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竟无通过系统梳理浩瀚的佛教经籍,建立真实可依的佛学研究文本,力求发现佛法本义,为立国立人而建构一系学说,名为“内学”。在此基础上,理出了一条佛学思想演进的脉络,并依此组织佛典用以讲授佛学,示人以学佛门径,是为“院学”。  相似文献   

2.
宋代儒家学者学佛的经历,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理学和佛学的共同发展。尽管儒家学者始终不懈地辟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争鸣状态中,它们各自的发展循序渐进。儒家学者学佛的经历对理学造成的另一影响就是,一些儒家学者的著作和学说仅仅因为游学于禅僧被判为“杂学”,其思想也因此不得广为流传,其传道济世之功亦被折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人画家中,董其昌与弘仁的绘画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佛学的精神。但由于他们学佛的角度不同,两人的绘画有许多异同点。通过比较董其昌与弘仁的学佛经历来研究他们的绘画艺术,能更好地了解佛学思想对画家的审美观、创作理论以及绘画作品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梁启超的“应用佛学”思想及其小说观,学界都多有论述,然而却很少有人将二者结合起来,指出其佛学思想与其小说观的关系。细读梁启超两篇小说文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与《告小说家,》发现梁启超的小说观与他的“应用佛学”关系紧密。梁启超运用他心目中的佛学宗旨、思维、术语来比附解释他心目中的新小说宗旨、特征、作用。梁启超以佛学论小说来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具有强烈的功用色彩。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文人之游心佛老相近,周作人最早接触佛学是以解脱内心苦闷为目的的。南京就读期间在“人生无常”情绪支配下,他偏于接受“生本不乐”的佛教生命观,这成为形成他一生苦质情结的起点;20年代初道路再择引发的思想混乱,佛学“众生平等”的普亲观对他产生了更强的冲击,由此强化了他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人道情怀。而真正显示周作人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是在于他接受佛学主要用于人格意志与思维方式两方面的建设。原始佛教缘起性空论强化了周作人反权威偶像的人格精神,帮助他摆脱黄金时代终将到来的盲目情绪;而佛学“空有不二”的思想则有力促进他辩证思维的形成,从而使他避免了简单线性因果思维方式的桎梏。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抛弃了“现量”的佛学基本立场,将"现量"纯粹作为认识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状态,使“现量”概念更具有普遍性,并指出了现量的时空性、瞬时性、如实性。在此基础上,王夫之将“现量”一词引入他的诗学中,加以改造,成为他诗学中的核心概念。王夫之剥离“现量”的佛学立场,将其引入诗学,对后人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佛教中涅般木解脱目标的基础,是出离心和大悲心。以此为切入点,文章旨在探讨红楼诸艳的宗教态度和佛学修养,及其与宝玉参禅悟道、出家解脱的联系和差异性。宝玉出家体现了与佛教原始宗旨较为接近的修行理念,与其相呼应的,是有小乘气息的惜春,红楼诸艳中大多数人的学佛态度,并非真正的宗教浸润,而是士大夫式的佛学文化与禅悦。  相似文献   

8.
慧能(638—713年)一生虔诚地信奉佛学,自觉地投入到禅语之道的实践中去,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生仅以口头宣讲佛法给人排忧解难为己任,本著书立说。如今流传的其言行录──《六祖坛经》,完全得力于他的弟子。该经虽然仅有万言,却表达了他的全部佛学思想。该经以其独特的方式,鲜明地提出“心性”的概念并加以论说,适宜了中国人思维和认识的习惯,详尽地对“心性”展开剖析,构成了完整的“心性论”。首先,慧能对佛的认识在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基础上,创建了“心性论”并以此出发说明修佛即是要修心,佛学即是心学。意能…  相似文献   

