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东西南北》2012,(1):80-80
富丽堂皇的酒店,有让你动心的小物品吗?其实酒店里全是秘密,人人都在“偷”,不止是住客。但“盗”亦有道,可千万别“顺”着“顺”着,把自己真顺成了一个贼。 人们喜欢住在洒店,就是喜欢这里的豪华与有序,而豪华敲容易诱使人们对酒店里能带走的东西下手。洒店里全是秘密,人人都在偷,不止是住客。客房服务人员喝了迷你吧里的矿泉水,会直接灌上水笼头里的自来水放回去,当然客人更甚,有人喝光了威士忌后以尿液冒充;客房人员还会偷吃迷你吧的巧克力,然后用锡纸原样包好,再装做什么都没发生,就连你不曾到过的餐厅厨房,大厨也可能在想办法带一只大龙虾回家。  相似文献   

2.
时下,文化领域的洋味愈来愈浓,崇洋媚外之风日盛,殖民文化的阴影笼罩国人的心头。面对思想文化战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识之士发出忠告:帝国王义列强的洋枪洋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西方敌对势力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同化。洋味包装荣辱颠倒只要稍加留意,细心观察,就不准发现殖民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傍洋人已成一种时尚,人们把出国留学、观光、考察当作显示神通、显露身份的一种荣耀;满街的店铺、公司,冠以“豪门”、“路易十八”、“梦露”等洋名触目皆是。国产名牌出以洋名开张,靠洋名开道;有的父田惟恐自家的孩…  相似文献   

3.
一、层叠与积淀———都市文化的生成与存在方式每当我们身处于一个都市的斑斓文化之中时,总会陷入到一个无可逃避的困惑中:这就是伦敦?这就是巴黎?这就是上海?所有关于它们的描述,即便是最直观的影像,也无法让我们从这个困惑中走出来,似乎一个都市的文化,并不仅仅是它的当下状态。我们总会从它的当下之中去找寻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或许现在已不属于它,但依然属于我们对它的“想象”。似乎感受一个都市的文化,就是在这个都市的当下之中,寻找那些在历史、文艺和传说中积淀下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之魂。一个都市之文化的存…  相似文献   

4.
65年前,列宁在总结“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时,深有感慨地谈到,“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①如果说列宁的这个判断所针对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具体构想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命题的确立,以及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浪潮,就是人们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又一次再认识。这雄辩地说明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一场运动、一个制度,都在不得不极其痛苦地接受着时代的折磨和挑战。它不仅决定着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僵化的东西消亡的命运,而且同时孕育着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大发展的历史性前途。即使是仅仅对于以往的经济学说,人们也至少要求它对以下问题作出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学潮—动乱—反革命暴乱令人深思,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这次事件“促使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民主建设,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作为上层建筑、国家制度的“民主”就是“民主制”。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就是说“民主制”是一种国家形式,是一种政体。政体和国体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种国家形式,民主是和一定阶级的专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掌握着国家政权的那个阶级决定了民主的本质。因此,我们必须用阶级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勿庸讳言,资本主义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之一,资本主义民主作为封建专制的对立物  相似文献   

6.
一图一世界     
我终于明白你们的论坛“有一点BT”,很好,我们精神需要这类东西,可以变革固有的思维模式。我相信BBS会成为一个所有在成长或已成熟的人们发表想法比较安全的地方,我们慢慢地都在适应一种没有具体空间、但又无限地把你和很多陌生人包容在一起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社会》1992,(2)
社会学界普遍认为:人的年龄有四种计算方法,一是自然年龄,二是生理年龄,三是心理年龄,四是社会年龄。自然年龄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谈的“你多大年纪啦?”过一年就长一岁,谁都是这样。但是,中国人计算自然年龄有两种算法,一是“虚岁”,即生下来就算一岁,以后过一年再  相似文献   

8.
房子会有的     
找房子比找老婆难中国老百姓的习惯,搬家时必然燃放一挂长长的鞭炮,这叫大吉大利“乔迁”之喜。搬家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有这么重要。五、六十年代,那会人们对住房的要求没今天这么高,说起来也是,那会一切都“从简”,居家过日子也不例外,“一间房,两张床,外加几个樟木箱”,这就是那会的家。一间屋子尽管不大,因为没多少东西可摆设。所以倒还显得宽宽敞敞。如果照这会人们的标准,就那么一个鸽子间,只要放上一套新潮组合家  相似文献   

9.
民主这个词,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社会,它的本意是指“人民的权力”。但是,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权力”,历来各个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说法不一。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赋予民主这个概念以科学定义。列宁说过:“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  相似文献   

10.
《社会》1995,(10)
凯瑟琳·麦金农,这位47岁的女性现任密执安大学法律系教授。70年代,她发表文章指出:“性在女权论中的地位如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样。这正是人们拥有的最宝贵的两种东西。但是,这也是人们最经常侵犯的两种东西。”基于这一分析,她首次提出“性骚扰”概念。她认为,两性关系现存的“正常”模式是,男人视妇女为“现成可用的东西”,因而他们可以随意“攫取”妇女的资源。职业妇女发现,由于性别的缘故,男人往往占据了更优越的位置,她们常常不得不“出卖人格”以向男人换取工作机会。如果妇女对这种“正常”模式提出抗议,她们…  相似文献   

