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独特的语言和绚丽的文化.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保存在羌族释比经典之中,其主要成分是多神崇拜的精神信仰.如今,羌语和羌文化都日渐式微,确立和推广羌族共同语将有助于保护羌族语言文化.尤其是5.12大地震之后,羌族的物态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损毁,同时,其语言与文化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在灾后做好保护与传承羌族的语言与文化工作,成为当前学界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羌族的原始宗教为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了解释比经典承传体系和结构模式及羌族释比经典中神灵系统,对羌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释比经典的传承体系及其分类结构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秦淮 《兰州学刊》2012,(5):96-102
在步入消费社会的今天,时尚婚礼正在取代传统婚礼而成为中国社会婚礼的主流,传统婚礼也由一种理性文化活动蜕变为基于感性的符号消费。时尚婚礼不仅改变了传统婚礼的形式和内容,也使传统婚礼的文化价值和功能丧失殆尽。时尚婚礼用作为符号系统的文化组合游戏式实践替代了传统婚礼作为意义象征系统的文化排他性实践,变成一场演出、戏剧。暴露了消费至上、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偏颇、狭隘。  相似文献   

4.
羌族的文化空间包括火塘坪、神树坪、勒色坪、芋坝初、议话坪、火塘堂屋、照楼台等,其功能主要有宗教性质的,涉及一些固有的巫术,如驱鬼、解秽赶邪等;也有仪式性质的,涉及大型的祭天仪式“刮巴尔”、“国若”、释比的出师仪式、家庭的还愿仪式等;也有文化性质的,如锅庄、歌舞的表演等;还有政治性质的,如议话坪议话、议话坪盟誓等.羌族的文化空间具有悠久性、传统性、现实性、丰富性的特征,是羌族传统文化存在、表现、传承、演化、演变的核心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5.
陶旭泉 《学术探索》2012,(12):170-172
羌族具有优秀灿烂的民间美术成果、资源丰富,是羌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羌族的民间美术品种主要有挑绣、木锁、碉楼、"释比"图经等;羌族地区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存在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优势,没有凸显民族特色,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彻底,美术开课率不高,美术教师教非所学现象突出等问题;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是传承羌族民间美术的创新途径,羌族民间美术是美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具有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梧 《天府新论》2020,(4):封二-封三
玉米酒传统酿造技艺是羌族民众世代传承的传统酿酒技艺,其用料纯正,工艺古朴。用纯玉米和当地优质泉水酿造的玉米酒是羌族民众日常生活用品。2014年,玉米酒传统酿造技艺(北川马槽酒厂)被公布为第四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7.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义及题材要求和素材选择,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由路径,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可基于教材、课程、课堂、讲座和实践等契合点,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各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民族图案传承与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我国云贵地区苗族传统服饰纹样图案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服饰图案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图案设计方法新思路,并通过数字化技术研究,进一步探究苗族服饰图案数字化的多种可能性,为苗族文化传承与苗族图案的现代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赋予民族传统艺术生存与传承的动力.旅游业具有民族传统艺术生存与传承的功能,把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二者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运用相关理论对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并以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为例,探讨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的互动现象,强调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达到既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又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内在地包含"文化梦",其实现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要建设文化中国,就必然要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西方文化的关系。因此,针对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误区,应走出热态、回归常态,脱离碎态、整体看待,摆正心态、平和以待,以促进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含义就是要打破过去视传统文化为零散的、被后人随意选择的各种观念的大杂烩的做法,而将其提升为一种整体的、可传承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可以把传统的燕赵文化划分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不同的传承体系.本组讨论旨在对这三种文化的特色、内容、影响等进行概括定性,梳理出其各自的脉络和走向,使之以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的方式呈现于世.研究、总结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从方法和目的上讲都是要将混沌的历史和文化清晰化、明朗化,通过勾勒历史的逻辑和线条,以昭示未来的方向.从学术的角度我们认为,通过优秀文化传承体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对以往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很好的概括与提升,使以往的研究凝聚成为真正的思想文化研究成果中的网上纽结,使以往的经验型研究上升为理论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从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河北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河北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而推动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玉华 《理论界》2013,(3):62-65
