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宛希先     
宛希先同志.湖北黄梅县人.1906年,生于大源湖畔宛家大屋一个有店店员家庭.幼年在县立八角亭高小读书时,接触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并参加了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宛希先离开黄梅到武汉,参加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任班长.  相似文献   

2.
建立李时珍中药产业基地的实证分析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建立湖北武汉李时珍中药产业基地的现时背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湖北武汉建立李时珍中药产业基地的可行性和战略性几方面,分析论证了在武汉建立李时珍中药产业基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从建立湖北武汉李时珍中药产业基地的现时背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湖北武汉建立李时珍中药产业基地的可行性和战略性几方面,分析论证了在武汉建立李时珍中药产业基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三、早期武装斗争的英勇战士当革命危急的时刻继打败吴佩孚,占领武汉之后,一九二六年底,北伐军又在江西战场上击溃了孙传芳主力,占领了南昌、九江和福州。一九二七年初,北伐军分三路继续进军,三月攻占了南京。接着工人举行起义,解放了上海。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工农运动风起云涌。正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大革命蓬勃发展之际,中国革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随  相似文献   

5.
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农会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在农村大力推动农会之建立。此种农会与大革命时期的农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性,以往之研究十分不足。地处中部的湖北向为农业大省,农村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湖北省依国民党政府之法令,在武汉及其它县市农村成立了数量众多的农会组织。此类农会组织由基层政权领导建设,以农民为会员,在农业建设及乡村控制两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郑新民 郑新民同志是湖北宣化起义的领导人、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屡立战功的鄂豫边特委委员。 新民同志是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原属河南省罗山县)人。1925年在信阳读书时加入中同共产党,后回宣化店地区,以教书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26年在宣化东峰庵办牧羊场,串连群众,发展党员,建立东峰庵党支部,担任党支部书记。 北伐军入鄂后,郑新民被选派到毛泽东同志在武昌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返回家乡组建了宣化店地区的农民协会。他曾带领农协会员和学生,到宣化店天主教堂门前示威,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吓得洋人神甫连夜逃跑了。农民斗志旺盛,纷纷起来向他主豪绅开展斗争。 1927年7月武汉同民党叛变革命后,革命暂时转入低潮。同年9月上旬,中共河南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就卷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大潮。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湖北由于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旧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省份,武汉是当时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都市。本文通过对民国初15年湖北在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历史考察,透视出旧中国被深深地烙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迹,其商贸的特点:第一,湖北的商贸是以武汉为中心并围绕它形成了宜昌、沙市等商埠。第二,出口商品结构基本上是初级农产品。第三,间接对外贸易超过直接对外贸易。第四,汉口是我国内地最大的转口贸易城市,转口出口的贸易大于转口进口贸易。第五,外国资本在湖北的商贸中占垄断地位,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特征。  相似文献   

