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从私权和公权的概念入手,通过回顾新中国宪法对私权保障的历程,阐述私权和公权各自所涉及的领域。提出使公权和私权保持平衡、和谐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私权和公权的概念入手,通过回顾新中国宪法对私权保障的历程,阐述私权和公权各自所涉及的领域.提出使公权和私权保持平衡、和谐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公权与私权的冲突及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公权与私权的冲突有愈演愈烈之势,突出表现为公权对私权的肆意侵犯,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需要对公权与私权进行调适,依据科学的原则划分公权与私权边界,在执法中严格对公共利益的解读,建立对私权的基本尊重,以实现公权的规范运行与私权的自由行使.  相似文献   

4.
陈燕 《理论界》2007,(10):39-40
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平衡与和谐与否,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文明程度。在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政体下,我们应该对公权和私权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定位,改变我们头脑中公权与私权的对立概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5.
公权扩张的治理:社会走向公正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公权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这种扩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满足社会需求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但同时公权扩张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如侵害公共利益、侵犯私权和导致社会不合作等,进而损害社会的公正.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公正的首要尺度便是公权的扩张状况,公正社会的建构有赖于对公权扩张的治理.文章的最后就如何治理公权扩张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公权价值含量赵智明一、权力及其公权权力现象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在人类社会行为中,在对某一事项的处理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只要有人为的外在力量规定或强制人们必须采取某一种或某几种做法时.就会产生权力现象。因此,权力是指人为的影响或支配他...  相似文献   

7.
权利倾斜性配置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的公权机构近年来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考虑,往往通过权利倾斜性配置方式对交易一方的私权进行额外规制或过度保护,但却带来不少负面后果。而这多源于公权机构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以及对私权主体行为复杂性的认识不足。本文认为公权机构只有在考虑到交易双方特定情形下的利益关联度、利益受损者的对策行为、受益人及潜在受益人的道德风险、对特定行业的影响、干预者的能力限度与干预困境等因素时,才能作出正确的权利倾斜性配置决策。  相似文献   

8.
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及反腐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的实质是"以公权换私利".由于公权具有"商品"的属性,公职人员具有"经济人"属性,所以以公权换私利成为了可能.腐败成本低,反腐制度不健全,以及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诱使腐败发生.制定反腐对策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针对公权的"商品"属性和公职人员的"经济人"属性,通过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公开信息、加大惩治等途径,使腐败得不偿失,最终失去市场.  相似文献   

9.
略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公权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公共权利(简称公权)资源的有效约束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简述了公权的本质及运行特征,并提出了在和谐社会条件下有效约束公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肖俊 《学术界》2004,(5):236-246
萧公权的学术领域其实并不仅限于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和政治学范围,而且包括更为广博的中国思想史、社会史.萧公权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他融贯中西的知识基础、严格的学术训练、平等的文化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萧公权可以称之为会通中西学术的一个典范,他所走过的学术之路以及他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运用的研究方法、坚守的学术信念对现代中国学术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1):174-179
伴随近代乡村自治的开展,县以下进行了更为细密的行政区划设置,建立了区乡行政,创设了自治监督制度,以行政权力为代表的国家公权下探至基层社会。近代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为公权下探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又由于权利和民主观念的缺乏,也使得公权在缺乏制约的情况下随意扩张。在"公权下探"的背景下,乡村自治的空间缩小,自治团体的独立渐失,自治的民众基础被损毁,近代乡村自治最终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12.
私力救济作为与公力救济相对应的救济方式,在具有内在合理性的同时,也内涵局限.中国当下,在公力救济的领域内,出现越来越多的私力救济,形成法治的实现困境:漠视法治、反对公权和对抗公权.由此,会造成社会离心、导致后续违法,形成违法示范,进而固化仇恨.其基本原因在于公权私用后的救济弱化.必须让民众监督和控制权力,实现人民化司法,才能有效修正被弱化的公权,从而提高公力救济的实现程度.作为保障,严厉打击私力救济运用也是必要的补位手段.  相似文献   

