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讨论一下补格助词后续动词“会”时的用法区别,动词“”名词“”与其它调组结合一超构成惯用句及词组的种种译法。  相似文献   

2.
对张九龄在开元初因“不协时宰”而“拂衣告归”事进行了考索。认为其“不协时宰”中的“时宰”,非指姚崇,而可能是卢怀慎。其告归的时间当在开元四年初秋,而其返京时间则当在开元六年春。  相似文献   

3.
澄清两个问题:第一,郑钦此人,当作“郑敬”。宋人赵次公为杜诗作注时。由于避宋讳——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名敬,遂改“敬”为“钦”。后人不知就里,也就一路以“郑钦”相称。第二,说吏隐之典,“出《汝南先贤传》郑钦事”,完全是子虚鸟有之事。换言之,“吏隐”的用典,和郑钦毫不相干。究其致误的原因,盖误读《汝南先贤传》所致。  相似文献   

4.
当前美国科学家再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心脏对于大脑具有控制功能,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数千年前我国古人就提出的“心主神明”说,但历来由于孟子“心之官则思”这一说法影响巨大,加之汉字造字时往往将表示“思维”义的字都归于“心部”,故人们往往将“心主神明”等同于“心之官则思”,误认心脏为唯一的思维器官,而没有透彻理解“主”之含义,“心主神明”其实质是“心脏控制大脑”,是古人对心脑关系的一种阐释。本文从《说文·心部》及“囟”“思”“虑”“脑”等汉字分析入手,结合古代文献中对于“心脑关系”的论述,拟还原古人对这一问题的实际认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辅人员的大学辅导员,要能够深刻领会到“辅”、“导”、“员”三字蕴涵的丰富内涵,在日常工作中:要真正起到有助于保证教学秩序、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有助于带动科技创新;要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积极进取,能够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能够做好学生的就业和考研指导;要既能够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又能够时学生做好各种动员,始终围绕“励志”二字对学生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7.
南京悠长的历史宛如海边的沙尘,不知将多少记忆湮没,但“秦淮”这个名称,却从未淡出记忆的长河。夫子庙、大成殿、瞻园……千百年的风雨飘摇,抹不掉她昔日繁华的痕迹,一批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及文化习俗的延存,更让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熠熠生辉。日前秦淮区委书记徐路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提出——  相似文献   

8.
大凡任教过一年级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苦恼:由于学生识字量有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认字、理解题意,教师身兼“识字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双重任务,对课堂知识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最麻烦的是学生在独立解题时,还需要教师逐字逐句逐题地帮助理解,费时费力更费心。  相似文献   

9.
“当X时”是汉语中用于时间定位的常见结构,通常揭示后续小句中事件的发生、持续、完结的时间。该结构的包容性很强,x的情况非常复杂,往往不只含有一个谓词核心,而且核心与核心之间具有多种逻辑语义关系。含有连贯核心的“当x时”可称为核心连贯型结构。根据x中核心动词有无共同的主语,可分为多核共层的“当x时”和多核异层的“当x时”两大类,再根据x有无核距、有无标记可分为四小类,涵盖连贯复句和连动句这两类句子。核心连贯型“当X时”有特殊的表达功能:揭示后续中心小句的时间位置,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陈述性。这种结构在语篇中可以起到保持语篇连贯以及凸显表述焦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理学的重要先驱人物。其易学、理学是其史学的理论基础。在经学方面,他敢于疑古,认为《十翼》非孔子所作,对《周礼》等也发出疑问。他提出“天理”等范畴,对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贡献。他认为支配社会兴衰的是“人理”,主张编写历史时应以“书人不书天”为基本原则。在史学著作中,主张德政,重民爱民,师古不泥古等  相似文献   

12.
在韩非之前,“法”、“术”、“势”并非孤立,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通过对比荀子与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发现:荀子以“法”为“治之用”,韩非以“法”为“治之体”;荀子突出“术”之价值理性,韩非彰显“术”之工具理性;荀子重“人设之势”,韩非则重“自然之势”。荀子将“法”、“术”、“势”进行了道德化的改造,而韩非则整合“法”、“术”、“势”,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冠词”在英语、法语中的必要性加以阐述,其次,对英、法冠词的主要用法分门别类加以比较、分析,说明了正确使用冠词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兼学两门语言的非本族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学习英、法两种语言时永立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报)lop年9月4日第3版刊载了张毅兵先生《仿古“青铜候风地动仪”诞生记》一文。这篇文章内容十分精彩,反映了社会对中国古代科技史和文物的重视。但在提到张衡创制发明的“地动仪”这一器物时,笔者认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大众思想应更“解放”些,破除旧有的束同,直称其为“地动仪”。张衡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大科学家。在他的一生中创制和发明了诸如“浑天仪”、“地动仪”。“候凤仪”等一系列的科学仪器。这些仪器代表着当时我们古代科学的成就,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高度创造力和智慧的光辉。张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  相似文献   

15.
(一)“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课本注“则何以哉”为:“那么(你们)为什么呢?以,为.”这是孔子启发学生谈“志”的一句问话,问题应当十分明确,不然学生无法回答.注文把孔子的这句问话释得含糊不清,使人摸不着头脑,不妥.“以”不应作介词,应作动词“为”讲.《辞海》、《辞源》等辞书皆有此义项.“何以”即“做什么”、“怎么办”或“采取什么措施”.这样不但问话明确,而且与下文联系紧密.’F文就是围绕着“做什么”来展开的,分别写7子路、向有、公西华、曾四人的志向,回答了他们做些“什么”.全句可译为:“如果有人…  相似文献   

16.
有的企业在招聘中会说自己招聘时不看学历看能力,而实际上,名校毕业生还是招聘中的“香饽饽”;也有企业嘴上说不看经验看潜力,而真正用人的时候又偏偏选择经验丰富的人。上海家化的人力资源总监黄阅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语法研究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即“正用”,惯用法研究习惯用法即“惯用”,错误分析理论研究语言错误即“误用”,但是,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正误不分,更不清楚什么是“正用”,什么是“误用”,什么是“惯用”。本文先对一些模糊概念进行定义,然后探讨语言正误的情境依赖性最后指出克服以往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式语言教学的种种弱点,并提出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摘要]“环境公民社会”的发展,需要传媒构建、拓展环境“公共领域”,促进环境议题的“公民赋权”,用“媒体理性”引导公众环境运动的“理性参与”;需要在法律上明确界定公民环境权,实现“公民环境权”由道德“应有权利” 向“法定权利”、“实有权利”的飞跃;需要普通公民向“生态公民”蜕变,需要环境NGO积极承担吸引民众环境参与和培育“生态公民”的重任,实现普通民众与精英知识分子在“环境公民社会”中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李严权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备登基后,为搞权力平衡,曾大力扶持李严,在“托孤”时,明确指出“尚书令李严为副”。诸葛亮与李严发生了权力之争。通过此事件的剖析,可从新的侧面认识、了解政治家刘备、诸葛亮。诸葛亮击败李严后,对他采用了流放并基本保持原生活待遇水准,这在三国时期是极难得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的螺旋结构,以反映“意象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系统,不但可在哲学层面寻得它的依据、文学层面考察它的表现,也相应地可在美学层面找到它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