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梦境"抒写作为元杂剧中最为常用的艺术技巧之一,对于提升剧作的艺术魅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后世文学纷纷效法的经典.元杂剧中的"梦境"大致可分为神仙点化梦、心理思绪梦、鬼魂寄托梦、预兆暗示梦四类并发挥着刻画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戏剧气氛、晓谕创作主旨等方面的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2.
胡健生 《学术论坛》2007,30(8):107-110
悬念是戏剧吸引观众观赏的最大魔力,戏剧艺术归根结底乃是一门悬念的艺术.然而戏剧悬念需要戏剧家的匠心运思,尤其有赖于戏剧家对如何设置悬念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的精妙运用.文章以西方戏剧为参照,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设置悬念的两种重要技巧、手法--"预示"与"延宕"在元杂剧中的运用予以探究,藉此探寻中西方戏剧叙事学领域存在的某种相通、相似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3.
同样在汉语文化圈,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在叙事艺术、思想主旨等方面都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很多模仿和借鉴。汉文小说中的预叙(闪前)叙事模式常常借助梦境预示、仙道佛僧预言、近亲魂魄预示和禽鸟动物预言等结构模式展现。预叙模式与叙事特点的外结构对应衔接以及汉文小说包孕的深层文化精神都表现出与中国儒道释理念的深度关联。  相似文献   

4.
李炳海 《学术论坛》2007,30(8):95-99
先秦两汉散文出现的梦境,在许多是个体生命之间进行沟通的情节.有的是人和天神在梦中进行沟通,天神受到人的感应而进入人的梦境;有的是由于血缘、政治或地域的关联,各类鬼魂进入人的梦中;有的梦境体现的是生命一体化理念,梦者变为其他生灵,或某种生灵进入人的梦中.这类寄托生命一体化理念的梦象,《庄子》写得最为夸张.  相似文献   

5.
论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戏剧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稍具现代意识的中国文化人,没有一个不知晓易卜生的.易卜生的思想,易卜生的戏剧,风靡了整整一代人.就中国现代戏剧而言,易卜生的引进和影响不仅渗透在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建设和具体创作中,更为重要的是,易卜生直接制约着中国现代戏剧的价值导向,由此而成为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纵览五四戏剧千姿百态的十年,在那色彩斑斓名目繁多的各种戏剧流派背后,人们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发现一个共同的迹象:五四初期,似乎每一个剧作者或每一个捉笔投身于戏剧创作的人,在他们初涉剧坛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易卜生戏剧有着这种或那种联系.洪深、欧阳予倩、陈大悲、蒲伯英、汪仲贤、郭沫若、田汉、熊佛西、余上  相似文献   

6.
赵山林 《江海学刊》2006,(4):180-187
宋代文人与戏剧的关系日益密切,这在戏剧创作、戏剧评论、戏剧研究方面都有表现。文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戏剧的创作,欧阳修、宋祁、苏轼等人都写作过乐语。文人的戏剧批评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历史角度的批评,二是论诗论画时借剧为喻,三是以剧为主体,发表评论。北宋晚期开始,有关戏剧的著作陆续出现,可分为源流考镜、全景描述、剧目记录三个系列。戏剧对文人的心态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人生如戏”的生活态度上。宋代文人与戏剧开始产生密切的关系,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宋代文人的社会角色开始发生某种变化,也预示着中国文学的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详细梳理孟京辉戏剧在国外演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外观众对其戏剧的接受,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下接受的内容,反思背后的缘由,挖掘戏剧与人的存在关系,以期在戏剧本质、戏剧本体、戏剧功能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质上,戏剧是剧场中洋溢的浑然一体的戏剧精神,戏剧是所有的参与者——编剧、改编、导演、演员、舞美和观众等共同创造的集体性艺术作品;而功能上,笔者觉得戏剧可以创造剧场中共享的戏剧精神空间,亦可称之为戏剧共同体.从孟京辉戏剧国外演出的具体接受情况可以看出,他的戏剧极具先锋性和争议性.  相似文献   

