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童年不仅对于整个人生具有“基础性”、“扩展性”价值,而且其本身也自有浑然天成的独立意义。正因为如此,儿童观的演进成为儿童文学审美独立的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儿童文学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通道与喜闻乐见的想象游戏,既为孩子们提供了阐释的娱乐,也成为儿童语言学习的资源,它对于儿童“化影无形、润物无声”的浸染和抚慰、昭示与引领。沉潜在童年生命里,并最终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结构与心灵气质。  相似文献   

2.
儿童心理学认为,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儿童有了思维,也就有了种种幻想。在儿童的思想里,世界上的万物和他自己一样,有生命,有喜怒哀乐,活动着,生活着,凭借着幻想,他们在现实的大世界中,营造着自己的小世界。他们的"营造"活动,正是他们的社会实践的初步,是他们步入人生的起始。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列宁)。基于此,反映儿童生活的儿童艺术创作,必然要反映儿童的幻想,并且,通过艺术形象的创造,唤起儿童的幻想,发展儿童的幻想。儿童艺术创作中的幻想性,是指艺术家根据儿童好幻想的心理特…  相似文献   

3.
路翎小说的精神世界和“七月派”现实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里的每“一瞬”,都是因为吃掉了它前面的一瞬,抛弃了它后面的一瞬而成其为独立的时间的;同样,生活里的每一种存在,都是因为它对于别的存在的忽视而得以突现出来的,于是当作家们在选择、连缀他的每一瞬间的意象,叙述他某个对象的存在的时候,一定是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反复和激荡,才得以成功的。这里有取舍的举棋不定,有铺陈还是简约的翻覆变化,有多种表达方式的比较和鉴定。最后,是选择的放大。总之,是非将作家整个人生都调动起来,把全副精力都献出不可的。路翎一生都在这样的世界里辛勤耕作,用他的生命孕育他的作品,经历着  相似文献   

4.
在克尔凯戈尔看来,思想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以思想来介入生活的主观思想家和选择思想对生活的超然的客观思想家。作为一名对存在思想感兴趣的个体生命,克尔凯戈尔选择了在他的思想里面生活,即成为一名“主观思想家”。同时,在这场他为自己所设定的生活与思想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中,克尔凯戈尔最终却否定了生活。然而,他实际上并非要否定生活本身,而是要借助于否定来重新获得他认为接近于完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湖畔诗社:少年的歌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黎君 《江淮论坛》2003,4(6):130-134
在“五四”人的解放时代气氛中,随着儿童作为一种独立的生命现象的被发现和肯定,对儿童生命的颂扬和推崇构成了五四文坛的一种审美指向。这种审美观念的变更,一方面为湖畔诗派天真稚气的歌吟提供了被接受的社会文化语境;另一方面也使湖畔诗人们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和呼唤。于是,当青春年少的他们将自我极真诚地融化在诗里时,笔下的爱情和自然就透示出了单纯明净、直率真切的童心美品格。  相似文献   

6.
论孔子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由“天”引出“命”,认为生死是命。但孔子把必然性之“命”与道德性之“天”合而为一,使人们对“天”与“命”产生了某种亲和性,使死亡本质上成为勤勉人生的一种安息,而不是令人贡恐惧之事。他认为,“士”“任重而道远”,为仁、道而死,死得其所。死亡现象的存在和死亡意义的重大,使人的生命和生活愈加显得弥足珍贵。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超越生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巧观念极为接近。他重生轻死,“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革命知识分子,他生长在祖国和人民灾难深重的年月里,在旧新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下,他顽强地以威武不能屈的反抗精神,生活战斗下去。他经历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终于走上了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革命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他是知识分子的楷模,先生一片丹心照汗青,这是我很  相似文献   

8.
任凤生有一颗立志献身散文的虔心。 如果说《福建散文作家作品选介》(鹭江出版社1985年12月版)是其在所谓“散文不景气”的情形下,不屈于“寂寞”、“萧条”的评断,热情洋溢地把读者引进了一座生机盎然的绿色乐园,那么,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生命绿》(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4月版),则是他经辛勤耕耘后再次捧献给读者的一片葱茏的绿意。他曾在《生命绿——代后记》里直接宣示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崇尚生命的自然状态;二、珍惜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尊严;三、爱是生的一种形式。在《边城》里,沈从文为他的生命哲学作了一次诗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曲《红高梁》,使莫言成了当今文坛的风云人物。许多评论家为那天马行空的诡奇笔调喝采,为他那精妙细微的意象描写倾倒,誉他为战争文学的“文体解放”,“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赞他“将‘作者望而生难,读者望而生厌’的抗日战争题材拖出了困海,重新赋予其盎然的生机”,称他“把战争生活奇想化了,许多的奇想构成一种战争生活的诗意”,“可以看作是军事文学晴朗天空里一个飞翔的信号”。认为他在审美方式上“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更新”,是“把史实审美化,心灵化”,是一种“审美反叛”……这些也许并不是随波逐流的过誉之辞,而是对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格局、新意境、新手法、新语言的一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人格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 :一、他主张顺应自然 ,反对伪饰 ,力保人的本性不受异化、扭曲。二、他是一个人生的积极实践者 ,立足现实 ,直面生活 ,不唱高调 ,将“谋道”与“谋食”、“忧道”与“忧贫”和谐地统一起来。三 ,他既有达观者的胸襟 ,又有仁爱者的情怀 ,是真正热爱生命、懂得生命的人  相似文献   