文章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在广西那坡县S苗族屯的参与观察和对典型人物深度访谈,认为受到苗族传统文化及教育传承的影响,该社区基本层面的自我和谐较好。同时,市场经济理念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强大渗透,使得苗族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变化,社区人与自我和谐面临不少问题,需从文化教育传承层面采取措施,以有效促进人与自我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含义就是要打破过去视传统文化为零散的、被后人随意选择的各种观念的大杂烩的做法,而将其提升为一种整体的、可传承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可以把传统的燕赵文化划分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不同的传承体系.本组讨论旨在对这三种文化的特色、内容、影响等进行概括定性,梳理出其各自的脉络和走向,使之以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的方式呈现于世.研究、总结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从方法和目的上讲都是要将混沌的历史和文化清晰化、明朗化,通过勾勒历史的逻辑和线条,以昭示未来的方向.从学术的角度我们认为,通过优秀文化传承体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对以往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很好的概括与提升,使以往的研究凝聚成为真正的思想文化研究成果中的网上纽结,使以往的经验型研究上升为理论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从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河北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河北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而推动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本身也是对特定生态进行适应的结果,它的核心特质都能在其与特定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得到深入理解:天人合一源于农业技术不能掌控的自然环境;情理精神生成于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伦理本位奠定于以情理精神为基本原则的规范环境.然而,现代学校作为起源于西方社会的组织机构,本身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经常使现代学校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僵死"的文化.因此,提升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学校中要创设出与传统文化兼容的环境,使学校中的传统文化鲜活起来,从而在根本上为学校中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承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含义就是要打破过去视传统文化为零散的、被后人随意选择的各种观念的大杂烩的做法,而将其提升为一种整体的、可传承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可以把传统的燕赵文化划分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不同的传承体系.本组讨论旨在对这三种文化的特色、内容、影响等进行概括定性,梳理出其各自的脉络和走向,使之以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的方式呈现于世.研究、总结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从方法和目的上讲都是要将混沌的历史和文化清晰化、明朗化,通过勾勒历史的逻辑和线条,以昭示未来的方向.从学术的角度我们认为,通过优秀文化传承体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对以往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很好的概括与提升,使以往的研究凝聚成为真正的思想文化研究成果中的网上纽结,使以往的经验型研究上升为理论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从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河北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河北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而推动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婚礼不贺与不用乐是先秦礼制。东晋朝廷出现的贺婚及婚礼用乐与否的礼学议题反映出了礼文化中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对话与较量。在这场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的较量中,朝廷对于民间的贺婚与婚礼用乐的礼俗由最初的拒绝到最后不同程度地加以接受,这显示出小传统具备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小传统民间礼俗是引导晋代礼制,尤其是婚礼制度变革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7.
羌族的祭祀仪式作为羌族精神文化的核心载体,与其他民族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就是民族的审美意识在其中的差异与沉淀。主要表现为巫灵审美意识,以本族为本的审美意识,和合人与天地、人与神灵、人与人审美意识,以及对于生命崇拜与乐观的生命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研究对于羌族审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2):189-192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期民族生存发展史在文化音乐形态上的结晶凝聚,传承好、保护好,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自信,以个性鲜明的"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婚礼在中国古礼中占据着根本性的位置.因此,对中国古代婚礼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婚礼礼仪形式和比较成熟的婚礼礼义思想,文章在阐述周代婚姻缔结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宗法制社会维护等级秩序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20.
曹阳  赵旭东 《河北学刊》2024,(3):177-185
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逐步加速的背景下,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局,乡村文化同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要义。冀中平原师素村的个案展示了一个对所持文化传统有强烈觉知意识的村落共同体,积极进行文化传承及转型以凝聚共同力量谋求自身发展的实践历程。通过分析发现,村落共同体实践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内在影响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村落共同体的文化自觉是践行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前提;乡村文化是否契合村落共同体的生存发展需求,是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关键;乡村精英引领下的村落共同体是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实践的主体。基于此,充分发挥村落共同体在乡村传承与转型中的主体性作用是促进乡村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