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障碍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其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更对其成长和发展形成掣肘。因此,有必要通过统筹地区间的教育资源、试行教育券法制化的方式,突破户籍限制,简化入学手续,并通过均衡地区内教育资源、政府采购优化教育资源等途径,最大限度地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党和政府高度关心的问题,解决好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本文应用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2021年4—12月进入通辽市KL小学,以蒙古族进城务工人员(以下简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亲子关系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随迁子女亲子关系的困境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亲子关系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保持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其避免生态系统环境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对个体产生消极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公共产品生产需要有效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属地化管理体制,规定地方政府负有为户籍人口提供公共产品的事权责任,中央政府对财力、建设用地和行政编制三项公共资源进行宏观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猛增,使流入地政府客观上必须为他们提供义务教育,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在财力资源、建设用地和教师编制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但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度集中的地区,义务教育资源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资源不足且配置失衡。为全面、公正、有效地为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政府应设立义务教育专项基金,明晰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分担职责,科学实施区域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促使大型住宅项目配套建设学校,实行统一的城乡学校生师比和班师比配置标准。  相似文献   

4.
解决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留住外来人才、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东省中山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具有入学规模相对较大、以民办学校为主、以外省学生居多的特点。该市积极探索积分入学、公办学校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拓宽异地中考报考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仍在公办学位缺口、教育经费压力、外省学生升学、民办教育发展等方面面临挑战。进一步提升随迁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对策,包括扩大公办学位供给、加大财政投入、畅通异地升学渠道、规范教育学籍管理、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彝族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彝族进城务工人员作为本民族的特殊群体,进入城市以后的情况怎样;他们能否适应城市中的生活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选取成都市武侯区作为调查点,对彝族进城务工人员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居住状况、职业类型、经济收入等基本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语言使用情况为基础,选择四川话、家乡话、普通话作为考察目标,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为考察对象,对家庭情况、语言习得、家庭语言、社交语言等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语言使用规律即为以使用普通话为主,四川话与家乡话为辅,四川话随着迁入时间的增加,使用程度越来越高。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随迁子女语言使用的因素复杂且多样,根据调查结果得出影响跨区随迁子女的语言使用主要有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日常语言使用、照看人、离家时间以及性别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跨区随迁子女的语言使用总伴随着语言适应而发生.以成都、重庆两地跨语言区随迁子女的语言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的语言使用与适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区随迁子女在语言能力上虽然单语或单言仍占主导,但是双语或多语交叉混用现象已经开始出现;在语言使用上无论场合正式与否,普通话都已成为主流语言,家乡方言受交流对象的限制一般用于家庭及与同乡同学的交流之中,西南官话也逐渐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在语言适应期上普通话明显优于西南官话.性别、迁移时间等则是影响跨区随迁子女语言使用与适应的重要因素,并在统计学上呈现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成长帮扶工作对促进社会稳定、保障企业发展和维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权益具有重要作用,是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受政策、体制、文化等因素影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在学业适应、心理适应和融入适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为此,应通过制度保障与社会行动相结合、社区组织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构建政府、用工企业、社区、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帮扶体系,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的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作为特殊弱势群体的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他们受到的家庭德育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也将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采用抽样调查、实地访谈、文献参考等方法,对晋江500名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进城,大多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廉租房内,形成了城市中的农民工聚集区,即棚户区.调查发现:居住在棚户区的进城务工人员总体生活状况较差,对于棚户区环境、自己的居住条件和社会的要求非常低.改善棚户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应三管齐下:一是加强改造与管理,强化棚户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自治社区,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区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三是建立社区社工服务站,拓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城市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阐述随迁子女的概念,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个体差异,指出已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对未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从融入的内涵出发构建科学、高信度、高效度、较为规范的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对湖北省进城务工人员融入程度进行简单评测。分析提出完善就业制度,让进城务工人员"有工作";完善住房制度,让进城务工人员"有居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进城务工人员"有保障";完善媒体宣传报道,让进城务工人员"有形象"等措施,以进一步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探讨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教育存量和增量资源均不足、教育教学体制不适应等主要问题,并提出缓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现状和教育做了一番分析和思考,主要从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难的原因,提出了从政府、学校和家庭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犯罪案件呈现出发案件数与犯罪人数逐年递增态势、侵财型犯罪比例居高不下、作案手段暴力化倾向严重、以老乡为纽带的犯罪团伙纠集化趋势明显等特点。应当通过加强教育和管理,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改善民工生存状态等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和遏制该类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迁移经济理论,本文构建了子女随迁、身份认同影响农民工城市消费的分析框架,并利用全国5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随迁显著促进了农民工城市消费,其中,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在子女随迁与农民工城市消费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并通过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从农民工消费结构看,子女随迁对农民工生存型消费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促进农民工发展型及享受型消费,有利于推动农民工城市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18.
刘东霞 《国际公关》2023,(2):123-125
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有着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和期盼,对他们多元化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高质量的体现之一。基于他们的内生需要,提出促进民工随迁子女发展的社会支持策略,旨在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融合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流动结构不断变化、农民流动模式发生变迁而衍生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作者以昆明市盘龙区、呈贡区等区域的农民工子女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昆明市进城农民工子女当前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改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环境、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