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一、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二、何谓"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三、怎样实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随着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深入,中国古代文论和当代文论的研究都进行到了一个新的理论深度,并将继续向广度、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最务实态度 ,就是对之进行现代审视和现代阐释。如何阐释 ?涉及到一个关键性的基本方法论问题。从单纯谈古文论现代阐释的论著中 ,似尚难发现有宏观性质的基本方法论。于是本文由单纯对中国古文论研究的专注 ,扩大到与之同源共性的中国文化哲学领域。发现 :陈寅恪的“了解之同情”说 ,冯友兰的“照着讲”与“接着讲”说 ,以及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模型”说 ;虽然都是就中国文化哲学现代阐释提出来的基本方法论 ,但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阐释来说 ,同样具有基本方法论意义和可操作性启示。本文就在这三大基本方法论的启示下 ,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方法论问题 ,“接着”提出了自己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浦安迪等一批西方汉学家,打破了此前数十年中外学者共同的“以西律中”思维模式和“中国长篇小说缺乏结构”的“定论”,从中国的《易》学文化、古文章法、小说评点等古典文论中汲取理论资源,揭示中国小说“结构”的独特方式及其文化意蕴,为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名.这一学术“新潮”证明了中国文论家探讨多年的命题:“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也启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不能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现代话语阐释古代文论的转换方式,更需要发现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文化蕴涵、共通的“文心”,并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更紧密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纪性的核心问题。致思路向的狭隘、研究视角的偏颇和对“现代性”义涵的认知模糊和混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胡塞尔的现象哲学特别关注于人类的意识现象,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透视现代中国文学现象的认识论。现代性由纯粹的思想问题转换为综合性的美学问题,实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转换。现代性美学是由三个层面有机构成的理论框架,它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提供了指针。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说的确切含义在其流传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很大变化,其较为固定的意思是对中国古代文论遗产的"重新阐释"和"重新建构"。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重要的不是将其作为一种需要转换的对象,而是立足现实,将其作为一种可以借鉴的对象。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实现传统文论之现代价值的同时,真正找到适合我国文艺现状的、具有独创性的文艺观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失语症”引发的身份焦虑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激发的情感认同,合力促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跨世纪重大命题长达近二十年的持续讨论。然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症结在于知识主体总是习惯于站在一个超然的阿基米德点进入问题场域,使“现代转换”指向以特定先验逻辑为假设前提,存在着主观性的先天不足。因此,在“失语症”和“转换论”之后,“存活论”的提出是一个新理论,也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希望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余年,这场学术讨论的出现实际上是遍布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代性焦虑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上,其现代性焦虑表现为:在追随西方现代理论话语以进入思想现代性殿堂与保持本土化的文化身份之间、在革故鼎新以张扬现代性的新异原则与辨析古代文论的历史原貌之间、在重构古代文论元话语以强化其阐释有效性与维持古代文论的典雅文化地位之间、在划定古代文论学科属性以赋予其现代知识类型与尊重古代文论的前学科性意义形态之间,我们难于抉择又急于抉择.我们越是接近现代性.我们就越发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性在文化功能上的两面性,所以当现代性在中国展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便日益明显,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题之所以提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8.
依据知识社会学的立场,我们可以将文学理论知识区分为形式化与语境化两种类型.西方文论由于追求形式规则的普遍有效性而采取了逻辑性陈述,中国古代文论由于追求语境中个别经验的有效性而坚持诗性言说,两者互不兼容.形式化规则构成了现代性的学术话语,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所追求的坐标系统.中国古代文论在知识类型和言说方式上都难以转换为形式化规则,其现代转换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诸多障碍,具有自身不可解决的困难.因此,所谓"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只能是一个伪命题,是中国学术现代性进程中难以实现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9.
是谁在“转换”──再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近来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此我们己撰文发表过看法。①在本文中,我们想将自己的看法再深化一步,主要谈谈三个转换、两种境界和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现代文论体系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要想实现转换,我们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进行研究,还原学科的真实面目,避免古代文论与传统文化的脱节。中国古代文论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治学方法上,郭绍虞等人“各照隅隙”的治学方法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阐释,应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根本,但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文论的否定.应正确对待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关系.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十分必要.应掌握对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原则和古今互补、中外互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近二十年来的文学理论界,还从来没有像"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的讨论持续这么长久.有的学者想以"伪命题"的说法终结这场讨论,但事过几年,还是有认真的学者重提这一问题,并从中西文论融合的角度论述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①.……  相似文献   

13.
“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它对当代文学创作、文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具体表现为:一、启示文学创作要不断焕发主体灵性,张扬生命自由;二、启示文学创作要不断求新求变,加强艺术表现力;三、启示正确看待文学的社会作用,以审美为文学的价值之所在;四、启示倡导文学审美的多样化,反对单一的文学批评取向;五、启示反对庸俗的文学之趣,追求健康的文学趣味;六、启示文学批评要亲近文学现象,抛却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4.
旧史政权兴亡周期率,是对旧史的政权兴亡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一部中国旧史,正是政权交替、轮回不息的历史。古代统治者为了保持统治稳固,采取了很多反腐败措施。当代人在继承古代反腐方略时,应进行现代转换:由古代的“人法”、专制向现代的法制、民主转换;对权力的监控,由古代的软约束向现代的硬约束转换;由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向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转换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是深耕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即是深耕于中华民族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作为古人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方式由品评“人”与“物”向品评“艺”过渡。“艺”的评价术语与标准都是从对“人”与“物”的评价中移用而来。特有的思维方式只能运用于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可移用于其他的文化语言环境中,所以,有必要探讨现代文论界的理论热点:中国文论失语的原因及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围绕着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现实意义、现代转换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也是 8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对民族特色与现实意义的探讨 ,表明古代文论研究界自觉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联系起来。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探讨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个突破 ,体现了古代文论界方法观的成熟。对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的探讨 ,将对古代文论价值的评判、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反思置于了整个 2 0世纪文艺理论对现代性的追求的历史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词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学术意义上的“词学”一词,是在明初弘治年间出现的,然后经过明清的发展演进,渐由初期的图谱之学向词乐、词评、词律、词韵、作法等方面拓展,形成了以填词为指向的具有传统意味的“词学”.清末民初,这一传统发生新变,开始出现了“填词”与“研究”并重的倾向.五四运动以后,“填词”的成分在淡化,而“研究”的成分在逐步强化,进而形成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词学”.现代学者不但对“词学”之义界有了明确规定,而且还在研究内容、体系、方法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而使得中国词学走向了现代.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论争呈现了中国知识生成的现代叙事模式.本文审视其处理空间问题的方法与困境,并从中国知识生成内在需要的角度关注空间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文论的“失语”已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但有人片面地把文言等同于传统文化,把白话文等同于现代文化,因而认为在文言被废弃的今天,不可能再接续传统文化的血脉,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实际上,文言与白话乃是同一语言系统在历史发展变化中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古人早已有用近乎当时口语的“白话”来进行言说的传统。此文初步勾勒了中国古代白话学术与文论的发展脉络,试图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对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提供某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文艺理论研究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论题,提出中国传统文论在现代语境下亟须转换思维方式,这种转换的实质在于本土精神与现代(西方)方法的兼容.通过对转换的必要性、艰难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阐明了只有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借鉴西方的现代思维方式,传统文论才能获得生机,在相互借鉴中完成中国现代文论的真正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