8.
英国中世纪复活节的弥撒仪式孕育了英国戏剧的原初形态--教堂仪式剧.其后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与插剧的出现与发展无不与当时的基督教氛围有关.中世纪基督教所宣扬的原罪说、来世说以及平等、博爱、宽恕等思想成了中世纪戏剧的创作主题.同时,中世纪剧作家通过使用象征、面具、隐喻、寓言等戏剧创作手段或构建喜剧性效果来体现或颠覆基督教精神.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八部小说《强盗新娘》讲述了三位女性——托尼、查丽丝、洛兹与"妖女"泽尼亚之间历时30年的恩怨纠葛。小说通过转换叙述视角和时空顺序,将回忆、幻想、梦境与现实有机地融合起来,同时融合了电影、戏剧、历史、童话等多种艺术形式,拓展了小说叙述的维度,体现了阿特伍德在叙述策略上的匠心。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9,(1):83-90
中日两国学界对吉本芭娜娜文学进行过多方位的研究,但仍旧缺乏对其梦境叙事的系统梳理与分析。吉本芭娜娜在其文学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梦境叙事。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梦境叙事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梦境描写按其创作历程,可分为"多元化的梦境叙事""梦境叙事的直白化""梦境叙事对心理描写的烘托"三个部分。吉本芭娜娜之所以善于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梦境叙事,是与其个人体验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李时学 《东南学术》2021,(5):232-239
生活剧院用戏剧表演政治,让政治贯穿戏剧创作,又在政治理想与戏剧美学中追求并实现非压制性的新生活.剧院戏剧活动中的政治、戏剧与生活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其戏剧活动与社会运动、生活方式之间的互渗(如戏剧的政治化和生活化,政治与生活的戏剧化等),使得生活剧院独树一帜.研究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助于阐明剧院的戏剧性格、政治品格及生活风格,进而把握其融汇戏剧、生活与政治的戏剧学机理及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由于阅读行为本身的目的性 ,预示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过程中 ,读者已有的非直观信息决定着大脑理解直观信息的难易程度 ,非直观信息越多 ,越能更好地预示文章的整体意义 ,阅读速度就越快。利用冗余现象提供的额外信息进行预示 ,是完全有可能推断文章或句子各部分所表达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并可从中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活动中训练学生对阅读材料预示的能力 ,指导他们从多方面和多个角度去预示 ,包括文章整体内容、体裁结构、段落结构、词汇、所给的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杨维桢戏剧序跋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杨维桢的戏剧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元曲源流论、戏剧本体论和元剧时代特征论.其中,以<诗经>、<离骚>为元曲之源,认为戏剧便是借助"声文"表现"典故"以"警人视听",否认元剧是"治世之音"等观点,皆有其现实针对性或理论深刻性.然因其是以"复古"为理论号召、以古乐府为创作专攻的文学家,故而使之戏剧研究时常处于一种低调论说、保守评价的状态中,这似乎可成为评价杨氏戏剧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正> 任何一个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会受到既存文学的影响。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文学的浸染,更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等。莫言吸收了这些异域的营养,又保持着固有的民族文化血脉,创造出  相似文献   

15.
戏剧情调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调是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是作品中各种情绪因素的整合结果,是作品中最大的情绪结构.并非所有戏剧作品都有情调,只有在观念性不太强,没有大悲、大哀的抒情式戏剧中才能形成情调.这种抒情式戏剧中,抒情调性与戏剧本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戏剧情调是在戏剧性与抒情性、情节与情绪的相互交融中形成的.情调只是戏剧的美学特征之一,情调的有无与好坏不能成为评判戏剧好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郑素华  朱静燕 《兰州学刊》2007,(11):156-157,172
宋元戏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喜剧性因素,表现在六个方面.其形成并非偶然,戏剧创作、戏班演出、观众需求等环节的商业化影响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剧史的研究中,明清杂剧相对于元人杂剧及南戏、传奇等而言相对薄弱。其所以如此,或主要因为在许多人眼中明清杂剧乃是一种“案头戏剧”。从“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角度言,“案头戏剧”总带有一丝否定的意味。在许多剧评家那里,戏剧非被诸管弦、奏之场上不为功,一为案头,  相似文献   

18.
陈梦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8-124
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为非洲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素有"非洲的莎士比亚"的美称.他在戏剧创作上时常以莎士比亚为师,推出了《狮子与宝石》《森林之舞》《裘罗教士的磨难》《死亡与国王的侍从》《巴阿布国王》等一系列颇具莎士比亚艺术风格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出现的五幕结构、五步韵律等结构特点,而且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死亡描写、预言描写、狂欢仪式、丑角编排、内心独白、词汇表达等创作技巧.索因卡对莎士比亚创作艺术的借鉴既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价值体现,也反映了索因卡融会贯通和开辟创新的戏剧才能.  相似文献   

19.
黄翠兰 《南方论刊》2013,(10):96-97,95
心理主观是指角色内在心理生活的不同深度。在《被遗忘的人们》中,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在客观叙事框架中插入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并通过梦境、独白等主观叙事展示了被弃少年复杂的内心世界。本文将从梦境、独白两方面来解读角色的心理主观,以剖析影片所呈现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0.
新浪漫剧就是现代派戏剧.本文认为,我国现代派戏剧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现两次短暂热潮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文化现代化其实质是"全人格的觉醒"或人的本质精神的解放.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中,先后经历过两次思想启蒙运动,而现代派戏剧的两次热潮刚好与其相对应.由此可见,现代派戏剧的命运不仅与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命运密切相关,而且最终决定于整个中国文化及其现代化过程的性质与特征.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新浪漫剧的兴衰中,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