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兰 《兰州学刊》2009,(10):75-78
农民权益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那么土地制度的变迁如何影响农民的权益?农民权益的内在需求又是如何推动土地制度的创新?文章通过对建国以来三次土制度变迁的考察,认为成功土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在于“以民为本”,满足农民的根本权益。  相似文献   

2.
周振 《学术探索》2013,(10):112-115
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在农民,农民个体行为与整个经济环境的冲突与协调,是现代经济学以经济行为研究为核心的体现.对于农民经济行为的研究,中西方学者都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而通过文化角度的阐释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与农民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 ,失土农民的生存权和农民的社会保障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对目前我国失土农民安置和补偿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及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农民社会保障与土地问题并不是两个孤立的问题 ,政府必须通盘考虑 ,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中有关征地补偿的规定 ,在实务中将土地利用、土地征用补偿、失土农民安置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激化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江永红  马中 《中州学刊》2008,(3):114-118
农民经济行为和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而历史上有关农民经济行为研究的多种理论,都忽视了生态环境因素.实际上,农民经济行为一方面受制度、收入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形成的外部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又受来自心理需要上的影响.为此,对农民行为进行分析,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农民行为分析框架.该框架将生态需求引入到农民的行为目标中来,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农民经济行为的社会学诠释 经济行为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系统,是经营活动的动机、目的及其实现方式,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财富的分配、产品的交换和消费方式。从内在动机看,农民的经济行为是其农业经济活动的目的及其对财产、劳动和所有制的观念和态度的现实化。从外部因素考察,农民的经济行为是村社、政府、市场、自然环境与农民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民特定经济行为的调整和选择是农民的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所导致的现实行为。 农民的经济行为是农业发展的诸条件作用于农业经济状况的必要环节。自然、社会因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是间接的,它们往往先转化为农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民的经济行为方式,再物化为农业状况。因此,农业经济状况可视为农业劳动者一定经济行为方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新疆农村自1984年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和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经济内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的自我完善,是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和目前生产力水平的,必须继续保持稳定不变。这种双层经营结合的程度和形式,有一个完善、发展、提高的过程,取决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集体经济实力和组织管理水平,一般来说,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松散结合阶段,以家庭经营为主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的结合比较松散。二是完善结合阶段,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家庭经营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二元土地产权特性与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乡二元的土地产权结构,不仅具有维系城乡二元结构的功能,而且为城市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蚀提供了制度安排。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明晰农地产权,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构建农村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的机制,解决因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与农民土地权利缺失的矛盾,让农民分享农地增值的收益。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的土地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经济的改革与发展,遇到了由于缺乏支撑商品经济运转和发展的深层制度构造而产生的制度约束.深层制度构造即为财产制度和市场制度,其基础是土地财产制度和市场制度的重新构造.这是我国土地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一、现代土地制度的一般规定和基本内容土地制度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占有、使用和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法律规范和制度的体系.其基本目标是保证土地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土地制度与商品经  相似文献   

9.
按照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义利观,可把企业的义利行为分为重义轻利、义利并重、重利轻义和义利皆轻四种类型,并将企业行为视为一个义和利的动态选择过程,再构建描述这个过程的一维模型、二维模型、过程模型以及义利均衡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经济管理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当社会生产力很不发达,人们的生产活动还没有进行分工时,根本不需要什么管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化企业中,人们对整个生产过程的了解,对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掌握和驾驭,单个人根本无法胜任和完成,必须有个相当规模的经济管理的组织系统。就经济管理的属性而言,它具有二重性,这是由于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决定的。即一方面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代表着不同的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和利益的生产,所以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经济协会发育过程中的制度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经济协会作为一种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互助性行业社会团体,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备受有关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深入分析了现时期我国农民经济协会制度环境建设的不足,并据此对我国农民经济协会制度环境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农民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日益突出。在征地过程中丧失土地的农民,由于获得的补偿十分有限,他们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近年来,由征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在一些地方日益激化,甚至威胁到当地的社会稳定。在我国集中精力解决"三农"问题之际,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探讨由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办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论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与农民权益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有关土地征收的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之一.论文从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现状出发,针对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在失地农民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当前的农民还有没有二重性?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对于加强党对农民的领导和教育,巩固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对于加深理解兰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的正确性,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个体农民的二重性特点作过科学的论断,指出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劳动者,他们倾向于社会主义,宁愿工人阶级专政而不愿资产阶级专政。作为私有者,他们倾向于资产阶级,要退到“惯常的、旧有的、  相似文献   

15.
曹一萍 《理论界》2006,(1):32-33
“农民工”,一个多少带有苦涩味道的名词,近年来频繁见诸于报刊,更被国家政策研究部门所重视。维权,维权,为农民工维权,这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理论上的讨论,政策上的研究,法律制度上的规定,诸多政策、措施,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民工维权,这个概念既反映了体制上的缺陷,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老板阶层”在观念形态上重视不够的问题。这种状况在我国刚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步阶段似乎有它的必然性。正因为此,理论研究才有其必要性。本期刊发的这组文章,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若干问题的思考,无论从实践当中农民工“丧权”问题的归纳,还是从宏观上对农民工维权不到位的管理原因的分析,都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萍 《广东社会科学》2022,(2):59-66+287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可知,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二重性,既有普遍的全人类性,又有特殊的地方性,而且前者重于后者。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成熟的公民道德建设形成了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个不同模式。中国式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将推动落实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动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团结”这一从当代中国政治逻辑推导出来的核心理念将成为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精神,我们将中国式公民道德建设称为发展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7.
长期分权化的管理体制使土地资源逐渐游离出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土地资源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引资的重要筹码。由于中央政府完成土地要素市场化的制度变迁可能面临巨大的创新障碍和漫长的改革期限,而且地方政府又存在提高地方财政能力和辖区增长双重压力下的体制冲动,导致地方政府围绕土地资源展开博弈。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乏力与土地绩效评估机制的缺位的条件下,这种博弈对地区经济发展将造成重要影响。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中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平衡地区差距、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李建军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40-147
唐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在这一历史变革中,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极为显著,两者相辅相成.均田制的实行促进了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唐中叶,均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在经济制度上则更进一步保障了农民已取得的相对自由.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城市扩张与农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以西部城市扩张所产生的土地征用补偿问题为切入点,讨论西部城市扩张过程中存在的征地及征地补偿问题,重点分析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和土地补偿机制,探寻征地补偿制度创新,以期能推动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国农民的四大收入来源中,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较小,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让农民通过土地财产权利获得财产性收入,进而增加农民的总体收入是当务之急。我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包括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在农民利用各种财产权利增加财产性收入时会面临一些挑战: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分化,分化为城中村、城市郊区村、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土地集体所有权的虚化与委托代理问题;土地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是一种保守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避免了贫民窟的出现,但不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探索出一种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农民转为市民的合理的土地制度。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发展现代农业、城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