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段建军 《人文杂志》2001,(2):101-104
本文认为,<怀念狼>中的烂头,追求当下的肉身快乐,张扬自我肉身生存,反对严肃沉重,贬低心灵和精神,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新人类的典型.  相似文献   

2.
在光亮的自由、民主、博爱的面具底下,资产阶级精妙的社会惩罚开始从司法机制上转向一种无形的"没有肉身的"实在,即人的灵魂存在。在以认知为控制和支配力量的隐性权力线之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构了有史以来最精巧存在构式的微观权力物理学,在资产阶级新型的处罚中,没有痛苦、没有感觉的暴力成为统治和支配的构式核心,由此生成人类文明中第一座现代灵魂的监狱。  相似文献   

3.
“一切宗教的信仰,皆因灵魂观念而起,一切宗教的神灵,皆为灵魂观念所化,而所有这一切都发端于原始人对于生死、梦幻等生理一心理现象不可避免的无知。”~①按照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宗教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的看法,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泰勒认为,原始人根据睡眠、出神、疾病、死亡、梦幻等生理心理现象的观察,推论出与身体不同的灵魂观念,然后把灵魂观念应用于万物,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应用于死去的祖先,产生了祖先崇拜与纯粹神灵观念;应用于非生命的自然物,产生了自然神和自然崇拜;以后发展为种类神崇拜和多神教、至上…  相似文献   

4.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较为系统的灵魂不死的思想,其特点是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人性的觉醒,又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随着佛教的渗入和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以业报轮回为核心内容的灵魂不死观念的变相。而佛教灵魂不死所具有的道德威力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近代思想家们崇尚的灵魂不死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功用,使灵魂不死延伸为一种贯穿自我、民族、国家和人类并跨越时空的永恒精神。它启迪现代人从更深的层面上思索和追求人类历史留下的不朽精神与风采  相似文献   

5.
白玉红 《兰州学刊》2013,(8):221-222
作为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苏金伞却常常被文学史所忽略,然而他的诗歌却长久地留在了读者的记忆中。就文学的本质而言,一个诗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在"文学史"中所占的篇幅和比例,甚至不在于他的名字能否被读者记住,诗人的真正价值在于他的诗歌具有触及读者灵魂的深度、温暖心灵的热度和超越于个体心灵的自由。在日渐城市化和资本化的商品经济时代,在被文学史忽视、轻视甚至漠视多年后,苏金伞的诗品和人品显得弥足珍贵,需要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亚里士多德提纲挈领式论述中,灵魂与理智的关系蕴含着两种可能的诠释:一为主动理智甚或理智是外在于灵魂的独立实体;一为主动理智与被动理智均为灵魂之理智的能力表现。历经逍遥学派,及至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阿维森纳、阿威罗伊,理智的实体性诠释日渐加强,并最终形成了阿威罗伊主义"统一理智论"所主张的彻底"实体"化。然而,这一激进诠释路径对基督神学构成冲击,为此,阿奎那基于维护信仰权威的立场,对亚里士多德灵魂与理智关系的重新诠释,批驳了"实体"化倾向而转为"能力"诠释。依循"理智—灵魂"诠释的演进脉络,透过阿奎那对实体化诠释的批驳,彰显阿奎那对"理智灵魂"疑难的独到性化解。  相似文献   

7.
灵魂观是萨满教世界观的核心.萨满教灵魂观是一个由诸多元素构成的体系.本文从三魂一体、灵魂游动和灵魂归宿等三方面阐述了萨满教灵魂观的内涵及其体现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借助于中国哲学体用范畴观照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分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命题极好地概括了亚里士多德灵魂学说的要旨.灵魂之体即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形式;灵魂之用即其营养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作为灵魂的不同功能并非灵魂的不同的类,而只是其不同的部分.对于灵魂的每一种能力的说明,同时也就是对灵魂的最中肯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源于国外的哲学肉身化思潮和女性主义的身体写作理论,为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纪初期文学的个性化与身体化写作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然而,理论的误读不仅导致了阐释的偏差,也影响到创作的偏离.身体观照从思想启蒙与追求精神解放的现代性宏大目标,经历创作演变后,走到了身体游戏和欲望消费的当下处境.而符合自然之态并充盈着生命之美和心灵内涵的身体活跃在文学里,才是值得期待的.  相似文献   

