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川南抗捐军(后改编为川康边中国工农红军游击大队)起义,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川康边地区领导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文章对这次起义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作了详细分析。今天,我们探讨这段历史,对于深入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和挖掘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川陕苏区在艰苦斗争的环境中,坚持出版了数十种红色报刊,用以宣传党的思想和主张、鼓舞教育人民大众、团结革命进步力量。苏区的红色报刊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特点。针对根据地实际情况,苏区报刊做到了因地制宜与通俗易懂相结合,同时所刊文章内容丰富、目的明确。在充分发挥红色报刊的宣传革命思想主阵地作用下,苏区宣传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红军规模急剧扩大,民众积极参加革命。最终推动了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项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文化宣传工作在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是退休干部,酷爱收藏钱币,在多年收集到的诸多钱币中,有三张苏区红军布币。它是苏区红军在特定条件下发行的一种货币。 这三张红军布币是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徐向前领导下于1932年挺进川北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红色革命根据地后,在  相似文献   

4.
红色报刊是宣传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的《青年实话》,充分结合中央苏区方针政策及历史形势,切实了解与反映苏区青年革命心理与精神风貌,积极推行革命宣传、政治动员及科学生活知识教育等,成为指导苏区青年工作、教育引导苏区青年、提高苏区青年综合素质与革命热情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5.
川陕苏区曾被毛泽东誉为“第二大苏区”,历史地位显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川陕革命老区至今依然贫穷落后,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扶持的贫困革命老区.在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生态资源丰富是老区发展康养产业的后发优势,康养产业有望成为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6.
川陕苏区建设时期,根据地军民创作了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红色歌谣反映的内容丰富,涉及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红色歌谣特征十分鲜明,达到了革命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红色歌谣对中国革命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革命宣传的号角和革命动员的鼓手。在价值上,红色歌谣不仅是革命年代革命友谊的见证,也是红军文化和红军精神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前夕,我们作为川陕红色文化达州行·全国画报媒体大型采风活动的一员,来到钟灵毓秀的巴渠大地——达州。达州,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曾留下了革命战争的辉煌,留存着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孕育了王维舟、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魏传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里诞生  相似文献   

8.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在这个区域曾镌刻了大量的红色石刻标语,这些石刻标语蕴含了党在革命时期坚持科学信仰、追求独立解放、加强团结联合、实现自由平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价值观,其现实启示是要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方针。  相似文献   

9.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又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了更好地研究鄂豫皖苏区的历史,因此,对苏区根据地的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仅就某些史实进行考订,是否妥当,望同行先达指教。一、关于黄麻起义及其成立红军的时间问题鄂东地区爆发的黄麻起义,是鄂豫皖边界地区人民,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举行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基础上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是鄂豫皖边界地区的第一支红军部队。关于黄安麻城两县人民武装起义的时间,在目前的资料中有“1927年11月”、①“1927年冬”、②“1927年10月25日”③三种说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时期,伴随着湘鄂西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湘鄂西土家、苗、汉各族妇女,积极投身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作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中有相当篇幅真实地反映了苏区各族妇女投身和参加革命的历史事实,塑造了湘鄂西苏区妇女的群体形象。红色歌谣表现了湘鄂西妇女与封建势力进行彻底抗争的精神风貌;红色歌谣里的湘鄂西苏区妇女是拥军的模范;红色歌谣里的湘鄂西苏区妇女是拿起枪杆,投身革命的英勇无畏的战士。这些形象记录了苏区妇女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丰富了民间文学中妇女形象的内涵,展示了苏区妇女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1.
从唯物史观角度去阐释川陕苏区精神,能发现川陕苏区精神的历史形成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川陕苏区的革命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巴山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其形成的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川陕人民群众是其形成的历史主体。同时,川陕苏区精神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深度彰显了群众史观。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川陕苏区精神研究,弘扬川陕苏区精神,要将继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结合,丰富川陕苏区精神的实践载体,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2.
川陕苏区是在我党领导下,由红四方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中,红四方面军不仅经历了与同时期其它各苏区红军相同的斗争任务,而且还经历了其它苏区所没有经历过的一种新的斗争任务——禁除鸦片烟运动。这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经历的一个独特的斗争任务,在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支持下,红四方面军胜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探讨川陕苏区的禁烟运动,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湘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是红色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在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发行及阅读,在湘赣省党委、省苏维埃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出版体系以及灵活的发行模式和阅读模式。湘赣苏区的红色报刊,提高了军民的政治觉悟,加强了苏区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的红色戏剧运动,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第一次有广大军民参与的新型群众性艺术运动,是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以革命的内容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以及浓郁的地域色彩,卓有成效地起到了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的作用,也是根据地军民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苏区的戏剧运动是苏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戏剧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川陕苏区的群团组织是党领导当地群众参与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活动的重要组织,是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群互动的重要纽带.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群团组织动员和组织川陕苏区广大群众,广泛参与了土地革命、戒烟运动、扩充红军以及辅助红军军事斗争等革命活动,向人民大众宣传苏区的各项政纲和决策.这种方式不仅发挥了群众的自主性,也实现了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目标,对我们今天坚持“群众路线”依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途中的民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从(闽赣)中央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在这期间,红军转战十几省,远征数万里,经过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地区。  相似文献   

17.
取得巨大成就并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川陕苏区,在创建中却体现出比其它苏区更为突出的艰巨性,主要的困难有:富源上的劣势、革命基础和地方党力量的薄弱及频繁军事斗争造成供给困难的加剧。正视川陕苏区在创建中所面临的艰难,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川陕苏区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分量,也才能更加深刻体验到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伟炜 《源流》2023,(12):15-17
<正>位于潮南区西南部的红场镇,是二战时期大南山革命苏区党政军指挥机关所在地、东江地区革命根据地领导中心,也是汕头革命遗址分布最密集的镇。延绵山岭里,十一书群雕、李多年母女事迹铜像、排金山战役墙雕、扩红广场、红歌谣朗读亭等红色景点是那段革命历史的有力见证。近年来,红场镇围绕“以红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为特色,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地、山地特色林果旅游城镇”新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足用好老区政策,  相似文献   

19.
川陕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革命理论、红色文化宣传以及成功的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实践,有力地展示了党的正义性、进步性和人民性及对青年的关爱,形成了对广大青年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迅速发展。苏区时期党对青年的感召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革命老区成田镇沙陂村地处大南山南麓,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便是红色苏区,是大南山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曾在这里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