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试图利用较为全面的史料,即使用官修及私修史书、笔记、文集等各种文献资料,与道书记载相互考证,以梳理晚唐两宋时期龙虎山天师道的发展脉落。全文以龙虎山天师世系为中心,围绕龙虎山天师道的起源;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是否受封真静先生;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与龙虎山天师道的一度中衰;北宋天师谱系的混乱及其原因;虚静先生封号是否世袭;南宋龙虎山天师道的统领三山符箓及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的作用等几个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东晋末年刘裕通过镇压以天师道为旗号的孙恩之乱起家并最终凭借军功建立了刘宋政权,然而刘裕与天师道实又有其他重要关联。刘裕及其姻亲家族均表现出信奉天师道之痕迹,此外,刘裕代晋造宋在军事政治上所依赖之重要人物亦表现出与天师道的密切关系,天师道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政治上结合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3.
东晋末年刘裕通过镇压以天师道为旗号的孙恩之乱起家并最终凭借军功建立了刘宋政权,然而刘裕与天师道实又有其他重要关联.刘裕及其姻亲家族均表现出信奉天师道之痕迹,此外,刘裕代晋造宋在军事政治上所依赖之重要人物亦表现出与天师道的密切关系,天师道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政治上结合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4.
琅邪王氏受滨海地域文化之熏习,世代信仰天师道。特别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父子崇信道术,与著名道士许迈、杜子恭等往来,重服食养生,在家中设修道之静室。其家族还与其他天师道世家联姻。天师道信仰对琅邪王氏家族文化影响较深,诸如书法、医药和文学等方面都有天师道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道家 (教 )一直都很注重对心性问题的研究。隋唐以降 ,道门中人对心性问题的阐述无不带有儒释之痕迹。宋明时期 ,心性问题的系统阐释是天师道徒发展天师道哲学的重中之重。作者分析了此时期天师道领袖人物的心性思想 ,并指出它们的儒释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道书文献、历史文献以及钱树的出土情况表明钱树的出土分布与早期天师道地城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不能以此为据讨论钱树与早期道教的关系.所谓钱树的出土分布与早期天师道活动地域吻合,只是一种假象,是在没有认识到钱树年代不同分布地城也不同的情况下,在不顾及道书文献与历史文献对早期天师道活动地域记录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贸然将二者加以比对而产生的一种假象.  相似文献   

7.
《异苑》、《述异记》等志怪小说讲述了六朝天师道如何对民间鬼神祭祀进行“伐庙杀鬼”、毁弃“鬼物”的故事,故事背后透露出天师道的教义信息。在另外一些故事中,佛教却是通过夺取地方俗庙的庙产扩张了佛寺。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天师道是通过把地方基层社神纳入道教神谱进行收编,而佛教却对地方社神与社庙进行“伐社”,这两种迥异做法凸显了两种宗教进入地方社会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8.
葛洪早年南隐罗浮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洪早年南适岭表实际上有道教活动的背景,并与著名道士鲍靓有过确实的师承关系。岭南以巫觋为特质的少数民族文化亦是早期天师道的文化渊源,同时也是葛洪一生两度南适岭表以及六朝天师道发展与岭南关系至切的最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是研究我国传统"师道"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传承了先秦道家"以道为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道"、"道诫"作了宗教神学化的解释。它将是否符合道、道诫作为师德的标准,选择"善能知真道者为师"。道教"师道"的具体内容则是助道宣教,亲誉求善之人。道教是讲辨证法的,除了以善人为师,还主张以"不善人为资"。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研究尚不充分,其师道的内涵及意义,仍需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0.
五斗米道北迁后,三张的传统传教方式被打破,道教的传播体系陷入混乱状态.紧接着佛教迎来了传入中土后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对道教的传播也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为了重振道教,以寇谦之为首的上层道士借鉴佛、儒思想,清整旧天师道的传播体系,将新天师道建立在依附上层政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给予诸葛亮极大认同,誉其具"儒者气象".在程朱理学看来,诸葛亮的"儒者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审去就、知义利、效忠贞、行王政、为王佐、安天命;指出诸葛亮具"儒者气象"的原因是个人"天资甚美",不足在于"学术甚杂","习申韩之术",程、朱在治国、修身上亦受诸葛亮影响;诸葛亮具"儒者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其"儒者气象"实为东汉儒家文化教化之结果,故儒学未来发展当回归教化之路;儒、法关系在一定程度可相互融通;当今吏治亟须强化官员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活中,历史上的诸葛亮不过是普通人。从建安二年(197年)开始,诸葛亮便开始了十年的耕读生活,从事农业劳动之余,诸葛亮读书游学,并同襄阳的亲属和师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躬耕磨砺了他的意志,读书锻造了他的智慧,而通过游学结交名士为师友则为其出山做好了铺垫。婚姻家庭方面,诸葛亮娶丑陋的才女黄氏为妻。他重情重义,严格教育子女。在个人品质上,无论是在作风廉洁还是开诚布公等方面,我们都不难感受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诸葛亮不仅受到了当时百姓们的崇敬,同样也值得今人敬仰学习。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说明管仲在诸葛亮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二人同为国相,继承发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治蜀的参考。而从诸葛亮为后主刘禅抄写《管子》一书、进而结合其治蜀的实践进行分析,则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出于《管子》黄老一说,作出了不同的辨析。  相似文献   

