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中国民族的危机本质上是文化的危机,这是现代新儒家的共识。现代新儒家力图在文化上解决中国民族的危机。唐君毅和牟宗三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著作大部分集中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通过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较探讨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进而摸索中国文化的合理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分析唐君毅和牟宗三的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较,探讨他们如何摸索中国文化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2.
隋思喜 《兰州学刊》2012,(10):52-56
现代新儒家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思想内容的创新是以中西文化关系为"场域"进行的,对儒学现代化问题的探索也是在如何认知中西文化关系中展开的。他们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三种范式:第一代新儒家认为中西文化关系是涵摄关系,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是以儒学的态度接受和改造西方文化,其思维方式是线性相续思维;第二代新儒家主张中西文化关系是贯通关系,实现儒学现代化的途径是儒家心性之学开出民主和科学的新外王,其思维方式是两两对列思维;当代新儒家主张中西文化关系是对话关系,实现儒学现代化的途径是在"共同意识"的基础上重申儒学的德行伦理和人文精神,其思维方式是"理一分殊"思维。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西文化的碰撞与重构民族文化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全球化日益凸显.文化交际的频繁,不可避免地带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整合.我们应积极地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探讨正确的应对方略,重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沈晓敏 《学术研究》2004,(7):112-116
《知新报》与康有为关系密切 ,基本上秉承了康有为等对中西文化的看法 ,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知新报》认为现阶段中国文化在诸多方面不如西方 ,应向西方学习 ,但同时认为中西文化具有共通性 ,把西学解释成为中国文化所固有 ,企图以此来减少引进西学的障碍 ;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最新最先进的文化 ,大量翻译介绍西政西艺西学 ,成绩斐然 ;认为天下公理本质上并无中西之别 ,中西文化最终必然走向融合之路 ,西方文化并非完美无缺 ,中国文化也远非至善至美 ,只有互相融合 ,取长补短 ,才能使中学发扬广大和西学行之无弊。  相似文献   

5.
资本是今天最为强势的话语表达与普照之光,它深刻地改变着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秩序.资本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始终围绕着冲突与会通的维度进行.在资本与道德话语的缠绕中,资本不再仅仅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存在,道德也不再仅仅被置于文化观念的层面来理解.资本与道德之吊诡关系提示我们必须思考几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究竟何者为先?道德到底可不可以转化为资本?进而,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对资本的科学操控在多大程度上吁求政治文明的积极介入?  相似文献   

6.
明代末年,中国文化经传教士之手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它推动着僵化保守的欧洲封建神学自我革新,刺激着西方思想界的启蒙运动,加速了西方文明的演化进程,西方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享有而自强。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在中西文化的交往中,并没有引起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充分享有。中华文化反而在基督教"中华归主"的共同理想下,在以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征服者一以贯之的"纳中入西"策略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深重的历史危机。这一切与中、西社会在彼此文化的交流竞争中,对主动与被动交往方式的不同抉择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文科学的现代形态出现之后,随之发展出一种普适化的历史观念和概念,这是一种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关于成就和进步的宏大叙事。之后,人文科学在19世纪又获得了一种清晰的民族形式,有关人类的普适化观念,如今已经被分裂为各种各样带有民族特色的生活形态。而如今,民族国家的力量正日趋弱化,并产生了超民族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必要形成集体性的、超越所有文化差异的文化认同。就此,我们应当阐明差异并应对差异,寻求一种合理的理论框架来对民族中心主义进行文明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思潮之一的文化保守主义,其产生与发展与西方现代化的扩张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学派,尤以现代新儒家学派为主要代表。文化保守主义有其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20世纪初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年以梁启超、章太炎、黄节、邓实、马叙伦等为代表的晚清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激烈批评,以“新史学”为中心进行了一场史学革命,其最初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中国现代史学之建立上。笔者认为在20世纪初史学革命中,新式知识分子借“史学”的革新,对“民族”、“国民”等近代概念进行了界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
法国汉学界对中西文化首次撞击的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昇 《河北学刊》2003,23(4):173-182
明末清初的 16— 18世纪 ,是中西两种文化首次撞击的时代。这次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流媒介 ,是以入华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他们无论是在中学西渐方面 ,还是在西学东渐领域中 ,都做了许多有益的、他人无法取代的工作。他们在华的传教事业基本上是失败的 ,或者说是收效甚微 ,但他们在中西文化 (哲学、史学、经济、伦理、政治、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 )交流方面成绩斐然。他们在中学西渐方面取得的成绩比在西学东渐方面更大。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 ,法国汉学界在该领域中始终居领先地位。本文对法国汉学界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鸟瞰式评介。  相似文献   

12.
"涉官小说"对中国政治生活领域进行丰富的多维层面叙写,对国人权力现状作了或切实或反讽的表达,显示了一些独特的文化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价值,体现了小说虚构的一种"知觉的严肃性".从历史的追询和现实的诉求两个层面来看,其深层展示的现代公民政治文化生态,例证了新世纪中国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客观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法国汉学界对中西文化首次撞击的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昇 《河北学刊》2004,24(2):180-186
明末清初的16-18世纪,是中西两种文化首次撞击的时代。这次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流媒介,是以入华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他们无论是在中学西渐方面,还是在西学东渐领域中,都做了许多有益的、他人无法取代的工作。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法国汉学界在该领域中始终居领先地位。本文对法国汉学界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鸟瞰式评介。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它随着汉语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研究而进入中国当代文论的视域。90年代以降,大众文化或媒介时代的到来,促使中国纯粹的文论与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转向,批判与否定性的文化工业概念是这一转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本文认为考察与阐释文化工业需要一种更辩证的理念和视角,而不是在法兰克福与伯明翰之间、在意识形态批判与实证研究之间做非此即彼的抉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小说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裕焜 《文史哲》2002,(4):28-31
古代小说研究宋末元初起步 ,处于萌芽状态。直到 2 0世纪小说史学研究才成为一门学科 ,并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2 0世纪小说史研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各有其成就和不  相似文献   

16.
“新古典主义”是对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审美观念上的描述。本时期中国美学经历过初创、复兴和转型三个历史阶段。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西化美学是本时期中国美学最显著的学术特征。从审美观念和学术研究方法两个层面认真总结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理论成果与历史经验是新世纪中国美学有所建树的学术前提。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文化危机在20世纪透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事件凸现出来,哲学家、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文化批判,而哲学批判始终占据着主流话语地位。但是,在对文化危机的批判中,还有一股极为活跃的神学批判思潮与之遥相呼应。尽管神学批判处于非主流的边缘化状态,但这种批判却体现出与主流批判话语相竞争的态势,由于神学的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切入点,使得这种神学批判更具理论特色和理论价值。基督教及其神学本身就处于文化危机之中,危机中的神学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必然对自身加以自觉的批判。世俗化背景下的神学同样因其实践性、入世性、参与性等价值取向而具有批判活力。  相似文献   

18.
唐金海  张喜田 《学术研究》2005,12(11):122-125
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作家吸收中外文化营养与公共关怀分不开的。传统的载道观使作家关注现实,随时代而变;抒情写志传统使文学社团、流派沿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道路齐头并进;而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也成为这些社团产生与发展的精神酵素,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也使这些文学社团流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美日两国从各自的在华利益出发,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美日的这种相互勾结和矛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爱华 《学术研究》2002,7(1):107-112
虽然西方现代戏剧思潮在中国的影响远不如现实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思潮巨大而深远 ,但它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视野和表现领域 ,丰富了他们摄取生活的角度 ,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风格多样、色彩纷呈的多元发展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