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张溥编辑汉魏六朝作家诗文集时曾于每集下撰题辞做简要的评点,大致涉及到作家的为人、生平及文学成就,殷孟伦把这些题辞进行注释并集成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为名予以出版。因此书涉及史料纷杂,头绪繁多,故注解中不乏疏漏之处。谨发二则如下。(一)《董胶西集》:“三策三对,君臣喜起”。殷注:“三策,谓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载本传。三对,《高庙园灾对》,载《汉书·五行志》;《雨雹对》,载《古文苑》;《郊祀对》,载《春秋繁露》十五。《书·益稷》:‘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第7-8页)按:…  相似文献   

2.
礼乐文化包括经典诠释、礼乐制度的讨论与制作、礼教与礼俗等多层面的内容。由于礼乐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随历史呈现出变动且富有生机的面貌。其中礼乐制度的讨论与制作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礼乐制度史类文献,《仪礼》《周礼》《礼记》这三种经典则是这类文献的引证来源。这类文献主要包括正史礼乐志、律历志、舆服志、郊祀志及仪注、政书类文献。汉魏六朝的这类文献,由于时代久远基本已亡佚。根据正史志书与目录书所载书目,可略窥其将经典用于礼乐实践,及由经典与历史现实发生冲突所产生的继承与演变状况。  相似文献   

3.
钟书林 《学术月刊》2023,(11):198-202
<正>2020—2022年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有三个标志性特征。一是理论新拓。既有西方理论的本土化阐析,也有中国本土理论的探索,都立足于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不架空论。二是名家点津。诸多名家的精品成果,堪为研究范式。三是凝聚焦点。中古文学的分期,其上限、下限如何确定?如何汲取海外汉学家有关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的学术成果,如何把握“本土国学”“海外汉学”二者关系?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由此形成这一时段内的学术热点和焦点,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4.
唐人传奇之出现,一方面源于志怪的精致化、文章化,另一方面则与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有关。正史之外的汉魏六朝杂传,由于与史的疏离状态,较少受到正统史传撰写规范的束缚和制约,从而在不自觉中走向了小说,孕育了传奇的胚胎。如果说志怪主要在题材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开拓方向的话,那么,杂传则主要是在文体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基本范型。  相似文献   

5.
论汉魏六朝连珠体的演变与文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中的连珠体肇兴于汉,陆机则完善了连珠体的体式,发展为连珠体“理要”的正格;南朝时由于当时文学风尚的影响,连珠体的写作呈现个性化与抒情化的特征,形成了多样化的“别格”。也就是说,连珠体的发展正好与汉魏六朝时期整个文学与文化的演变发展密切相关,故由连珠而论汉魏六朝文学,可以见微知著。隋唐及其后的连珠体无论在体制还是成就上都并没有超出六朝时期,又可见连珠体在汉魏六朝时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史传》四处引用《诗经》,涉及《大雅·文王》、《大雅·荡》、《小雅·天保》三个篇目,可分为以别称代《诗》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两种类型。这既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又是刘勰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双向互动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7.
历史叙事是最早形成的叙事范式,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能力源自先秦两汉的历史著作。汉魏六朝小说、唐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因借鉴史传叙事体例有所不同,文体结构也存有差异。相较于汉魏六朝小说,唐代小说的叙事体例更接近于史传的叙事体例。不仅如此,唐代小说模仿史传叙事体例,结构上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特征。历史叙事的形式,为小说提供了固定的框架结构。历史叙事的本质,为小说提供了区别于历史而获得相对独立地位的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8.
<正> 纪行赋或称述行赋、行旅赋,是汉魏六朝赋的一大门类。根据臧荣绪和刘勰所论,纪行赋的主要内容特征可归纳为:1、记述与经历之地有关的人文掌故;2、摹写经历之地的山水景观。据此考察现存汉魏六朝所有的纪行赋,我们认为,他们的说法近乎事实,是可取的。这一时期的纪行赋,或侧重记述“人物”,或侧重摹写“山水”,或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构想源于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由先秦“卜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演为后世“事不过三”,中国古代小说乃有了“三复情节”现象。“三复情节”萌芽于汉魏六朝,形成于唐代,宋元时的《三国志平话》至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使之发展到成熟,此后祖构者众。其美学意义在于体现了美的比例、尺度和节奏,合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习惯,是中国古代小说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古文献中的“别传”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重点探讨了汉魏六朝时期的人物别传,并提出了该时期“别传类传记”的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1.
青牛信仰是中国牛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汉魏六朝时期表现则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随着老子的神仙化,青牛神逐渐定型;二是举行出土(青)牛迎春礼非常普遍,可看作是青牛信仰的一种现实映照;三是青牛辟邪术在魏晋六朝时应用广泛,其源头应是秦“怒特祠”的建立;四是青牛为木精的说法流行,这与植物精怪被想象为动物的世界性民间俗信相契合。  相似文献   

