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林块平教授自1927年在他的家乡广东省台山县中学读书时发表小说以来,从事文艺工作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这六十年中,他在上海参加过“左联”,也参加过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学生运动,因遭到迫害,不得不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主持东京“左联”支部的工作。留日归来,他就在高等学校从事文学教学工作,先后出版了《文艺的欣赏》、《活的文学》、《抗战文艺评论集》、《文学论教程》、《文学概论》等著作,并且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政论以及文艺评论文章,还翻译了不少国外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的评论及美学著作。在他过了七十岁以后,他还亲自动笔并且指导他的研究生于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三年编写了《文学概论新编》一书(二十七万字,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又亲自校译  相似文献   

2.
就小说界来说,90年代似乎显得尤其热闹。以《钟山》为阵地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还未收场,其它一些刊物又相继亮出了自己各不相同的小说旗号。有趣的是,这些刊物的小说旗号都是以“新”来标举的,诸如“新状态”、“新体验”、“新市民”、“新历史”等等,大有“乱...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重释的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论、著有唐小兵编辑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洪子诚的《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这些论著或论文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等并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并不是“前现代”或现代化“倒退”的产物,而是现代性文化的另一…  相似文献   

4.
变异中的凸现典型──谈《女巫》的人物性格丘峰从8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风靡着“新写实小说”、“寻根文学”、“先锋派小说”等,使文坛充满具有活力的创新意识,但在这些新观念、新方法、新思维的风潮下,有些人在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上走入了误区:有的人认为文学只...  相似文献   

5.
民间的天地与文学的流变──谈对抗战到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新解释张新颖1994年年初,两家颇具影响的文学、理论刊物同时在第一期推出陈思和的长篇论文,即《上海文学》上的《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和《文艺争鸣》上的《民间的还原──文...  相似文献   

6.
<正> 一在清末众多的文艺期刊中,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半月刊。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刊物。《绣像小说》的内容、特点,阿英和毕树棠等前辈学者,已有专文作过全面介绍,兹不赘述。但笔者以为,《绣像小说》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小说杂志的显著特点,至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需要单独地提出来加以强调,这就是《绣像小说》的编者对民间歌谣这一文学样式特别重视和提倡,特辟“时调唱歌”专栏,连续或断续地刊登了一批为正统文人学士所不屑一顾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歌谣作品。这是当时其它小说期刊和文艺杂志所绝无仅有的。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既反映了李伯元进步的文艺观和编辑思想,也与《绣像小说》的办刊宗旨有密切关系,有必要作些专门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文坛上出现了现代主义文艺。这是一种流行于欧美各国的国际性复杂混合体,它包括众多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和艺术主张不尽相同的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影响遍及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如绘画中的立体派、抽象派;雕刻中的反现实主义;音乐中的反协调主义;诗歌中的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中的表现主义。二战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存在主义文学、新小说派、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等等。人们又将它们称之为现代派。这些流派虽有差异和分歧,但在本…  相似文献   

8.
1944年创刊于上海的《文潮》是1956年问世于香港的《文艺新潮》的前身,二者之间延续的“从上海到香港”,绝非单纯的现代主义或城市文学传统,而是“跨越1949”的现代文学传统.为“挽回这中国文化逐渐低落的厄运”而创办的《文潮》可以归于上海沦陷时期的左翼文学,而此时的中国左翼文学,其思想倾向是中国左翼文学史中最为开放的,又看重时代潮流中艺术质量的提升.此潮流中的《文潮》的文学取向是“综合”的:“左翼”和“现代”的交汇,文学的本位立场和社会使命感的互补,对大众文学的自觉驾驭和文学消费社会的有效应对.“采摘禁果”的《文艺新潮》自觉选择了现代主义,这既是对“抹杀、压抑和消灭异己的文学艺术和思想”而导致的“社会的功利和肤浅”的反抗,也是战后中国大陆南北诗坛走出1930年代“京海”对峙,合力开展“新诗现代化”以“重建中国文学”努力的延续,其对于文学与政治、社会关系的把握更为深化,在这种深化中其现代主义的取向也就更加开阔、恰当,而追求和对追求的反省同时展开的立场、态度更是《文艺新潮》,也是1950年代香港现代文学运动最有价值的成熟.从《文潮》到《文艺新潮》的延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流动性叙述:从上海到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正是在这种流散中得以保存、发展,而文学史叙述本身也需要在流动中才得以展示其内在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9.
葛红兵所著《“五四”文学审美精神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了。该书收录了作者的博士毕业论文和近几年来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部分论文,以开阔的文化视野,个性化的批评风格,深入探讨了“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与形式,鲁迅的“殉道者”人格,周作人杂诗的独创性,许地山小说中“贞女”与“圣女”的内在矛盾,沈从文的原始人性批评观,苏江、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批评方法等诸多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急待突破的问题。无论是宏观把握,还是微观描述,该书都有独到的见解,极富启发意义。《“五…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问题的讨论《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刊登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以下简称《正名》),在文艺界引起了热烈讨论。主要观点如下:一、“工具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文艺观,还是唯心主义文艺观?《正名》认为,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应当是文艺首先的和基本的关系,而“工具说”却要求文艺创作首先从思想政治路线出发,把文艺与阶级的欲望、意志的关系作为首先的和基本的关系,实质上是唯心主  相似文献   