9.
佛学是一个智慧宝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原始佛学是佛学的母体,原始佛学理论中的因果论和“迁流”观,蕴含着辩证思维的内容,对后世佛学影响极大;中观佛学是佛学的集大成者,其核心思想空观论、八不说和二谛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思辨性很强;中国佛学以“法界缘起”说和“顿悟”说为代表,它们继承了印度佛学善于思辩的传统,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都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研究近代佛学和它的著名代表人物,应当是近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方面。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佛教的中兴之祖”的杨文会,就曾经对晚清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正如梁启超所指出的:“晚清所谓新学家,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所以,了解杨文会的事迹和他的佛学思想,对剖析当时思想界的变化,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杨文会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晚清国势衰微,杨文会提出以佛学教育振兴佛教,拯救人心,进而振兴中国。他主张佛学人才必须具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精神,通过兴办佛学学堂、刻印流通佛经、建立佛学研究会等教育实践培养佛学人才。杨文会的佛学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思想文化革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文化强国缔造、教育条件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释补儒,以佛学作为对儒家思想纠偏补缺最重要的文化因子,构成周作人基于中西文化融贯之上的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小乘缘起论为周作人提供了消解儒家天命观的思想力量,强化了周作人反思想统制的个性主义。佛学以觉为本的立教思想启发了周作人的启蒙思路,形成他以关注人的精神解放为本的人道主义特征。从佛学心性理论入手重视自身人格意志修养,是周作人以释补儒格局治佛的又一途径,其中佛学“空观”理论与“忍”的精神帮助周作人强化反抗绝望的精神特别值得注意。佛学通过消解、补充儒学而进入周作人的文化性格,从而赋予其厚重的佛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考察朱熹对佛教的认识对解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朱子学与佛学关系有一定意义。朱熹青少年时期曾涉入佛学,甚至在约19至24岁时还曾试图按禅的方法“修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对佛教知识的了解缺乏系统性;对佛教“空”的理解认为即是无,这与佛教本身有很大差距。但有证据显示他掌握了佛教初步的观空方法。朱熹对佛教的批评受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东西文化交汇,面对现代思潮的冲击,中国的有识之士希望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能与西方文化相匹敌的思想,正因如此,基于佛学关照现实社会,回应时代问题,成为章太炎、谭嗣同、杨度等人探究佛学的目的。章太炎提出“佛法不圆满”的观点,旨在调和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试图说明佛教与现代社会的适应;还提出“和合佛与老庄是救时应务第一良法”的观点,强调“平等”“自尊”理念,是对中西碰撞处于弱势的中国的一种呼喊。谭嗣同对佛学的理论探究,同样根源于他救亡图存的现实关照,着力发挥了佛教思想中“变”“平等”的理念,并与“心力”联系起来,以此来强调主体的能动力量;并提出“中国之亡于静”的观点,指向守旧而意图革新,他认为佛教就含有革新的力量。作为政客,杨度佛学思想中最具现实关照的观点是“无我宗”,从禅宗理论出发融摄性、相两宗,并时刻以时代流行之科学理念考察、反思,批判佛教本身所具有的不符合科学之理论,包括灵魂轮转、地狱、神通、男女之欲的戒律等。正因三人对佛学的讨论具有极强的现实关照,并非是纯粹的理论研究,所以,他们对佛教思想理论的解读,与佛教本身存在显而易见的差距。但是,当他们在佛学中寻找能与西方先进文化相匹敌的思想理...  相似文献   

15.
“空”论是佛学的核心,中国化佛学的“空”论,是佛教传人中国以后,与中国原有的各种思想碰撞融合而形成的。其中,正在不断发展与成熟的道家“有无”观,被佛学吸收和改造,成为超越印度原始佛学的中国化佛学“空”论的重要思想要素。这一复杂的融合过程在早期即经历了第一轮的求同——寻异——会通,格义与六家七宗、鸠摩罗什、僧肇分别代表了这三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来自“旧营垒”的夏丐尊一方面吸取了异域文化,获得了恢弘的眼光;另一方面,以佛教作为自己思想的信仰,而且佛学“兴味”与日俱增。但佛教思想并未泯灭他忧国忧民之念,于是“出世”与“人世”都影响了他散文的创作,并使之形成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故事已经深入人心,“风月宝鉴”就是借用了佛学白骨观的思想,它源自佛学思想,而作为佛学经典的《俱舍论》,则十分形象地传达了“风月宝鉴”里面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俱舍论》第六品详细介绍了“白骨观”(《俱舍论》用的是“骨锁观”)的修法和作用,专门用来对治各类贪欲的方法。今天,这种方法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一生到过许多地方,与众多门派的僧人有过交往,但他从来没有想做苦行僧;他学佛的目的在于借佛家看穿忧患的观点来对待人生的坎坷磨难。苏轼在吸收华严宗和禅宗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空静圆通的禅学思想。强调众生平等,追求心性的自由解脱,实际上是想用心灵的自由来对抗现实的不自由。苏轼从庄、禅一致的角度接受禅宗,庄禅“空静”、“虚空”的观点,不仅直接影响了他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而且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9.
妙玉、惜春形象和曹雪芹的“色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从某一意义上说是以六对矛盾对立的形象出现的(笔者将陆续撰文予以论述)。惜春的对立面形象不是她的三位姐姐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妙玉。作者塑造了这两个女性,表达了他在“色空”观念上的哲学沉思。“色”、“空”本来都是佛学术语,但在《红楼梦》中,经过作家的创造性改造,变成了哲学、美学范畴。用戚序本第一回回末总评的话说,即“色空(曹氏的)空色(佛学的)两无干。”  相似文献   

20.
佛学是金圣叹诠释“才子书”的重要思想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极微法的分析来透视金评中的佛学色彩,指出极微法的根本特点在于“色”与“空”、“有”与“无”的统一,并以此为原则去解读金评中一些基本的文法理论,由此反映出金圣叹小说评点背后的思维方式及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