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时期女性文学从建立自觉的女性意识开始,努力探索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但在冲出男性话语的重围之后,又陷入以男性原型心理为内驱动力的误区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终于在90年代中期,构建了新女性话语体系,整合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自结绳记事以来,人类总是在数字的陪伴下生存、发展。当文学与数字联姻,文学的走势就显得极其吊诡。本文将研究方向投放在中国两个特殊的数字时代:上世纪50—70年代与当下。关注这两段极其特殊的数字化时代中文学的困境,探寻文学突围的方式,呈现两个特殊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精神追求,以文学的视角烛照生活,从生活中找寻文学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最终达到生活与文学共赢的态势,为颇受争议的中国当代文学再次寻找希望与勇气。  相似文献   

3.
叶勤(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以下简称"叶"):提起现在的中国文坛,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走入困境",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局限于小圈子,失去了对公众的影响力.文坛之事即使暂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那也是针对某些作家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鲁迅涉猎过多种文体,其中以杂文、小说影响最大.但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鲁迅的后期杂文比早期的小说创作更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辩,认为鲁迅在"创作"的意义上,一向坚持认为小说和散文是他创作的正宗.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又明显地倾向于推举《呐喊》.《呐喊》在鲁迅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铁姑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特的存在,北大荒知青文学对于“铁姑娘”人生所包含的历史、人性和精神文化内涵的开掘要比其他知青文学深刻而独到。尽管北大荒知青文学中“铁姑娘”形象群是复杂体的聚合,人物个性差别很大,但都没有偏离时代的共同本质,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这一时代的特征,这是北大荒知青文学创造“铁姑娘”形象的终极目的。“铁姑娘”形象完成了知青新人形象的建构,体现了一代女知青成长的受困与突围,更彰显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类形象内蕴的张力凸显出中国妇女解放进程的艰难和沉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之有“写妓女”的文学当自《霍小玉传》始。唐人小说中写妓女的作品甚多,但 其思想和艺术,都不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虬髯客传》。及至宋、元,写妓女的话本便在市民和 普通百姓中流传了。明代写妓女的文学,在观念上有了新突破。曾朴的《孽海花》,应是在中国帝制 的封建社会里写妓女的压阵之作。妓女中最早创作文学作品的是六朝南齐时的苏小小。唐代妓女 人多,诗妓也多。宋代妓女中能诗而又有志气者当推歌妓严蕊。明代妓女中出现了散曲家。在妓女 出身的文学家中,要算明清之际的柳如是最为有名。她的作品,为妓女写的文学作品作了很好的终 结。“写妓女”的文学和妓女写的文学,都是文学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自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定为罗马国教后,宗教便成了西方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苦难的慰藉,对情感的宣泄,对人们不死愿望的满足,使现实中的人有了一种依恋和期许,尤其是宗教教义以诫命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与社会伦理道德重合后就更是深入到了信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的文学,自然而然地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们宗教生活的关照,同时传达出作家及时代的宗教态度。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态度大致经历了由尊奉到批判再到召回的过程。 一、尊奉 中世纪是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的时期,也是宗教达到…  相似文献   

8.
N.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认为,文学发展史也就是不同的“神话结构和原型象征模式”递次变换的历史,可概括为三种模式;原生神话模式、传奇模式、写实模式。后两种模式都是前者的“置换变形”.弗莱指出在三种模式进行“置换”后,文学又重新回到它的起点,现代派文学实际上就是“现代神话”。[1]弗莱的观点在现代派文学研究领域处于显著的地位,“现代神话”几乎已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说法。毫无疑问,现代派文学中存在着一种新的神话模式,但当我们对整个现代派文学进行俯瞰后,会发现弗莱所说的“传奇模式”、“写实模式”同样是…  相似文献   

9.
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西欧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描写“世纪儿”的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歌德的《少年维持的烦恼》、复多布里昂的《勒内》、塞南古的《奥培曼》、贡斯当的《阿道尔夫》、缓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以及拜伦的喘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病态性格,他们往往被忧郁迷们的情绪所困扰而难以自拔。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曾经指出:“十九世纪早期的忧郁是一种病,这种病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国家所独有的,它是一场由一个民族传到另一个民族的瘟疫,就象中世纪常常传遍整个欧洲的那次宗教狂热一…  相似文献   

