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选》李善音注,是研究初唐语音系统和《切韵》音系的重要资料。但其正文与音注在千余年的多次传抄与翻刻刊印过程中,被切字和音切字皆有讹误。虽经历代学者勘校订正,尤其是经清人胡克家的考异校订,多有鳌正。但由于前人的勘校往往只是从局部出发的就字论字,而未能从李氏音切所反映出来的整个语音系统来着眼,故而难以订正无遗。笔者在整理考订李善音切,构拟其语音系统的过程中,发现有的音切与李善反切系统出入很大,经参比、考证、校勘,发现这种出入有的是由于正文或音切用字的讹误所致。在此,笔者不揣鄙陋,暂列出其中二十条较…  相似文献   

2.
[1]《南都赋》:“琢狎猎,金银琳琅。”(71页)“猎”(来,叶),善音:“土(崇)甲(狎)切”。李善音系统“来”母绝不与“崇”母相混,“叶”、“押”两韵亦不相杂。谨按;李善音”猎”以“上甲切”,当为联绵字的易读。”’狎”.善音“胡(匣)甲(狎)切”,是知李善将“狎猎”视为迭韵联绵词。李善注:“狎措,饰之貌。”《六臣注文选》吕向注:“众饰貌。”“狎猎”亦表示“重接貌”或“花叶参差貌”。如《文选·西京赋》:‘’披红葩之呷猎。”李善引薛琼注:’‘狎猎,重接貌。”《六臣注文选》张铣注:“狎猎,花叶参差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文选》李善注的音切所作的声类考订。由于李善注《文选》的年代距《切韵》刊行之时不过七十年,因而是研究《切韵》和初唐语音的重要资料。本文经考校与筛选,收集了李善音注的直音和反切共1500余条,采用了系联法与简单枚举归纳法进行整理,初步得出李善音系统有36声类。其声类特点如下:唇音尚未分化出轻唇音;舌音除泥、娘二纽外无别外,其余可分端、知二组,但有少量类隔现象;精、庄二组有少量混切,从、邪个别混切,船、禅无一相混。关于李善音声类的性质,经初步比证考订。可以推断,李善音是契合南北两地官音的读书音。  相似文献   

4.
《集韵》中的“某某读”并不都是指前代经师的特异读音,为数不少的“某某读”是《集韵》编纂者错误地沿用前代经师音注中的特殊音切而造成的:一是误把“注非其字”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一是误把“非注音”的直音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直音。  相似文献   

5.
《唐律音义》是研究宋初语音的重要材料,安徽师大曹洁曾作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反切系联和反切用字分析三法,拾遗补阙,为曹文归纳的"非敷混"、"浊音清化"、"船禅混"、"浊上变去"等语音现象补充例证,并进一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音注中存在而曹文未涉及的"部分三等尤韵明母字读同一等侯韵"、"部分尤侯部唇音字变入鱼模"、"支鱼混切"的语音现象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相似文献   

7.
前文论述了《尔雅》郭注反切上字,所反映的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在声母方面,重唇轻唇混切、舌头舌上混切,以及章组归端、庄组归精、娘日归泥诸特点,使我们明显地看出它们所保存的上古音痕迹。这些语音,既不全象周秦音,也不全象离之不远的中古《切韵》音,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地由上古向中古发展的过渡音,因而是一份研究汉语语音史重要参考资料。下面就《尔雅》郭注的反切下字,探讨它所反映的魏晋  相似文献   

8.
古音规律性地向现代音演变。这里,我们把表示音节的古反切依语音演变规律折成的普通话读音名为规律音。反映中古音系的《广韵》,收字26194个,分属206韵3873个反切。所收之字绝大多数的今读与它的原来反切的规律音相吻合。麻韵写邪切收一字“些”。此字今读与反切规律音俱读xiē。  相似文献   

9.
玄应一切经音义反切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应是唐初的和尚,贞观末年为人慈思寺翻经法师,著有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他所作的反切,和切韵的反切不同。不但反切用字不同,语音系统也不尽相同。玄应既是长安的和尚,他的反切必能反映唐初首都长安的语音系统。这是汉语史的宝贵资料。另一方面,陆法言的切韵并不反映隋代的长安语音系统。否则,玄应一切经音义和陆法言切韵的差别不会那么大。陆法言自己声称,他的切韵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写成的,当然不是一时一地之音。我们把两书的反切加以对比,找出不同之点,就可考证出唐初的汉语语音系统。切韵  相似文献   

