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为人们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传统农业改造直接有关。农业技术构成提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以及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又取决于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展经济学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讨论,主要包括:1、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中存不存在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剩余劳动力;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之间有何种关系,这些国家的城市工业发展是如何决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3、在城市工业不能完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最终出路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海南农业工业化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占主导转化为工业占主导的过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指出经济发展是由于工业部门的扩张使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中就业,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因此工业化广义上讲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是等同的。由于二元结构模型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地位,以致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时将发展简单化为加速工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对工业实行一系列倾斜政策,结果是工业扩张与农业衰退、城市繁荣与农村调敝齐头并进。总结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台湾)工业化走过的路,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化的主题是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并举。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理论与广东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经济学是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研究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理论在这一学科中是一个关键的而又颇有争议的焦点课题。本文试结合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做一些粗浅的实证分析。一、工业化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发展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体系,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具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烙印。较为流行和影响较大的工业化理论认为,所谓工业化,是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也就是农业国家在发展制造业以及农业人口转移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 ,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 ,我们的小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清醒地认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 ,吸取过去的教训 ,充分认识和处理好农村工业化建设与农村小康社会的关系 ,促进小康农村的发展。一、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矛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决策 ,使我国农业综…  相似文献   

5.
关于完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使农民享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权、责、利直接挂勾,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经济效果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要不要和能不能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争论,已经由实践作出了肯定的结论。但是,由于实行生产责任制是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变革,而且时间不长,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做法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总结、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成熟的内场体制下,国民经济是个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虽然都是通过市场力式来进行调节,但是,从现代市场经济发育和成长的过程看,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非农产业的巾场化程度并不是同步的。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非农产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超前于农业,农业的巾场化是由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带动的,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本国农业的不断市场化的基础上或者是由国外农业来支撑。一、农业市场化的启动因素以农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为例,其农业巾场化程度是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食品和原料…  相似文献   

7.
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与广东面临的新挑战庄容开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已经历过的和发展中国家正在探索及经历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是三大发展阶段的演进,从农业经济转化为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转化为服务经济,再从服务经济转化为技术或知识经济。工业化是一国现代经济...  相似文献   

8.
张可 《理论界》2003,(1):53-54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工业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大规模使用机器,大大提高其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劳动效率和收益,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由传统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在由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向工业经济过渡,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9.
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是近几十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里掀起的一场持久的反帝、反殖、反霸的伟大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继续。它体现着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进步的方向。经过发展中国家不懈的努力,它在全世界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国际经济、政治和法律等领域都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西方发展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视角,评述了张培刚早在40年代就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主题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思想,包括:(1)关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2)独特而全面的工业化定义;(3)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工业化中的“先行官”作用;(4)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5)工业化的程序、阶段和速度;(6)工业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7)关于引进外资和开展对外贸易。文章最后还评析了张培刚关于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构想及其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方李莉 《江西社会科学》2022,(11):180-189+208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相互连接,只有看清了整体,才能更进一步地认识局部,并找到局部在整体中的生态位。“后农业文明”概念是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二者的反思和革命。面对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化带给人类的困境,后农业文明有可能恢复乡村生活,这种恢复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在第三次、第四次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推行“后农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文明形式。在这样新的文明形式中,也许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其乡村振兴都可以不走西方城市化的老路,直接实现“后发优势”,从而帮助发展中经济体超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进入一个更环保、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发展经济学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对舒尔茨、刘易斯与缪尔达尔三位发展经济学家的农业经济思想做了总体分析.刘易斯认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以低廉的粮食和劳动力支持工业,缪尔达尔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首先需要发展农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农业部门,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在资源配置上是有效率的,通过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农业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三位发展经济学家的农业经济思想各有侧重,观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一、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主要理论观点有:1刘易斯——...  相似文献   

14.
发展经济时期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工业经济的过渡经济时期,当今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这个经济时期。由于经济落后、人口增长过快、市场发育不全和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使其政府至少面临五大矛盾。一、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当今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西方国家当年在发展时期的困难,如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失业大军存在、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市场机制发育不全等等,而巨这些困难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比当年重,甚至面临西方国家当年没有的困难:由于高科技的传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不…  相似文献   

15.
倪昕 《理论界》2008,(10):126-127
美国在立国之初展开了关于美国发展的两条道路的争论——即美国是走杰斐逊主张的农业立国道路还是走汉密尔顿主张的工商立国道路。立国道路之争虽然没有使美国马上实行汉密尔顿的工商立国,但是深化了美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当美国发展工业的条件具备时,美国成为现代化的追赶者和模仿者,并在后来成为领先者。美国立国之初关于两条道路的争论为美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二元结构是工业化过程中城乡生产力不平衡的客观表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呈现现代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农村并存、两者不平衡发展的"二元结构"形态,这是后进国家现代化道路上必经的历史阶段。通过现代工业的发展,吸收农村过剩劳动力,使得农业人地比例趋于合理和效率提高;随着现代部门的壮大,有能力改造传统农业,方能使城乡发展和两部门收入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释了早期经济发展理论对农业的轻视,从理论上论证了粮食供给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的全过程,并以发展中国家经验事实验证了农业的作用。结论是农业发展是工业化乃至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农业技术变革是最终解决粮食问题,把农业变成国民经济增长源泉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建国以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农业的发展上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显现了出来;农业比较利益依然低下;农业资金投入不断减少;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农民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说有些问题将伴随工业化的全过程,并要靠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来解决,但就目前农村的农业发展问题还是有许多工作可以做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适当集中;调整农业比较利益,改变工业化初期农业对工业的保护和支持状况,朝工农业自养和平等发展并逐步过渡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阶段;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实现规模经济,等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并将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经济革命,这将对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农业要想保持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必然面临着发展方向的定位问题,即以什么来推动并保证农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途径自然是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之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向科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迈进。一、着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迎接…  相似文献   

20.
保证农业发展资金的需求是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借鉴国际农业投入方式,切实加大国家及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要积极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