10.
郑春 《文史哲》2001,(6):30-35
现代作家在海外留学过程中的专业"转向",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谓转向,是指放弃原来所学专业转向文学,如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胡适"弃农从文"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时代的作用、文学的影响、兴趣的转移以及留学生内心深处的开创意识。从科学到文学,表面上看是学人个体一种角色和追求的转换,实质上则是文化群体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和境界的超越,它标志着中国知识界思考、认识以及目标的提升和深入。  相似文献   

11.
漫议神秘主义描绘在文学中的意义──兼论贾平凹的《太白山记》周兴华中国人信神秘,古今皆然。翻开文学史,充满神秘色彩的描述几乎贯穿了文学史的长廊:星化人形,梦兆人事,人鬼相通,蛇狐为仙。从六朝志怪到今日小说,我们总能发现一些难以捉摸的神秘力量与人相伴。赤...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解读“伤痕文学”时期主要以“文革”10年历史作为书写对象的小 说,着重考察和分析它们的历史叙事观念。本文认为,“伤痕” 小说的历史叙事同建国初期 小说的历史叙事一样,显示出了强烈的历史理性信仰:这种历史理性由于是以乐观的历史 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因而它们倾向于将“文革”10年的黑暗历史理解成光明莅临前的暂时 过渡,它们对于历史的叙述也因此总是充满着传奇性和喜剧性。不同的是,因为“伤痕” 小说之于历史的叙述,首先是关于个人痛苦的叙述,所以它们对既定的以集体为历史观照 视角的宏大叙事模式还是有所突破的,尽管这种灾破相当有限;而索解出这种“有限”的 因源,也同样是本文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世纪的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20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也完成了一个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演进的过程。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站在现代化的立场对传统文学进行新的价值重估,是促进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以"五四"、建国初、新时期为标志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相应的古典文学研究,也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对传统文学进行了三次大的价值重估。由"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传统文学的批判继承,再到新时期对文学传统的弘扬。正因为每个阶段对这一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才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研究特色,推动了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超迈前人的成功尝试──喜读吴秀明新作《文学中的历史世界》徐涛人们不能不承认,我国新时期的到来,不仅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也迎来了历史文学创作的新高潮。长篇历史小说、历史戏剧和历史电影,以涌泉般的势态,刷新了新时期的文坛;同时,对历史文学的理论研究也应...  相似文献   

15.
悲剧艺术研究是一个混乱无序的领域。其突出表现,即是“泛悲剧论”与悲剧的“二元论”。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它是人类自由意志与规律和命运的搏击拼争,表现主体对现实苦难的困惑与问询,任何逃避的意向都与悲剧无缘,汉语中的“悲”更与其搭不上界。中国古代的戏剧中罕有悲剧,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却存在着恒久不息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6.
理想价值的极地之光──论《穆斯林的葬礼》及在当前文学中的意义李跃红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已面世七年,这不长不短的时间按理不是评论的最佳时期:既过了作品刚问世时可能有的时鲜与轰动,又还不到足以确立作品稳定地位的时间。然而,《穆斯林的葬礼》几乎自...  相似文献   

17.
阿尔都塞: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 I阿尔都塞: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I血亲情理还是理性主义--中西方德性与知识研究视角透视l海德格尔论美学之可能性试论抗战后期的新疆内向:基于《蒋介石日记》的再探讨试论1930年代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投资活动--围绕农村合作社的探讨汉代的"商胡""贾胡""酒家胡"l试论中、美文化之缘·"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分期之我见怕我主体的归来与流放--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疯癫话语谱系与文化隐喻l战争夹缝中的现代性追求--以西南联合大学作家创作为中心)跨文体与文体开放--关于当代文学体裁的思考)海德格尔对东亚语言的初步探问)《史记》刘邦击秦史实辨正     
刘莘 《晋阳学刊》2011,(1):79-83
为维护科学理论的自主性,阿尔都塞依据其生产性的认识论,把理论活动视为实践,使其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意识形态实践并列于实践结构的同一平面,从而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转换为理论实践与非理论实践的关系。对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理论主义阐释体现了阿尔都塞反经验主义、反人道主义的立场。即使在其作了重要修正的思想后期,他也没有完全放弃先前的观念。在这个特立独行的哲学家看来,在关系到某些政治上和理论上的战略要点时,那些激进提法是必须捍卫的,“理论实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