14.
有学者对诸葛亮《后出师表》提出置疑。笔者提出几点意见:一、《后表》虽不载于《诸葛亮传》,但见于《诸葛恪传》;二、《后表》不是张俨、诸葛恪伪造;三、《后表》用语与诸葛亮习惯用语符合;四、《后表》立意与诸葛亮行为一致。由此可知,《后表》是诸葛亮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满载着诸葛亮丰功伟业的蜀道线上,唐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大诗人通过武侯祠或者相关历史遗迹,赞颂诸葛功业,抒发人生情怀;蜀道线上武侯祠的修建和唐碑的镌刻,不仅反映了唐代政治对诸葛亮智慧的需求,而且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将诸葛亮推向神坛的壮美历程;蜀道沿线的武侯祠是千百年来传承诸葛亮信仰的圣殿;蜀道唐碑是岿然屹立在中华文化沃土上的诸葛亮信仰丰碑!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之前,诸葛亮形象的传播大致遵循两条线索———一条是智慧形象传播史,一条是人格形象传播史。前者传播的结果使诸葛亮演化为"智慧的化身";后者传播的结果使诸葛亮被定位成"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诸葛亮人格形象的定位问题上,杜甫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近年来批评和责难诸葛亮的三个问题予以辨析。认为:(1)“三顾茅庐”事实确凿,本无可疑;(2)“借刀杀关羽”毫无根据,完全站不住脚;(3)综观其战略战术、统率能力、改革创新、军事实绩等,证明诸葛亮当之无愧地堪称一流军事家。  相似文献   

18.
从公元181年到280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统一与分裂较量的历史进程中,诸葛亮所处的历史时空即为大争时代。在此历史背景下,以大历史视角的方法考察诸葛亮的思想、理论规划、社会实践及效果,从诸葛亮的政治伦理观和社会历史观互为表里、诸葛亮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大争时代诸葛亮的历史定位三个方面来评价他。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关于诸葛亮的评议较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也不少,然轻率之议、轻薄之言也颇多。文章认为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公允的态度,作出有分寸的评析;还要坚持“同情之理解”的精神,尊重历史背景和特定语境。为此,本文就涉及诸葛亮历史人物形象议论较多的三个问题略加辨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国一些武侯祠的楹联进行介绍,并同关帝庙楹联等相比较,指出武侯祠楹联的用典及思想内容不约而同地符合传统文论"切"的标准。各祠楹联所述之语一般切合历史上诸葛亮在当地经历的某些事件,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楹联之所以体现出"切",是由诸葛亮原始形象、楹联作者的身份学识这两方面决定的。文末还论述了当今一些武侯祠因互相翻刻楹联,而造成同一联在新地方不能表现出"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