12.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以精于辨体著称,其《诗源辩体》通论先秦至晚唐诗之演变。所论汉魏六朝诗部分,力求调和七子派宗汉魏黜六朝与六朝派嗜好“偏奇”、公安竟陵“诡诞相尚”之间的理论对峙,通过对诗歌体制中俳偶、声韵等因素的详尽考察,把握汉魏六朝诗歌的流变轨迹,并对此前“诗溺于陶”的辨体命题予以修正,为该段诗史研究确立了系统的辨体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层级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语言的层级性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单位的纵向关系,而且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单位标记的双重层级性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疑问句类标记的双重层级性最为明显,表“疑”的内容标记与传“问”的形式标记各具层级性特征.这是英汉朝三种类型语言间的共性.三种语言间的不同点体现在表“疑”的内容标记与传“问”的形式标记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上.这为三种语言疑问句式的生成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子书词汇丰富,且大多口语化较强,较能反映词汇的实际发展.汉魏六朝处于汉语词汇史中承上启下的特殊历时时期,上承先秦,下启唐宋,汉魏六朝词汇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理论方面,对于改变目前较多注重一般注释而忽略详尽考释的词语释义现状、对于子书词语的综合研究、对于经史集部的研究、对于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对于汉语词汇史的构建等都具有较大价值;实践方面,对于古籍整理阅读、对于辞书的编纂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巍 《船山学刊》2007,(2):82-85
汉魏六朝音乐赋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以悲为美、感时用情、器法天地、乐以通神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注引《魏略》关于曹植"诵俳优小说数千言"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通过对先秦汉魏俳优俗赋的考察,可以发现曹植所诵"俳优小说"实则是俗赋。相关的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均表明,在汉魏六朝时期,俗赋已经发展出以演诵故事为主的一脉,成为唐宋说唱文学的源头。以"俳优小说"为切口和出发点,继续考察敦煌俗赋与变文、话本的关系,可以发现俗赋是唐宋转变、说话等讲唱文学产生的文体基础。据此可以推论,白话小说的母体源出于汉魏六朝以来的俗赋。如此则可将中国白话小说的起源追溯至汉魏六朝时期的俗赋。  相似文献   

17.
六朝庄园经济与美学结构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朝的经济形态和结构建构了特殊的美学结构、形态,孕生了特有的审美意识.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庄园经济的基本形态六朝的世族大地主经济属于庄园型经济.梁昭明太子萧统《开善寺法会诗》云:“命驾出山庄”,山庄即庄园,又名坞或墅.坞的概念从东汉沿袭下来,在村庄周围构筑屏障式的土堡,又名庳城.如《后汉书·董卓传》曰:“又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坞如同山  相似文献   

18.
船山诗学崇尚真情,对汉魏六朝诗歌中的质朴自然之情加以推崇,呈现出汉魏六朝祈向。这一祈向体现了崇尚悲美与自然的精神,是楚歌中悲情的传承,对清代文学特别是道咸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选>立"江海赋"一类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汉书·艺文志>和<文心雕龙>的影响,二是汉魏六朝水赋创作的实际情况,三是萧统本人的山水爱好.此类所收木华<海赋>、郭璞<江赋>两篇作品,前者雄伟壮丽,奇拔不群;后者条理明畅,气势宏大,皆着意于壮丽宏大意象的选择描绘,表现出对穷变于声貎的极致之美的追求,从中亦可见萧统崇尚壮丽宏大之美的大赋观.但这两篇赋在汉魏六朝水赋中,并非成熟的山水文学作品,尚处于山水"喻诸心性德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05,26(4):119-121
我国河流名称,先秦一般只单言其名;汉魏六朝多称“~水”;隋唐以降,称“~水”的河流渐改称“~江”、“~河”;至明清,除少数沿袭旧称外,基本上称“~江”、“~河”。这些名称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受汉语词汇复音化倾向的影响,二是由于“江、河、水”词义本身的制约,三是“江、河”构词能力的不断增强,四是方言习俗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