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疆喀什是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地处中亚地域的中心,其维吾尔民居装饰艺术在多种历史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积淀中,逐渐形成了喀什地区特有的民居文化.本文从历史成因、文化因素及传承价值等方面探讨了以喀什维吾尔民居装饰艺术为载体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地域特色;在传承中又有对于现代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女性人物形象倾注了更多的痛惜与企盼,具有浓郁的悲剧特色.这由此呈现出维吾尔族女性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独具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疆喀什的饮食文化因其具有维吾尔族特有的文化以及最大程度地保持和传承了维吾尔民族文化的淳朴本色和原生态特质成为新疆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典型。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大众化、寓情于食、种类丰富齐全,饮食代表有馕、羊肉抓饭、薄皮包子等。利用和整合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采取建构新的思想观念、建树品牌和宣传品牌、加强饮食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转变餐饮经营管理模式、由分散走向集中和凝聚饮食文化资源及切实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等措施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新疆为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维吾尔族也为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民族之一。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古代,佛教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影响很大。在新疆约两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佛教文化占了一千多年。对吐鲁番、库车地区来说,佛教文化甚至统治了一千五百年。因此,了解佛教在新疆和古代维吾尔人中传播的历史,对研究古代新疆佛教与内地佛教之间的关系,以及新疆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其产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文化变迁既是历时的也是共时的,由此对于文化的考察研究既可以从空间的文化圈视角也可以从时间的文化层视角切入。从空间范畴——文化圈视域梳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分布情况,可以窥见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是在地域差异形成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此后,由于东西方文化以及区域内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鄯善、高昌、于阗、龟兹四大文化圈。这四大文化圈相互交织交融,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文化的进入并没有改变新疆各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也没有改变其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从根本上讲,我们是在中华文化圈的范围之内讨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地图的。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与祖国中原的关系史上,元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当时已成为新疆主要民族的维吾尔族(元代典籍中一般称回鹘或畏吾儿),早在元朝建立之前便已归附蒙古统治者,并在元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蒙古统治者吸收了大量维吾尔人加入上层统治集团。在近百年的时期内,元朝统治者虽然基本推行了民族歧视和文化专制的政策,但却无法完全改变各民族间的正常交往,无法磨灭先进的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在那些统治者的后代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精通汉文化的专家、学者。元代是维吾尔族人才辈出的时期,西域人(包括畏尔儿以外的各民族)的“汉化”为一时之盛。薛昂夫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研究新疆非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及其成因,并将其与汉族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及成因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新疆非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具有与汉族大学生同样的动机类型,主要属于工具型动机和内在动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个人发展动机。此外,他们的自身英语水平对其学习动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风格,这种倾向会在同一种族群体内部或文化中世代沿袭。文章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展开了调查研究,发现其学习风格偏好呈多样性的分布模式。整体上,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学习风格更倾向于独立型、实践型、随意型、系统型和群体型。新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既有其民族特征,又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促使新疆城市维吾尔族语言文化变迁的深层因素是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双语教育的开展促使维吾尔族教学语言的多元化,从而促进新疆城市维吾尔族文化变迁。党的正确的民族和民族语言政策为新疆和谐语言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保证,和谐的民族关系决定了和谐的语言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古代维吾尔人在宗教上曾信仰过萨满教、佛教、摩尼教、袄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等。自公元10世纪起,西部的维吾尔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使之逐渐向新疆东部传播。到明朝末年,完成了维吾尔族伊斯兰化的过程,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文化生活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瑶族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居住在我国南方的民族。本文通过对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瑶族村规民约的分析,指出受到瑶族固有习惯法影响的六巷瑶族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基本一致,瑶族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也存在冲突和矛盾方面,需要加强瑶族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大约开始于北宋时期,历时千年,是壮族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土司职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巩固统治,便组建自己的武装,称之为“土兵”,以便安土保境。这些土兵亦兵亦农,闲时耕田种地积蓄粮草,战时服从官府和土司的征调。土司的这种军事制度完全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它对壮族武术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形式、技击原理还是兵法战术思想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时又是中原武术和各民族武术的融合时期,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对壮族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了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履行"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屯垦戍边使命的过程中,各族干部群众应深刻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知识、政策历史演变规律,弘扬中华文化、新疆文化和兵团精神,以强大的文化力作为屯垦戍边的思想基础,努力增强"四个意识",即理论意识、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古老民族之一,其族名历代译写繁多。1934年,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呈文新疆省政府,请将“维吾尔”三字核定为汉文规范的维吾尔族名,新疆省政府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予以核准。  相似文献   

15.
在湘维吾尔族群体问题具有敏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涉维工作也存在着许多漏洞和风险,必须营造一个宽松的民族融合的社会环境,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在湘新疆维吾尔族群体的管理,以保障湖南省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化植根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海岱文化植根于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两地无山河阻隔,交通便利,自古以来经济联系紧密,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在中国古代,除华夏族之外,东夷族和苗蛮族都是构成汉民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史前和先秦时期,东夷人和华夏人的交往十分频繁。正如傅斯年所说:“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华夏人和东夷人在长期交往、杂居共处中逐渐融合为一体。西周以迄战国,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更为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逐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统一的较为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汉代儒学在全国传布,从而在构建共同的民族心理、促进汉民族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回族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内38个民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伊犁回族的发展历史,在回族历史和少数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地位。笔者根据自己在伊犁的生活、工作经历,在原伊犁州政协李侬老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实际调查与核实,对伊犁回族人口变迁、文化教育、所从事的职业等方面作详尽考述。  相似文献   

18.
回顾90年代以来关于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和概括,贡献十分显著。但是局限性同样存在。对后冷战时代所提出的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个不同民族,如何在民族亚文化存在差异的条件下睦相处的问题,现有研究的应答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19.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逐渐以民族“大一统”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华夷之辨”。同时在吸收借鉴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众多少数民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元明以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同时,又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当地当时特点的民族政策,使其深入人心。虽然其民族政策具有以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利益为最根本、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南疆地区实行汉回隔离政策等局限性,但从总的方面来讲,是加强了新疆诸族与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了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效地抵御了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化和文明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鄂温克人使用的母语,是一个独特而弥足珍贵的文化载体,也是已进入严重濒危状态的语言。现在,实际使用者,只有十多位老人和个别中年人。该语言的名词类词,有着错综复杂的形态变化现象。其中,包括数、格、领属、级等形态变化内容。该文中,以名词和代词为例,论述了格形态变化结构体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