11.
不持有生活     
日本自由文字工作者金子由纪子在日本大力倡导“不持有的生活之道”,她主张不持有“非必要物品”,用少量物品过悠闲生活并从中获得快乐。她主张把一些我们不是很想要的东西舍弃,把时间或空间留给更重要的人、事、物。  相似文献   

12.
《南村辍耕录·卷四》记:“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以怀,至晓不为乱。”柳下惠的坐怀不乱,被作为道德高尚君子之楷模,向为后人所称道。不过,对于好不容易才树起的这个典型,历代也都有人怀疑,认为其靠不住,大致有这么几种理由:一是柳下惠生理有毛病,没有“乱”的本钱;二是柳下惠心理有障碍,为沽名钓誉而不敢“乱”;三是柳下惠其实已行苟且之事,却对外谎称“不乱”。今人又加了一条,柳下惠佑传染性病、爱滋什么的。有人怀疑,这也不奇怪,因为连圣人都说过“食色性也”,就是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  相似文献   

13.
法制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中,都存在着“法制”与“法治”混淆的现象。是不是文义深奥不易理解呢?不是。“法制”一词,古已有之。《礼记》有云:“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董必武同志早在二十二年前就有明确解释:“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就是法制。”一般都把“法制”作为“法律制度”来理解。“法治”一词语意很清楚,通俗地说,就是以法治国的意思。从科学含义来说,就是要使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国家的组织和统治权之行使,社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趋势或方向可归结为一句话:重建亲切的精神家园。这里的关键词是“亲切的”,它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所要建立的必须是一种能给我们以自自然然的血肉相关感的、我们乐于在其中安居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一种出自纳粹理智的。外在于我们的切身体验的东西。下面我从重建亲切的精神家园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方式途径三个方面对上述命题略加展开。每一种哲学传统都有其内在的真精神,它所体现的不是哲学家个人的主观兴趣,而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理想,一个民族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的全部智慧。人类不同于其他存在物之处就…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展现着伟大的精神。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这种精神,具有维系覆盖范围内群体的团结、稳定和发展的社会整合功能、明确的价值取向、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概莫能外。耳熟能详的汉唐精神、五四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无一不诠释着、闪耀着特定时代的精神光芒,团结、激励、指引着当时的人们去实现他们的“中国梦”。习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他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文艺作品的结构进行理论划分时,对“形式”这个概念似乎很难给予确切的界定并确定其内涵。通常,人们也把一切与“内容”沾边的东西都放到了“形式”的对立面。事实上,作家的美学情趣等在被传达出来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就直接体现在所谓“形式”之中。我们把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美学情趣、思想、情感等统称为审美体验,它们是艺术家创造的一股信息。传达这股信息的负载物,我们则称之为艺术符号。在一部文艺作品中,艺术符号不但传达艺术家直接表现的艺术信息,而且体现艺术家怎样表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艺术信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 “艺术…  相似文献   

17.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我们永远是以回忆为生”。这句话看似夸张,其实很有道理。其一,人所回忆的往事都是实实在在的亲身经历,是我们真实生活过的,今日的“现实”隔夜之后就变成昨日的“往事”,成为回忆的对象。由此可见,生活中的现实与往事其实是一回事,它们只是日寸问之差而已。  相似文献   

18.
顺口溜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群众语言,它之所以为群众喜闻乐见,除了它言简意赅,能迅速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群众的喜怒哀乐外,还在于它讽刺辛辣,针砭时弊,概括性强,富于说理。自古以来,顺口溜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结晶,因为它通俗、简洁,幽默生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群众性和尖锐性,所以流传广影响大,有些顺口溜流传千百年而不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就是反映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奸邪当道,正人遭映而流传于京都的一首顺口溜。“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则是北宋时人们对抵御外敌,保卫边防很有军威的韩琦和范仲淹的颂扬。随着历史的发展,顺口溜越来越直露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从布衣百姓到上层领导,都将其视为一种抒发  相似文献   

19.
“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中国的改革史使人们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唯有“思想的闪电”——中国文化重建,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中国才有希望。那么,作为现代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这次文化运动中,将会被人们放到什么样的位置上呢?一、文化与中国文化重建之规定给文化确切的定义是非常难的,博扼斯讲过:“纯人文地理的、经济的或其他方面的形式主义方法,似乎也只描绘出一些被扭曲的图画”。但这种艰难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从把握文化这个概念,“文化”绝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文化表现在各种各样特定的文化上,也就是说表现在一些主要的人类群体的特殊生活方式上。某一种文化和一般文化相比较,它包括一个群体的人们所使用的行为、思想感情和交流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20.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意指理论不像生活那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但是,歌德没能看到有一种理论像生活之树那样常青,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久盛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它紧密联系实际,始终追随并指导着实践发展,因而是发展的科学。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实际生活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这是由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任何理论,不论正确的或错误的、真实的或虚幻的,都是对社会实践生活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