10.
<正>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直到清代。不掌握反切,就无法弄懂古注、古代字书和韵书中的注音。然而反切涉及的音韵知识十分广泛和复杂,特别是反切变例更是如此。研究和掌握反切与现代普通活语音的对应规律,一直是音韵学界重视的问题。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古注及字书中叫“××反”或“××切”、“反”与“切”都是相拼的意思。它是根据双声叠韵的原理,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所以,一般说来,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就可以拼  相似文献   

11.
《唐律音义》与宋初语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律音义》注音不多,除去重复,共有有效音注445条,其中直音99条,反切346条。将其与《广韵》、《集韵》逐条比对,即比较反切上下字,归纳出音注所反映的主要语音特征,从中可窥探北宋初年的某些语音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咢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汉书·音注》声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注》是初唐颜师古的著作。颜氏在书中为许多字注了音,这是一份宝贵的语音材料。整理这份材料对于我们研究初唐时期的语音、探讨《切韵》的性质以便更好地利用《切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份宝贵的语音材料还未引起音韵学界足够的重视。就公开发表的成果来看,只见过钟兆华先生作过较为具体的研究。钟先生曾于六十年代在音韵学前辈陆志韦先生的指导下,对颜师古的反切作了整理。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人撰作的等韵图,丰富多采,种类繁多。有的专明中古韵书的反切系统,有的专表当时共同语的读音,有的记述各地方言,有的分析上古语音。在记述各地方言的韵图中,有几种是兼表当时的南北方音、具有综合各地方音的特点的。较为著名的韵图有李汝珍的《李氏音鉴》、丁显的《双声迭韵一贯图》、劳乃宣的《等韵一得》,胡垣的《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和张文炜的《张氏音括》等。它们的表现方法各异,列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点:不专以一个地方的方言为描述对象,有意综合南北方音,将其汇于一个大的语音骨架之下,以体现其音有定类、类可括天下一切音的思想。从这些韵图上,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从《切韵》以来那种编纂韵书、韵图时企图综论  相似文献   

15.
《文选》五臣注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选》五臣注平议江庆柏唐代注释《文选》的有李善与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目向、李周翰)两大家。历来的《文选》学家对李善注评价甚高,而对五臣注则一向认为荒俚浅陋。我们认为这有失偏颇。公正地看,五臣注也有其独到的、不容否定的成绩。本文试图从文字、注释...  相似文献   

16.
南朝学者颜延之和沈约都曾注释过阮籍的《咏怀诗》,《文选》收录《咏怀》十七首,李善为这组诗作注时,即以颜、沈旧注为基础而稍加补充。按照《文选注》对采用旧注的体例规定,《咏怀》十七首每句文下按颜、沈、李的顺序出注,颜注不题注家,沈注题沈曰,李注题善曰,三家注文条序井然,各不相混。宋人合并李善注和五臣注时,误将不署名注当作善注,在这些注文前都补题善曰。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后世对《咏怀诗》颜注面貌的认识混乱。  相似文献   

17.
《六书略》音注来源问题关系到对其语音性质的判断,是进行音系研究的基础.在统计、比较《六书略》反切的基础上,认为《六书略》音注来源于多种韵书,包括来源于《类篇》,但《类篇》不是其唯一来源  相似文献   

18.
联绵字简说     
<正> 在某报关于两个词的争论中,一文以联绵声韵说释之,有人认为此系因袭朱起风之说,对方举唐李贤语以证明朱氏前已有人言之。那么,联绵声韵之说究竟起于何时呢? 联绵词也作联绵字,一般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一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其两个音节大多有双声叠韵的关系,也有一些没有双声叠韵关系的双音节词,如浩荡、滂沱。联绵字虽古已有之,古人对此早有注意。如荷子所言“名之丽”,即指联绵字。各种古书,古注也保存很多解释联绵字的材料。但联绵字一词却出现较晚,即人们以联绵声韵之说来研究古已有之的  相似文献   

19.
在周法高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反切用字分析法、并注多音对立考察法、概率统计法等方法,对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喉音声母进行了考察,证明玄应语音中喉音声母晓、匣、云、以都分别独立而有别。  相似文献   

20.
所谓喉牙声转,就是喉音影、晓、匣和牙音(即今之舌根音)见、溪、群、疑之间的互转。由于它们的发音部位靠近,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常常互谐。喉牙声转是喉牙音中最常见、最重要并贯通古今的语音现象,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饶有趣味的音韵学原理。本文从谐声偏旁与反切上字的关系、反切又音、反切异文、喉牙二读、直音等古代注音材料、古注、一字两读等方百论证喉牙声转这一古音规律,同时对“上古音晓匣两纽读归见溪群纽”,中古以后的晓系字是魏晋以后“从上古的见溪群纽字分化出来”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