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哲学思考陈庆平(娄底师专,417000)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毕氏信徒研究各种类型的数,象偶数、奇数、完全数、三角形数等,他们认为数具有象征意义,并试图用数来表示几何形...  相似文献   

2.
尊重生命 热爱自然——佛教的生态伦理观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佛教对自然和生命的神秘解释中 ,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佛教的自然观包含了自然万物共生、共存和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 ,蕴含了人类与万物平等、万物皆有其价值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 ,佛教的生命观坚持生命主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认为万物共生、相互依存 ,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为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3.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基本的观点是数原论以及和谐论,即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和谐的.他们将这些观点与宗教神秘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后世哲学的"逻各斯"、理念论、唯理论、唯心论乃至宗教哲学等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毕达哥拉斯主义对后世辩证法、科学认识论的发展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了合理而深入的诠释,并且认为,将人的喜怒哀乐未发的"中"与发皆中节的"和"推到极致,并据此体会人的先天本性以及与此具有共同性的天地万物之理和变化规律,进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赞天地之化育",就可以实现"天地位"、"万物育"。这里蕴含着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5.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揉合了神秘主义、哲学思想与数学精神,其中,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的数本哲学是这一学派的思想精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哲学认为:事物本身就是数,万物是摹仿数而存在的,也是从数而产生的;同时认为整个宇宙是一种数,并在此基础提出了和谐天体论。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哲学对后世的科学发现有深远的影响,这从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探索,爱因斯坦坚持科学的美的判断标准,海森伯等人对微观世界数学结构的揭示等事例体现出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哲学具有重要的科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震“太极”的形成 ,是批判继承先儒思想的结晶。他的太极观将汉唐的元气论和北宋时期的体用论思想相结合 ,不仅以“气”解释“太极” ,而且将太极视为《周易》象数和万物演变的根源。其赋予“太极”以本体涵义的思想 ,对南宋以后无论象数派还是义理派诠释“太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蔡沈<洪范皇极内外篇>以理学思想阐述了数的理论意义及价值,建立起了一套以九九之数解释宇宙万物的模式,开出演范一派,是宋代象数学的一大发展.<洪范皇极内外篇>是理学对方术的渗透,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相互构建.  相似文献   

8.
计算主义思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的思想到图灵的可计算理论,再到智能计算,论述了计算主义认知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从哲学、复杂性科学和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三个方面对计算主义进行了反思,倡导认知是算法不可完全的认知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对否认“万物的生成皆有因”这一根本原则的种种说法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作者指出:无论是休谟的哲学论证,还是昆廷·史密斯的所谓科学论证,都不能使我们放弃万物的生成皆有因这一人类思想的根本原则,都不能使我们相信万物皆能无因生成或有些事物能够无因生成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在距今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古圣人伏羲发现宇宙万物一阴一阳之共同规律,并创造出了《易经》符号系统,它既是对物质现象规律的涵盖,也是对生命本质的总括。这个象数逻辑系统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其象数的背后隐存着深刻的义、理、法则和原则,将宇宙哲理系统地隐示给后人,可以认为是一部具有严密象数逻辑的哲学专著,伏羲也不愧为是华夏易道元圣、中华人文始祖。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12.
道教生态自然观、道德观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 ,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证了自然万物存在的价值和权力 ,具体化为“崇尚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物无贵贱 ,万物平等”、“善待万物 ,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资源 ,维持生态平衡”等一系列生态伦理规则 ,其探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生态伦理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 ,故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有着内在的独特理论体系 ,并且具有较强的道德实践意义。这对于回答施韦策对道教生态伦理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诘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贯穿<老子>一书中的"无为"思想,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从<老子>所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命题来分析,无论从哲学上、政治上或是待人处世方面,"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无为"是现象,"有为"是本质.因而,老子的"无为"实质上是积极的"有为",只是不正面去进取,而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其最终都是为了"无不为".  相似文献   

14.
《列子》的《天瑞》、《黄帝》、《仲尼》等篇,认为人性无智无情,要求达性之人“美恶爱憎不滑其心”,提出“无乐无知”是“无所不乐无所不知”的“真乐知”,反对逐情循欲而求生避死,体现了前期玄学——道家思想的特色。然而在《杨朱》篇中,《列子》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在这里,人性不再是无情无欲的,而是有情有欲、有乐有苦、有爱有憎的,“从性而游”就是“欲无不尽,情无不达”的享乐主义,体现了后期玄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互联网环境下“数字遗产”的继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遗产"是人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形成并可传于后人的宝贵财富。国内外"数字遗产"的相关案例及实践表明,"数字遗产"继承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法律应对"数字遗产"继承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又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改革开放的强大武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准确运用这一标准,必须深刻认识它的丰富内涵,明确它的检验对象,它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7.
老子言“道”目的不在于说道本身,而是通过对“道”的特性说明,为万物存在、人间社会建构奠定基础。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这与柏拉图在阐述其理念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时的语境、理论假设是有根本区别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说明“道与万物”之关系时不能简单套用柏拉图使用语境中的分有。  相似文献   

18.
郭象关心万物的"性",他给予"性"以"分"、"当"、"极"的规定性。但是"性"只是理性思维下的产物,它作为理性的规律性要求是很难达到本体的。为了消解这种主体与"性分"之间的知性关系,必须上升到更高的程度之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和”本论,然而由于我们过去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斗争性,造成了我们主观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斗争性的哲学。由于受这一思维的影响,导致我们总是从对立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把自然当成我们人类的纯客体来理解和把握,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人  相似文献   

2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工业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文章将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师资三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