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缘村落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结构层面有着不同于血缘村落的运行逻辑,以维系熟人社会的人情互助关系.基于对冀北一个移民性地缘村落社区的田野调查,描述和分析了变动中的地缘村落人情关系,并以“内卷化”作为理解地缘村落人情的视角来观察村落的人情互助机制.研究发现,地缘村落人情关系网的扩展呈现出一种没有实质性发展的“内卷型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
龚春明  朱启臻 《学术界》2012,(6):225-231,279,281
有关村落社区的研究,在目前学界似有“以末为先、变熟为生”之势,“村落终结”研究热便是一个例证.村落的终结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其间的行进并不如村落终结论者所愿,表征更多的却是一种“纠结”,但在弄清诸多缘由之前须首先明白的一点是“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现有的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村落由于其固有的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村落终结之路为之尚远.相反,一些“中间形态村落”在借助外生变量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身内在价值的挖掘,不但没有走向终结,反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其实,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代表中国多数乡村发展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要予以认清的一个理论问题.实证研究以及现有的经验分析表明,如果部分“中间形态村落”能够巧妙地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依据现实的社会情境,进而与国家制度和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村落不但不会走向终结,反而可以得到持续发展,以致实现乡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4.
村落作为乡土中国的基本单位,其发展变迁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呈现.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中国农村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之下,村落数量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村落的转型与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也随之成为当下中国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对近代村落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的性质及变迁.  相似文献   

5.
《中文信息》2007,(12):116-119
薄荷片推荐:苗年节是雷山苗族每年常规节中最隆重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在贵州苗岭主峰雷公山下的苗族同胞,至今仍然保留着“以十月为岁首”的周代纪年法,每到阴历十月,五谷丰登之时,苗家山寨一派欢腾、芦笙声、铜鼓声、酒歌声,此起彼伏,苗族新年也便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一个回族村落土地征用过程的调研,分析其产生的职业结构变迁状况.研究发现,在该村落内部职业结构发生迅速分化的同时,与之相应的公共服务机制的建立和提供却呈现“服务滞后”、“服务断裂”、“服务堕距”的现状,即表现为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异步态势.  相似文献   

7.
村落社区是与农业耕作制度以及农村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农村传统社会构造。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国家行政力量都在不同程度和方向上对村落社区的整合起着不同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非农经济和工业化使一些发达村落成了“超级村庄”,尤其是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中,村落以其自身的方式吸纳了非农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异质性,将非农经济组织成功地移植到村落乡土社会的土壤中,完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历史使命。然而,这种“村办企业的社区化”,既不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也不是农村社区城市化的趋势,村落社区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当前要把握住年节文化祛魅化的发展转向,需要从梳理其核心精神入手.中国年节文化的核心精神——世俗神性在商周祭祀礼仪中产生,在至尊神性的加入与融合中(由汉至清)走向成熟.现代以来出现祛魅化的趋势,意味着中国年节文化的核心精神已经处在重大变革的边缘.当前应该考虑以多元主体推动多元精神注入年节文化,重塑年节文化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9.
潘成  詹强华 《徽州社会科学》2009,(7):I0004-I0004
三十年前的7月15日,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发表了“黄山谈话”,吹响了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进军号。三十年后,以“纪念、创新、提升、崛起”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从7月8日开始,历时30天,安排了纪念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三十周年大会、万人登黄山启动仪式暨2009年安徽旅游节开幕式、中国旅游业发展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全国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会议、安徽旅游推介会等6场重大活动和12场专题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我市旅游业三十年来发展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时间,决非仅仅一个容器、一种流程,对人而言尤其如此。人在时间中成长,在时间中成熟,也在时间中衰老,应该说,它实属人的内在性质。时间给人的变异,在平日感觉不甚明显,每逢年节便会产生强烈意识。年节是时间的节奏,往往构成人生进程的转折点,人都愿望新的一年会给自己带来新的希望,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对年节怀有特殊期盼乃是情理中事。然而话说回来,时间毕竟是个自在的常数,而人则是赋有理性的自为存在。人们常说的“让时间去解决问题”,决不意味人世的事务会在时间延伸中自然促成、人间的问题能在时间流逝中自然地消解。人…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研究的三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改革以来迅速城市化过程中突生的社会现象,是传统自然村落经受城市化洗礼后的“变异”,是介于现代城市与传统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学术界对这一特殊“现象”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社会变迁”、“共同体”、“社会问题”等三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拉扎"节在甘肃省莲花山地域的方言中简称"拉扎",也叫节令,是汉藏民族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每年秋后以"马拉松式"的时间序列在约定俗成的日子喜庆庄稼平安丰收、酬谢并祭祀山神、亲友互相往来的地方性民间传统节日。各自然村落的"拉扎"节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在不同的时间欢度,这种"马拉松式"的时间分布是"拉扎"节的特色。笔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统计出甘肃省康乐县五户镇、景古镇和莲麓镇的200多个汉族自然村落的"拉扎"节时间表,探讨了其"马拉松式"时间分布的原因:它首先反映了一个区域内的农业文化时间;其次是与"跳拉扎"的"师家"数量有关,"师家"数量的有限性影响了"拉扎"节时间分布的差异性;三是人口迁徙与家族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传世的作品共计三十五篇对话和十三封书简.古代编者忒拉绪洛斯将十三封书简作为一部作品与《法义》等对话编为一卷,这说明,柏拉图书简与柏拉图对话具有某种相似性,而十三封书简之间具有某种情节上的统一性.首先,柏拉图书简同样属于柏拉图的写作,《书简十三》和《书简六》则表明,柏拉图书简和柏拉图对话一样是“严肃”与“戏谑”的结合体,既具有哲学的严肃,又具有诗性的戏谑.其次,十三封书简具有戏剧情节的统一性,这些书简构成一个首尾相连的圆环,这个圆环的每一链条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哲学与政治的结合或分离,是柏拉图书简的戏剧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日甲午战争辽河战役,牛庄于1895年3月5日失守,宋庆即刻拔队赴田庄台,7日营口失守。对此,清人和令人对宋庆都有不公正的评论。清代吉林将军长顺、辽阳州徐牧和袁世凯,都认为宋庆“惊逸奔骇”、“节节退让”。令人林增平等,也认为是宋庆放弃营口。事实并非如此,有资料为证: (一) 威海失守后,宋庆对营口的退守判断是正确的。2月7日(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宋  相似文献   