13.
房屋租赁关系本属民事法律关系范畴,相关的问题可以在私法的领域内调整。但是当下,一方面由于代表公权的行政权的扩张和膨胀,公权越来越深入到私权领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的需要,合意性的私权又应该受公权的监督。而房屋群租行为由于其存在的不合理性受到了公权的执行人——政府的干预。政府介入房屋群租现象直接目标是打击有碍公益的群租行为,规范租房市场,而其根本目的则应是践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解决目前住房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廖寅 《学术界》2023,(3):193-199
“天下为公”是儒家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但在漫长的古代中国,制度名称和运行机制直接与“公”字挂钩者并不多见。宋朝或许是例外,诸多塑造公权的制度设计直接与“公”字相关联,颇具时代特色。在皇帝与士大夫的共治格局中,以台谏为输出终端、学校为涵养基地的公议机制是塑造公权的重要途径。从中央到地方,从军政到民政,广泛存在以“公事”冠名岗位和职责的现象。“公事”职官化,足以让绝大多数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时刻谨记自己行使的是公权。对于庞大的政务执行者——胥吏阶层,宋朝广泛流行“公吏”的称呼,这已经非常接近今天“公务员”的概念。公使钱、公使库等职官性术语,皆在展现宋朝独具特色的公权政治。公权政治文明在宋代取得了巨大飞跃,已经颇具近世色彩。可惜,随着宋朝的灭亡,诸多塑造公权的独特设计皆销声匿迹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15.
“权力”,是社会交互主体面对利益存在而主张归属时产生的概念。本文简单阐述了“权力”及“公权力”的生成规律,及其作为商品存在的条件;分别探讨了私权与公权商品价格形成规律,及其实践意义。文中关于公权力商品交易规律的探讨,对于根除中国式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香港廉政公署“零容忍”反腐策略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符合让公权商品交易“流产”的规律。为此,本文提出,国内的反腐也应采取“抓大不放小”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质为房屋征收(或称不动产征收),是公权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私权的合法剥夺,是政治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市民社会的干预。基于人权、自由、秩序诸价值的考量和公权与私权、拆迁入与被拆迁入利益平衡之需要,以私权保障理念为基点对现行失范的补偿法律制度予以重构,对于构建一套合理的保障被拆迁人利益的拆迁法律、法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肖歌 《快乐青春》2014,(11):11-11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字写得七扭八歪,后经苦练大有起色,因而得到同窗的称赞、先生的夸奖,为此他有些扬扬得意。 一天,柳公权在村头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挥毫写下“会写飞凤字,敢在人前夸”十个大字。  相似文献   

18.
郭锐 《天府新论》2021,(3):99-110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力度。机动式巡察是近年来市县党委开展巡察工作的一种新兴操作模式。相比于常规巡察,其优势在于行动的“不确定性”,使巡察对象无法摸清巡察的周期,从而产生更强的监督效力。博弈论的模型分析能够直观地评估机动式巡察的反腐效力,清晰地呈现熟人社会、公权租金和同体利益带来的负面效应。尽管这些干扰因素会减弱机动式巡察的反腐效力,但是其对较为严重的腐败行为影响较小;“纵向提级”或“横向交叉”是值得借鉴的应对之策,能够直接回避熟人社会和同体利益营造的困境,但是需要以严格控制跨域成本为前提;通过思想教育活动的完善引导巡察方的价值理性,是公权租金诱惑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上各专制王朝大都实行文化专制制度,加上缺乏必要的和先进的舆论传播媒介,故中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过报刊媒介所代表的社会舆论关注、干预社会民众生活,更罔论影响国家公权行为的舆论监督体制.随着近代报刊的兴起和西方新闻思想的传入,国人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认识.<申报>关于"杨乃武案"的报道不仅显示了近代报刊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干预,更彰显了近代报刊舆论对国家公权的监督与影响力,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来自传统社会大一统公权体系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首次明确规定了治安管理处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其价值取向在于保障私权、制约公权和维护程序公正。在执法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取向以及我国的证据法传统和行政管理现实等相关因素,客观确定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