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证分析2000年第1季度到2006年第1季度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房地产价格的相互关系,考察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效果.结论是:通过吸纳金融市场过多流动性,央行货币政策起到了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效果,但不能消除房地产过热.防止房地产过热还需综合运用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文章采用我国2006—2011年相关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这一阶段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本文还研究了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效用,并验证了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资本充足率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VAR模型,分别以Granger因果检验法和向量自回归分解法检验中国同业拆借利率、货币供应量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解释能力,及利率变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利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都具有贡献度,且利率的变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比货币量对其的影响更快也更多。货币供应量、利率对人民币汇率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而通过利率变动可以有效地调节房地产价格。基于房地产二重性的分析,通过对1998—2009年实际贷款利率与全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探讨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利率政策的敏感性,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出发,可分离出货币供给量中的扩张和收缩趋势,结合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具体探悉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动态影响机制.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比紧缩性货币政策降低房地产价格作用更为明显,但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作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互动关系基础上,选取相应变量建立S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内货币政策和房价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但它们之间作用的显著性不同,存在非对称性,货币政策冲击对房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房价冲击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明显。同时,房价也影响实体经济的物价和产出水平,应是货币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央行于2006年4月28日起采取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其结论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仅仅依靠央行的金融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是不够的,抑制房价增长过快,需要从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政府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多种措施相互配套,保证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和结构基本平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2005年以来的月度货币供应量M2、M0,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外汇储备、资本市场的总量变化.以及货币政策手段调整的法定准备金率、利率的时间序列完成了一个多元变量回归方程.在运用协整检验证实了该方程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借用回归方程、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等一系列计量经济学手段对于上述的货币政策手段的作用途径、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要好于利率手段,但是考虑的现在的法定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4%.上升空间有限.并建议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失衡主要来源于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外部失衡变量的调整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相关月度数据构建半参数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货币政策、经济波动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信贷规模的扩大对房地产价格和经济波动产生正向影响,且对高房价区域的房地产价格影响最大。(2)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社会消费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正向影响,且对低房价区域的影响最大。(3)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呈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整体上,当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处于较低区间时,提高利率并不能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当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处于较高区间时,提高利率能够显著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10.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人民银行今年所发布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热点问题为出发点,结合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现状,针对该货币政策导向对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得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不能单一地作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手段的结论,应该综合运用各种市场的、经济的手段进行调控,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相似文献   

11.
构建SVAR模型分析了金融市场与房价波动之间的联动关系。金融市场可以分解为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实证结果表明:房价与信贷增额之间的反应最为显著,两者具有自我强化的循环作用;房价与股价、汇率、国际资本净流入、利差之间在短期内具有正向响应关系,在长期内影响则逐渐趋于平稳;信贷增额、股价、汇率对房价波动的贡献度较大,除自身影响外,房价波动是其他变量波动的最大贡献者。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房价水平的货币政策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价格型、数量型两种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房价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数量型工具对房价水平影响显著,而价格型工具能够更有效地对经济增长进行调节,通过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搭配能够在调控房价的同时兼顾我国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创新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可控性,直接影响了货币供应量这一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从短期来看,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创新层次较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还可继续沿用货币供应量;从长远来看,金融创新的日益丰富势必影响该中介指标的可用性,因此必然要寻求其他更具适应性的中介指标,对货币政策予以调整。发展方向宜将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合而为一,转向通货膨胀定标。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9—201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基于供求关系的面板回归模型,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对造成房价波动的原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价格预期在全国和区域模型中均对房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大多数地区,其影响力大于其他因素;人口对房价有正向影响,但只在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显著;收入对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房价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长江中游、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该因素对房价的影响并不显著;除全国和西南、西北地区外,房屋造价作为成本因素对绝大多数地区的房价有正向影响;信贷的可获得性作为政策因素对房价有正向影响,除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外,在其他区域均显著;住宅开发投资与住宅价格呈负相关关系,但其只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显著。因此,未来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根据区域房价波动影响因素的不同区别对待,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5.
高房价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房价过快上涨不仅透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和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多元化住宅供给体系、抑制房地产投机活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调整政策调控思路、完善政策调控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货币供给与股票价格的关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威廉斯估价模型和货币内生性理论框架内,通过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股票价格变化会对货币供给变化产生一定冲击,同时,货币供给变化也会对股票价格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但是,通过选取中国金融市场的历史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并建立VAR模型,用SAS编程对货币供给与股票价格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此因果关系及VAR模型的参数进行解释后,得出的结论却与理论分析有所不同:股票价格变化对货币供给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对各层次货币供给影响程度不同,但货币供给变化对股票价格变化的影响却不显著。因此,管理当局不仅要分析宏观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也要关注股票价格变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近年来我国房价名义增长率与GDP、居民收入增长率,发现房价增长率的波动明显大于GDP与居民收入增长率,并用HP滤波方法计算出我国的房价波动幅度;认为自2003年以来政府调控房地产的货币信贷政策主要是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调整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限定贷款主体资格、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认为货币信贷政策本身存在缺陷、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执行不力以及我国特殊的房地产业发展环境是制约货币信贷政策调控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议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根据职工收入水平高低,采用累进的缴存率、累退的贷款发放率和偿还期限,以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区域差异的房地产价格波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200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各地区房价波动的成因。结果如下:从全国范围来看,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价的上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是推动全国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其中,东部地区房价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土地价格的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中西部地区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同时,西部地区房价的上升还受地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