12.
加缪在《鼠疫》的卷首写道:“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如果小说的存在本身就是要将生活从既定的现实中剥离,将生命从被囚禁的状态中解放,那么对它自身虚构的形式来说,生活、现实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在看似自由的小说世界里,作家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实际的生活与小说中的生活差别有多大?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区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居民的社会管理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这是城区党委和政府目前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作一个设想,这个设想是基于以下的思考: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结构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将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同时,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我国的户籍制度也将实行改革,人们将不再囿于一个单位,而终其一生。就是说,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他同所供职的单位,将仅仅是一种工作关系。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4.
张吉兵 《江汉论坛》2005,6(10):123-126
废名原来是一个知名的新文学家、"现代都市里的知识分子".抗战时期,他回到家乡黄梅躲避战乱,在内地乡间度过了10年的避难生活.避难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改变了废名作为一个新文学家、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形态,赋予他作为德性主体的生命新质.  相似文献   

15.
<正> 李广田在他的著名散文《秋天》里,曾这样抒发了对于人生行程的认识:“我想该这样说:‘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因为人生就是走在道上啊。”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活中,正如他自己所说,确实将个人的生命,交付给了一种无休止的艰难跋涉。在热爱并从事的文学事业上,李广田毕生执着于艺术真理的追求。他不仅以诗歌、散文、小说等多方面的创作实践,反映出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艺术理想,还从四十年代起,倾注巨大精力和无数心血,撰写并出版了多种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948)、《文学枝叶》(1948)、  相似文献   

16.
当前研究关于留守儿童和亲子分离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截面静态、共时态和结构性的,忽略了留守儿童及其农民工父母的动态生命历程,尤其是父母流动和儿童自身流动这两个更为复杂的维度.将这两个维度纳入到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之中,意味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对象、问题及其分析思路都需要改变.因而引入动态生命历程视角对于考察留守儿童与亲子分离的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克服静态的定量调查及其分析所面临的桎梏.在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呈现一种“反埃里克森定律”的现象,应引起学界乃至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生活于11世纪的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既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其代表作《福乐智慧》中,作为哲学家的他和作为诗人的他交织难分,使其深邃的哲理沉思与沉醉的审美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艺术的情操发展哲学的智慧,以哲学的智慧浇灌艺术的生命,有着绵长而修远的思索”〔1〕,呈现出中世纪维吾尔人文学术领域里的独树一帜的哲性诗学或诗性哲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从一个绰号谈起 马克思说过:“生活——便是工作,而工作——便是斗争。”他这么说,也真这样身体力行了。从青年时代起,马克思的学习战斗生活就很紧张,后来流亡国外,经济上又常陷入困难境地,但其家庭里却始终充满着乐趣。 马克思善于起绰号,并把给亲友们起绰号视为一种生活乐趣,他  相似文献   

19.
李天程 《东岳论丛》2002,23(1):96-100
古楚文化的精髓 ,在于强旺的生命意识、泛神思想 ,及由此派生出的流美观念、重情倾向。深得古楚文化神韵的沈从文 ,其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成一家。沈从文认为 ,一个人过于爱有生的一切时 ,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 ,亦即发现了“神”。美无所不在。生命之最高意义 ,即“神在生命中”的认识。由此 ,沈从文提出“美在生命”的美学命题。然而 ,生命者 ,只前进 ,不后退 ,能迈进 ,难静止。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 ,矛盾是常态 ,毁灭是常态。于是 ,沈从文又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的美学感叹。这一感叹与先哲“逝者如逝夫”的哲理内涵暗合。沈从文立志做文学殿堂里的浪漫派 ,创造出不同于现实的“异在”艺术世界 ,完成他美在生命的艺术命题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着坚定的自由理想.其自由理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生命的永恒;二是追求生命的自由.他是捍卫生命自由和永恒的“斗战胜佛”.他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由自我张扬,到自我改变,最终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他的人生境界也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即由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再到道德境界,最后到天地境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他是天、地、人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