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超  陈玥 《重庆社会科学》2005,(3):19-21,28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对人力素质的要求日益增高。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力资源素质高,经济发展就要快得多,他们两者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本文重点选择了人力资源素质中的受教育年限来说明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增长之间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受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经济持续增长与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并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引发了人们对于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兴趣。本文在评述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于检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并利用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总体经济增长趋向于正向影响,但其显著性并不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蕾 《天府新论》2005,(4):42-46
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而是具有外部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其基本性质是精神性、社会服务性,因而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教育不适合用来调节经济,短期内不应对教育规模进行大幅度的扩张。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和阶段需要一定的教育规模与之相适应并为其服务,教育规模的扩大也应有适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三高”和“三性”。“三高”,即高经济增长率,高结构变动率,高经济效率;“三性”,即时代创新性,增长持续性。产品与要素的国际流动性。我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刚刚起步,它受到了资本规模、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结构演化的制约。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外向化,使我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教育支出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四川省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探讨了关于如何妥善处理教育支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与广东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广东1952-2001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的结果发现:广东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这种均衡关系是否具有反向修正机制;就业结构对广东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也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主要是通过产值结构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投入要素,比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发展史和大量的经济实证研究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本文认为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匮乏,这要求我们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差异和人力资本形成(教育)的差异,对于探索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Feder (1982)模型,作者试图探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比较了中美两国教育的外溢效应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研究表明,1995-2009年间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总贡献大于美国,但是中国教育部门的低效率导致其外溢效应并不明显.中美两国教育部门的生产效率均低于非教育部门的生产效率,但是中国教育部门的生产效率远低于美国,且与非教育部门的效率差距进一步拉大.最后,作者据此给出了一些提高教育部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劳动简化法和相关系数法以云南省为例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在40%左右,人均教育事业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为0 98。这些数据说明了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1978-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实证研究考察了山东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长期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总体上山东省金融发展的效率水平并不高,没有很好的发挥对山东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73-80
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本文在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建立起人力资本这座桥梁,探究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两个方面的作用。通过教育投入与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模型和人力资本溢出的内生增长模型,对江西省1996-201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强,而且财政和非财政教育投入在三级教育中对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也有所不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人力资本增长缓慢,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比资本存量的贡献弱。  相似文献   

12.
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姚益龙 《学术研究》2004,13(3):32-36
文章从 4个方面 ,即舒尔茨以前的教育经济思想、舒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以后的理论发展、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贡献等 ,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疏理与综述。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密切的互动性关系,学术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后认为,现有成果侧重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间接作用的单方向研究,忽视了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忽视了教育投入或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的研究,忽视了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拉动效果的研究,缺乏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机制研究,缺乏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政策设计研究。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文中从深化、细化、定量化、加强实证研究等不同角度对今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信用活动的关系进行检验,使用一系列相关指标来量化信用规模、信用结构和信用增长,并用经济计量方法定量分析信用活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发现信用活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十分显著;从长期看,信用总规模要高于GDP规模;信用总规模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快;其中信用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经济增长与教育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乃裕 《学术论坛》2001,(6):139-142
经济增长是本期的国民总产出相对于上期的国民总产出增加的百分比,与其相关的经济学分支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总量表现形态,是经济发展可观察、可度量因而也是最现实的层面.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必须依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决定论,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本开发的成功经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使教育产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17.
基于简单和典型相关分析的实证,从产业的角度剖析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相比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关系更为密切;“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等三类城镇居民消费对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8.
保建云 《学术论坛》2007,30(7):81-86
文章在对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与越南经济增长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经济转型期中国与越南经济增长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无论是经济增长绩效还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成熟程度,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经济转型时期,越南的相对经济规模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波动周期相对较长、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一个重要原因是越南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学习了中国成功的经济转型经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越南没有经历过中国所经历过的各种国内外政治经济和市场约束;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但这种比较优势具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越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会逐渐趋于缩小.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05年,广西共有不同学历层次的劳动力2703万人,这些劳动力共同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探究广西各级教育培养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遵循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根据科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造广西的经济增长模型,以此定量地分析1995-2005年教育对广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在这期间教育对广西经济的贡献为15.877%,其中中等教育的贡献最大,高等教育次之,初等教育最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交叠世代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在考虑税收时,存在使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最优公共教育支出规模;并从实证上估计了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计算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最优规模是占GDP的2.4%,目前公共教育支出不足,并提出了增加教育支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