8.
湖北民族学院已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高校。2007年7月12日,我接受组织安排离开工作、生活20年的省会城市武汉,来到地处湖北西部山区的湖北民族学院任职,今天已整整三年。三年以来,我们始终尊重高等学校办学规律,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北伐军采取自造、购买和缴获等主要方式来补给火药,对保持自身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北伐军没有把火药补给放到应有的战略高度,形成统一的补给系统,并受清政府封锁、火药性能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造成北伐军的火药补给不能满足战争发展的需要,严重削弱了战斗力,成为北伐军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九·一八事变后,至武汉会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湖北省地方军政当局,为防备日军空袭武汉,积极组织多方力量在武汉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防空建设。会战前武汉的防空建设主要表现在成立防空组织与防空指挥机构、组织防空宣传与防空演习、划分防空层次与建立防空监视网、修建防空避难工事与军用机场、实行防空管制等方面。武汉会战前武汉防空建设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释,认为霍去病元狩二年(前121)春季的西征路线是从陇山以西出发,越过屈吴山区,在今靖远县、平川区及景泰县相接的黄河渡口渡河,进入今景泰县境(即汉代的媪围县),并在此痛击匈奴贵种遬濮部,然后向西进入河西走廊,渡过石羊河,穿越匈奴五王国辖区(即浑耶王和休屠王领地),经过焉支山,在合黎山一带同折兰王、卢侯王领军遭遇,经过激战,杀折兰王,斩卢侯王,完成了元狩二年春季的西征。霍去病所走的这条路线应该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东段之北道。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台湾青年进入黄埔军校,传承中华民族的血脉,追随孙中山革命思想,深知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他们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成为两次国共合作重要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在台湾光复和祖国统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共两党和黄埔军校重视台湾黄埔生的抗日爱国运动,给予有效帮挈。中共的政治理念对部分台湾黄埔生的政治道路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榕杰 《东方论坛》2012,(1):114-120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提出刘备跨有荆益后北伐的目的是"成霸业"、"兴汉室"。后来法正建议刘备北伐汉中时提到了包括"尊奖王室"、"蚕食雍、凉"在内的三重目的,这对诸葛亮应会有影响。诸葛亮秉政期间北伐的目的应有三大层次:兴复汉室、推进统一为第一层次;扩大占领区、联络氐羌、搜罗人才、疲敝魏国等为第二层次;以弱示强、以攻为守、凝聚内部等为第三层次。就北伐的成效看,第一层次的目的远未实现,第二层次的目的或多或少有所实现,第三层次的目的大致实现。诸葛亮的北伐就目的来说,与孙权的北伐有明显区别;就后果而言,与姜维的北伐也有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政府采用属国制度管理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组建性质特殊的属国军队并形成建制,戍守边防。属国兵建制的发展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数量由少增多。它与中原军相比较具有领导制度不尽一致、兵役制度不同、兵种有别等特点。自汉武帝后,属国兵成为汉朝边防线上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不仅巩固了汉代边疆,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有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同时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融,也是汉王朝边防思想和政策在边地的实际运用与体现,给以后历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北极国际事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北冰洋沿岸国家以及其他北极考察大国越来越重视运用法律途径来确认、保障和拓展自身的北极权益,焦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北极国际法地位、领土海域及大陆架划分、航道的归属与管辖、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我国近年来日益重视北极考察工作,但是从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及立法供给还无法满足保障我国北极权益的需要。探索我国北极考察及相关权益的法律途径,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首先应当明确我国在北极法律秩序走向上的基本立场,之后从参与国际立法议程和拟定国内相关立法两个层面来开展有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武汉国民政府存续时间虽短,但是在中华民国史、国共关系史、中共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有关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内政外交、军事斗争等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武汉市要巩固中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紧紧依托工业、科教、区位、交通、物流、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优化发展环境、突出产业转移特色、加大引资力度、实现招商集约化、吸引人力资本、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战略转移,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努力打造成国家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8.
东北抗日联军后期(1940年-1945年)斗争是整个东北抗联14年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后期斗争的评价问题涉及到对东北抗税整体的评价,本文针对目前史学界关于东北抗联后期斗争评价普遍流行的观点,围绕党的有效领导、武装力量的活动及斗争、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因素对抗税后期斗争加以较翔实的考察,从而得出结论,即东北抗联后期斗争体现出来的是带有特殊含义的抗日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19.
以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分类排比和统计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林、阉党及无党派中绝大多数与耶稣会士有交往的士大夫都对耶稣会士及其传入的"天学"持有肯定的态度,没有任何一个党派的士大夫从整体上因其政治派别而对耶稣会士持友好或拒斥攻击态度.这说明各党派士大夫对耶稣会士的交往态度与他们在晚明党争中所属的政治派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武汉地方军事当局自“九一八”事变起即按照国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始了武汉城防战备。根据武汉第一个对日战备计划——1932年制定的《歼灭日人在汉武力计划》,1937年武汉抗战前夕制定的《武汉防空演习工务实施方案》、《武汉警备计划及必要时之处置》(1936年)、《武汉附近非常时期防卫计划》(1937年)、《武汉行营对于武汉附近非常时期防卫纲领》(1937年)、《武汉城防作战计划》(1937年)等多个计划的内容及执行情况,分析论述武汉城防工事及周边野战工事的构建,战时交通通信体系,防空体系,城防作战部署的完善等内容。武汉的城防战备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个城市孤立的战备,应把其放在1937年12月开始的武汉抗战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探讨其本身的规律,去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而扩大武汉抗战历史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