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非洲博茨瓦纳火起源神话属于较早的火起源神话,文本核心情节上包含无火时代火起源神话文本群普遍具备的"初代人类对火无知(不知其用途)"和"初代人类在火未发现前饥寒交迫",文本中的火精灵形象又隐含着人类社会早期的万物有灵世界观.初代人类和火精灵两种形象在文本叙事中的互动关系充分遮蔽了火起源神话大都具有的二元对立结构,呈现出先民思维的原逻辑特征,是延续神话叙事传统并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起源神话案例.  相似文献   

2.
新疆阜康西王母神话传说志,是用民间文学志叙事四面体的方法呈现民间文学文本的结构形态特征和"意识形态"意义的文体实践。新疆阜康西王母神话传说以《山海经》时代的神话内容为源头,以周穆王西巡瑶池会见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为主体内容,同时还融汇了新疆阜康历史风物;形成了以阜康市为中心,辐射东西周边县域的西王母神话传说圈。西王母神话传说文本的结构形态呈现出的"惩罚与拯救"的理性特征与叙述秩序的结构,依然有效地勾连着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呈现隐蔽在讲述者、文本、听众和研究者对神话的记忆、讲述、构造与想象中。  相似文献   

3.
“万里长城建造时”:卡夫卡的中国神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批评的策略在于分析所谓"单个文本或作家与其所属的复杂文本集合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因为构成文本意义的,是文本所在的话语传统。解读卡夫卡的《万里长城建造时》,具有诗学与汉学的双重意义。它揭示了文学想象与表述的内在意义结构,重建了西方文化构筑中国的长城神话的话语传统,"长城"从一个历史建筑变成具有"他者"意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4.
用文本细读法来分析开创"新感觉派"小说风气之先的<都市风景线>,可以发现它对当时文坛流行的"爱情神话"、"乡土神话"的解构和反拨"启蒙神话"的深层文化意义,使批评者对"新感觉派"小说的研究能够回归文本,而非观念先行因袭旧说,这对于批评者研究当下的都市文学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叶舒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冖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陷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拧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提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复仇(其二)>与<马可福音>在话语叙述方式、文本结构与意义的表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认为"耶稣受难"故事在<复仇(其二)>中已由一个神话事件转变为社会历史事件,文本阐释的重点也由宗教意义上的对人类的拯救转变为人性意义上的先觉者对庸众的反抗,从而体现了鲁迅复仇逻辑的价值选择与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7.
现代意识形态往往自诩为是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言说,因而可以讽之为"神话"。"神话学"方法运用讥讽旨在揭露近现代文学创作在价值中立立场掩盖下的去历史性。符号学方法则揭示出文学或文化的生产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活动将其包含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意义自然化。从"神话学"方法向符号学方法的转换表现出罗兰·巴特的包含历史主义的结构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的教育制度将神话学放在文学专业内,其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神话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国际的神话学研究格局大致经历了两次拓展性的变革,即在原有的文学性的文字文本的神话研究之外,拓展出非文字的神话研究:口传神话与图像神话。文章将这两种学术取向概括为"人类学转向"和"考古学转向",说明其对神话研究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是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优秀女作家。她擅长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深入到历史时代的深处,刻画出特殊时代的人类命运。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从历史和神话的双重文本结构入手,探讨文本层面上的"民间版本"、"官方版本"、"不为人知的版本"的多声部对话,从而达到了对"文革叙事"的反思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重读经典",是当代文艺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转向,李衍柱的《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以其新的思路与方法,显示了这一转向的重要意义.在如何选择经典与如何解释经典上,李衍柱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经验.无疑,他的思考,不仅有助于重新理解经典的伟大思想,而且,有助于克服文艺美学研究中的幼稚病.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爱”(王国维释“爱”,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倍)”;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12.
<穆天子传>真实性问题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讨论,即:<穆天子传>所记穆王西巡之事的真实性与<穆天子传>为西周史录的真实性.笔者倾向于认为<穆天子传>是以周穆史官的记叙为基础,至于它的完善、定型则有可能是稍后的事情.当然,在近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仍难免存在文本的缺失错讹与删改的现象.而其真幻结合的叙事特征完全符合"神话历史"的逻辑.在新史学语境中对<穆天子传>的再认识,需要对其文本背后的玉文化背景的真实性的认识为基础.<穆天子传>研究的深入需要新的视野和方法的介入.  相似文献   

13.
过去学术界多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党史学的层面讨论“实事求是”,实际上制度对“实事求是”有巨大的影响,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是“实事求是”的最大障碍,而民主则是“实事求是”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人把“神话”称为远古历史,因此,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立场上,即可发现中国古代并非只有神话而没有神话概念,只不过直接把神话当做历史,用“历史”的概念包括了“神话”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整体认识中,一个认识上的严重混乱,就是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的基本内涵理解为"本质真实".在美学史上,"本质真实"理论的创建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席勒式方法与莎士比亚化方法之间的对立实质上就是"本质真实"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之间的对立.确立对艺术创作的认识论态度有助于克服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某些现代流派的消极影响,但美学中形而上学的庸俗认识论对于艺术研究同样是无益的,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二者之间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邓小平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新概括,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命题。认为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从而使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注入新的形式和内容,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7.
对于<野草>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说来,研究思路存在一个"虚"实"之辨是将它视为一个普遍性的甚至哲学品格的文本,还是将它定位为对现实政治和历史的批判、认知,再或者是对自我情爱体验的曲折表达.解读<野草>应倾向于"实"解,具体是要认识到这个文本对鲁迅个人情感和心理世界的提示.任何角度要有自身的限度,都不能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18.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思考“此在”如何使“在”“明”起来 ,来思考那被传统形而上学遗忘了的“存在意义”,其重要的内容是对此在“历史性”、“有限性”的分析 ,消解传统形而上学。这是前期海德格尔试图克服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 ,他仍然还有建立一种基础存在论的梦想。后期海德格尔改变了运思的思路。他由“物的纯真”和“人的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思”“存在的真理”,要求人们“听命于存在的邀请”、“居于存在的近邻”。海德格尔思路的转变凸显了他在两级阶梯 (“人 -物”)上颠覆西方形而上学的奥秘 ,是对形而上学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运作进行清算的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9.
王晓初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引起了我们对现代文学史写作中"他者"问题的思考.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在横向的共时轴上应该借鉴其他学科和其他文化这两个"他者"因素,在比较中完成对"文学性"和"民族性"的更好认识;在纵向的历时轴上,作为历史的"绝对的他者"的我们,应该在事实真实和逻辑真实的辩证关系中,完成对现代文学的作者、作品、读者的完整把握.  相似文献   

20.
在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中,"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的表述主要不是指"文学生产出了意识形态",而是说,文学既不是"创造"也不是"反映",是对意识形态的加工变形.正是这一决定性的变形,打破了日常意识形态虚假的同一性,从而让人们得以逼近被这种同一性所掩盖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