11.
晚清 “翻新” 小说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清“翻新”小说综论欧阳健晚清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小说,它们的书名大都袭用古典名著而冠以“新”字,如《新水浒》(有西冷冬青、陆士谔写的两种)、《新三国》(有陆士谔、珠溪渔隐写的两种),《新西游记》(有冷血、煮梦写的两种)、《新石头记》(有吴趼人、南武...  相似文献   

12.
东北的三家文学批评期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文艺评论》立足本土,视野开放,有力地提升了东北文学的境界,积极地介入并推动了全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当代作家评论》敏锐地把握文学现场的动态进程,《文艺争鸣》以其胆识与锐气激浊扬清,《文艺评论》朴素地扶植批评新锐。它们在相互呼应中构筑起“东北阵线”,成为文艺批评生生不息的沃土。  相似文献   

13.
从1989年开始,京沪一些中青年评论家就指出,随着文学的历史转变成为不可阻遏的趋势,“前新时期”的神话已经讲完了,“后新时期”的文学阶段已经开始。就作品来比较,这两个阶段的文学发展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从审美品格上看,“前新”文学是一种呐喊、控诉、抗争的文学,形成了创作上的“喷井现象”和接受上的轰动效应。《我应该怎么办》、《乔厂长上任记》、《人啊人》……这类题目,足以使作者和读者一齐兴奋;而“后新”文学则变得冷静、冷峻乃至冷漠起来:《一地鸡毛》的琐碎、烦厌,《懒得离婚》、《不谈爱情》的疲沓、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4.
论晚清谴责小说的“匡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晚清文学崛起一股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一批揭露官场腐败、抨击社会黑暗的小说纷纷问世。其中《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是这批小说的代表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为“谴责小说”,并指出它们“命意在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对于鲁迅所说的“匡世”,近代文学的研究中历来说法不一,近年来,有人将  相似文献   

15.
略论许地山早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黄春莲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主导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早期小说对社...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的“雅”和“俗”问题,是一个老问题。近几年来,面对文学艺术创作出现的新情况,又被重新提了出来。《青春》文艺月刊开辟了“文学与商品经济”专栏,《文艺报9》、《传奇故事》等联合举办“环印杯”通俗文学理论评论征文评奖,《上海文论》发表关于大众文艺的笔谈等等,都涉及到“雅”、“俗”问题。应该说,文艺理论界开展这方面的讨论,意在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探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途径,使文艺更好地与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了毛泽东关于普及和提高的论述,联系当前的文艺创作实际,就文艺的雅与俗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由包头市文联编辑出版的《包头市文学评论集》,汇集了我市文艺理论工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是我市笫一部文学评论集。论集共收文章29篇,其中5篇是我校教师撰写的评论:张伟、王鸿应《童心观照的女性世界——陈吟小说探微》;艾思、志海《文学的堕落——“玩文学”与“性文学”诘难》;文心、余墨《包钢建设者的心曲——<铁花选萃>漫谈》;学文、福勋《文学要迅捷地反映  相似文献   

18.
严家炎,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副博士研究生肄业。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语言文学学科评议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亨利·卢斯学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与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论鲁迅的复调小说》、《金庸小说论稿》、《知春集》、《求实集》、《论现代小说与文艺思潮》、《论中国现代文学及其他》、《世纪的足音》、《五四的误读》、《人生的驿站》、《严家炎论小说》及与…  相似文献   

19.
温庆新 《中州学刊》2024,(1):152-159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评者对《红楼梦》阅读“体验”后,意图与文本进行怡然自得交流的体现。作为一种批评与阅读媒介,现代“小说话”不仅对传统小说的现代接受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能够揭示彼时小说批评的新原则与新意义导向的文化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1.天才小说家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在担任苏共最高官职时就相继问世了中篇小说《小《星荒地》《复兴》,并被作协提名为苏联文学最高奖“列宁奖”的候选人。但是,苏联著名学者阿尔巴托夫在《耽误了的痊愈———当代人的见证》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人包括最笨的最不懂事的人在内,无不例外地都说这几部‘文艺杰作’中没有一页是勃列日涅夫动笔的。”这几部书不过是一些有才华的笔杆子根据他口述的故事编写而成,以此来提高他的声望而对于他的小说,阿尔巴托夫毫不客气地评论道:“声名狼藉!”阿尔巴托夫像《皇帝新装》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