15.
任映红 《学术研究》2023,(12):47-53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难题亟待破解。加深对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意义的认识,遵守原真性、整体性、活态化的保护原则,显得十分重要。价值认知与规划制订并重、增强村落共同体意识以留住“养家”的人、用乡土教育提升乡土情怀、多渠道汇聚传统村落保护力量、推进传统村落的法治化保护等是可行的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6.
商代历法的置闰,董作宾先生在《殷历谱·闰谱》中云: 殷历置闰,更可分为两期四段。两期者,前期以武丁时为代表,后期以祖甲时为代表,比较其大别: 前期:以无节之月为置闰标准,当闰之年于年终增加一月,称“十三月”。每年之第一月称”一月”。 后期:以无节之月为置闰标准,当闰之年置闰于应闰之月,仍以上月之名为名,每年之第一月改称“正月”。  相似文献   

17.
吴毅 《文史哲》2003,(4):48-54
宗族和村政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社会的二重化权力结构和权威形态 ,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从来就是一个受人关注的焦点 ,而由杜赞奇所提出的“权力的文化网络”和“经纪体制”理论 ,在近年来则构成理解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村落社会权力结构和权威形态变迁的基础。通过对四川双村的田野调查可知 ,此一时期 ,传统的宗族和村政虽然从总体上都呈现出一种瓦解和衰落的趋势 ,但这一过程却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权力的文化网络”瓦解或“赢利型经纪”对“保护型经纪”的替代。通过考察 ,有理由向人们提供此一时期中国村落社会权力形态变迁的又一类知识。  相似文献   

18.
黄进才 《南方论刊》2003,46(3):21-24
转型期农村村落权力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村现代化村落权力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将对农民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着重阐述了村落权力的变化及对农民现代化的影响,提出了农民现代化建构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村落社区的研究中 ,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聚落地理学与社会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传统客家村落———福建省武平县北部村落的空间结构及其意象作一初步的探讨。全文分为三部分 ,前面二部分具体考察武北村落的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 ,第三部分则在此基础上摄取“语言”解读当地村落居民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及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20.
赵晓峰 《学术界》2012,(6):232-236,264
陈柏峰的新著《乡村江湖》,以“混混”问题为切入点,引入区域比较的视角,使我们在中国农村的非均衡性中看到了村庄的极端重要性.从陈的研究中汲取经验,如何重塑村落社区的“公共性”,培育农民的社会自治能力,真正地“找回村庄”,是当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