10.
方耀 《兰州学刊》2010,(Z1):5-6
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观念与他的灵魂观正相对应,他的灵魂观念上承亚里士多德,由之可以提示我们,古人对于灵魂的看法,实际上即是对于人的本性(nature)的理解,从而为我们理解和梳理西方自然法思想演变的脉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认知计算主义在思想史上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就开始谈论灵魂的数学性质。近代以来世界观的变革,引导了心灵计算在两方面产生新进展:硬件主题方面,提出心灵的活动的机械论解释;软件方面,确立形式规则来刻画心灵的活动机制。虽然这些思想因直观和模糊而很快被主流唯心主义哲学所排斥,但在20世纪之后,却产生了重要的思想成果,尤其是在当代背景下,认知计算主义的前景获得了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无论是本体论知识论还是政治伦理学说,无论是思辨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离不开灵魂学说。灵魂说是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是人性和神性、人论和神论的交汇地。柏拉图把灵魂看作与肉体相分离的超越时空的永恒不朽的实体,通过灵魂论证理念的存在,而且使人获得对理念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反对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但把灵魂提到原因、本体、本质、形式、现实的高度,灵魂还是优于高于肉体。柏拉图将感觉排除于灵魂之外,提出“灵魂三部分”之说,强调理性居支配地位;亚里士多德坚持思维与感觉是灵魂的两种不同的功能(能力),两者与对象的形式同一,都有一定的能动性,但更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性,乃至永恒不朽的主动理性;柏拉图(以正义论为核心)和亚里士多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学说虽然内容各异,但均根植于人的灵魂的本性,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本质所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3.
刘同舫 《社会科学家》2004,7(1):109-111
伏尔泰通过广泛的历史考察,探讨灵魂这一问题。灵魂是感觉和思想的能力;灵魂是不朽的;感觉和思想的能力应归结于身体,此乃伏尔泰的灵魂观。伏尔泰的灵魂观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体现了一定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但由于历史和思想的局限,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4.
在苏格拉底看来,作为最接近于神性存在的灵魂也会具有二重性,这就使恶的出现有了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恶在灵魂中有其本根性的存在,它不过产生于灵魂的一种缺欠,即道德智慧的缺欠。这种缺欠源于灵魂与身体的结合及身体对灵魂的禁锢和污染。灵魂的这种存在境况表明了净化灵魂以摆脱轮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哲学就是最高的净化形式。苏格拉底对灵魂二重性及救赎的论说,兼有哲学与宗教的双重性质,其根本取向是确立理性在灵魂与实践生活中的主导性。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邓小平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灵魂。本文以创新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6.
毕淑敏用女性作家的真挚细腻和心理医生的睿智深刻,以对人类的悲悯和终极关怀,把文学创作当做改变民族精神的手段,努力寻找并去除民族劣根性的精神毒瘤,执著地进行灵魂的救赎,践行着文学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的神圣使命.她始终关注当代人的肉体与精神疾病,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生命感悟,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开出了许多有益的良方.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中为乡村医生造了一个梦.梦中,乡村医生开始了一段反思之旅.他的反思折射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失去信仰,彼此疏离,迷惘孤独.乡村医生既无力拯救病人,也无力拯救自己.现代医术是科技进步的代表之一,乡村医生的无力感表明了理性在拯救灵魂时的无力,他对自己生活意义的怀疑暗示了西方世界以"理性"为主旨的社会秩序的动摇.在失去了信仰的心灵荒原上,现代人的灵魂永恒地流浪着.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对于古老诗歌总集《诗经》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诗经》意象的分析文章似不多,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什么是意象呢?事实上,人因穷研物理,而有学术境界,因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而意象就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境界。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他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反映,化实境而为虚境,创作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的最高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宗白华《艺境》)。这是心与物相互融洽、相互触发、相互渗透的产物,是电光石火似地…  相似文献   

19.
汉代人认为灵魂的本质是气,是情性之神。灵魂与肉体无论是在人活着还是死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灵魂必有依附的载体,灵魂有知并且能够移动,灵魂的归宿主要是黄泉,此外还有蒿里、泰山、升仙等多种归处。灵魂所处的阴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灵魂升仙也体现了生者的美好希望。为了趋吉避凶,生者通过丧葬、祭祀、巫术、建筑与绘画等各种方式干预灵魂。灵魂干预既有个人层面的功利目的,也有国家层面的消除灾异等目的。  相似文献   

20.
灵魂不朽作为超验和经验两个层面的精神构建活动和概念,显然具有超验和经验两种维度。但除此之外,其理性意义、道德之维也不可忽视。灵魂不朽理性往往成为哲学本体论的关注点,理性构成灵魂不朽的运思路径;超验性是指灵魂不朽概念应当蕴含在超验层面围绕终极权威信仰确立和构建意义;而灵魂不朽的经验性则是关于灵魂不朽价值层面的构建;灵魂不朽的道德性则是关于上述超验和经验两种维度有效贯通和统一的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