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进东 《求是学刊》2014,(2):153-159
由"以士释史"所体现出来的钱穆之文化历史观,不仅源于他所持守的"士""是社会的主要中心"、领导"中国史之演进"以及"历史即文化"等观念,还缘起于他对晚清民国史学界"考订派"与"革新派"之弊端的批评与纠偏。钱穆"以士释史"的文化历史观的价值与意义在于,通过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士"来说明中国历史道路、社会性质和文化精神的独特性,以破除那些基于西方观念生硬解释本国历史的不当做法。但钱穆在"以士释史"时,简化了中国历史演进中事实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把"士"作为一个终极因素,夸大了"士",尤其是"士"的精神在国史演进中的解释力。以钱穆为代表的"文化史学"是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名家简介     
《社会工作》2008,(20):F0002-F0002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省无锡人。以其博学精思、著作等身而享誉世界,中国现代的国学大师、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  相似文献   

3.
徐国利 《求是学刊》2002,29(1):110-115
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 ,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探讨了认识的起源和形成 ,阐发了在人文界认识的体用不二性和人文性。他深入分析了人文科学的认识方式及其特征 ,即重经验、直觉和综括 ,寓价值观与仁慈心 ,这和自然科学认识方式是绝然不同的。进而他还就历史认识的主观性进行了具体分析。钱穆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既有积极合理的方面 ,也有局限和错误 ,需要正确分析对待。  相似文献   

4.
钱穆在修订本《国史大纲》中记载女真曾攻掠高丽与日本,又在该条纲目下特加小字注文,详细记载此事经过.由于此书流传甚广且版行无数,各版之间内容几无差异,独此条内容仅见于修订各版中,为最初各本所无.在中国传统史籍中亦无女真人从海上攻掠高丽、日本的活动记载.这一记载仅见诸高丽与日本等域外史籍.但书中此条内容却并非直接来源于高丽或日本史籍,而是间接从蓝文徵的文章中转引简化得来,无论钱氏的观点还是史料,均与蓝氏别无二致.攻击高丽和日本的女真人,并非如钱穆所言就是后来建立金朝的女真完颜部族先人.增补的这一条大纲,亦可见钱穆思想之一二,同时又是钱氏一贯坚持之民族文化史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当下韩国学界的中国学研究过于强调学术性,因此时效性和务实性便成了问题。众多主题的分析焦点都放在过去的内容上,即使是现实性问题也都慢一拍;中国学研究领域偏重于语言文学,而忽视了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国学研究需要加强对中国地方的研究,不要只关注中国的中央和中心城市,更要加强对地方的现实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在韩国的知识界存在,在中国的知识界同样存在。中国学者在面向西方,包括面向近邻韩国时,也同样缺少对对方当下问题的了解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研究视野。因此,韩国学界的中国学研究不能简单地直接照搬西方的研究模式,而是要建立自己的研究范式,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上升到学理层面,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中国社会及其制度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邹广文 《创新》2014,(1):5-8,13
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提出"文化中国"蓝图构想恰逢其时。文化中国的发展目标首先要"接地气",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文化中国建设要在凝聚中国精神,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凝聚社会道德和构建民族信仰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丁文 《学习与探索》2001,4(1):122-127
同许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社会及其向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有着自己特殊的发展道路,这主要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造成的.中国有着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模式,特殊的国家政治体制与政治规范,特殊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中国的这种特殊的发展道路也决定了我国必须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作为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是把批判性地汲取一切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本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有机结合起来的文化,是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的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三个相互联系的规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其他规定都是这三个相互联系规定的逻辑展开。全面、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规定对于我们明确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世界历史方式以及中国文化创新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与泰国建交30多年中,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经济、社会、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中,泰国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异常丰富的。古老的京剧、昆曲、越剧等传统剧目与当代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同台演出;中国传统思想家的著作与当代西方思想家。甚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著作陈列在同一个书柜中;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热”不断地变换着。从八十年代初以来,文化思考的主题不断地更新着,如“人道主义与异化”、“萨特与存在主义”、“港台新儒学”、“周易热”、“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萨伊德和东方主义理论”、“享廷顿和文明冲突论”、“人文主义精神热”、“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等等。实际上,各种文化思潮的纷然杂陈和文化热的迅速变换并不意味着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是处处暴露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究竟如何发展,这是当代中国人必须加以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1):154-157
外语教学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教学,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拟从分析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源,分析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在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落实文化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习与探索》2015,(1):121
编者按: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高度符号化,因此我们亟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从符号学角度、以符号学的方法来解读中国当代的文化文本,从而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展望及对策。总体来看,中国当前的符号学研究体现出研究更细致、层面更广、层次更深的特点,本期这组专题讨论即力图展现符号学对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的阐释能力,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并促进中国符号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温朝霞 《探求》2018,(1):27-31,45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化要基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顺应国际形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弘扬、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才能建构先进性文化。其中古代哲学的和谐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人文理想,创新理念是其发展动力,求真务实是其品质特点,道德伦理评价是其选择机制,宽容豁达是其民族气派体现,民本理念是其宗旨所在。当代中国文化只有具备和完善上述文化价值功能,才能确保民族性形成和长效性,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7,(3):6-11
张锡勤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家、中国伦理思想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伦理道德史等领域成就斐然、贡献卓著。张锡勤及其团队对中国伦理道德史的研究开创了国内数个第一:出版了第一部中国近现代的断代伦理思想史、第一部中国道德名言选粹、第一部从孔子到毛泽东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第一部中国传统道德范畴史、第一部从中国伦理道德产生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道德生活史,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延涛 《社科纵横》2003,18(3):51-54
中国文化中的“中”道论、自然论、本土论、愚民论的特性 ,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过程中予以甄别 ,或扬弃或保留 ,以期创新。  相似文献   

17.
朱静  杨波 《学术交流》2013,(6):50-53
分析了创新所需要的文化因素与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心理素质对创新的负面作用。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等同于中华文化,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孤立的、单一的、静态的。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因素正在发生着深刻改变,现代文化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新一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宽容、勤俭、进取、理智等文化、心理因素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均表现出有利于创新的一面,中国正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多民族融合特性以及各种地理特征条件下形成的文化与心理多样性是创新的沃土。因此,将中国当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缺乏甚至是"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归咎于中华文化与中国人的心理素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国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冯立鳌 《探求》2010,(2):56-59,80
思想文化历来是文化系统中最深层和最有决定力的内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在内容上大致由政治文化、伦理文化、谋略文化及科技文化等部分构成。这是一个良莠混杂的系统,它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效。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应当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革命性的"扬弃"。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5):111-116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当今文化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要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就必须给中华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只有充分地了解和认清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才能在中外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中更自觉地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从而使我们的文化更加根深叶茂,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20.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准确分析当前形势,科学规划未来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长远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现实需要,对于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跨越,都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