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散神不散”是60年代初萧云儒在《人民日报》“笔谈散文”专栏的一篇短文里提出来的。他说:“师陀同志说‘散文忌散’,很精辟。但另一方面,‘散文贵散’。说得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人民日报》1961年5月12日)在这里,作者显然力图以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论的观点来概括散文的特质,并把它提炼得精粹而辩证一些,以便大家把握散文的规律,更好地促进散文的发展。无疑,这一愿望是很好的。但事与愿违,“形散神不散”在实际的流传中却成了一条僵化的模式,窒息着散文创作以及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一貌似公理的“形散神不散”实实在在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二十六年前,1961年的5月12日,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笔谈散文”专栏内写了一篇五百字短文《形散神不散》,文中提出的散文要形神兼备、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在散文舆论中流布开来,一些大、中学教材或参考资料多有采纳者。有的还加了各种解释和阐发。 最近,林非同志对这篇短文提出了批评,他在文中结合对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看法,提出“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创作中的框子和格套。读了林文,我觉得有提供一些情况,也顺便谈一点看法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散文有三重境界:一为"形不散神不散";二为"形散神不散";三为"形散神散"。大境界散文的特征:"和";"形散神散"的散文求"品"。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有许多名家散文名著,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些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教学的要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散文思潮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海慧 《江汉论坛》2004,(5):109-112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下,小说、诗歌与戏剧的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人们眼中,只有散文相对沉寂。事实上,散文内部也经历了“形散神不散”、真实与虚构、“新潮散文”、“大散文”与“文体净化”、“文化散文”、“杨朔模式”与“重写文学史”、“学者散文”等一系列探讨及论争。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甚至永远不会得出结论。但是,在探讨中,散文的文体特色、创作空间等都在进一步明晰,一向比较缺席的散文理论也得到了建设。在对资料的梳理与综述中,我们发现,散文创作及理论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它亟需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传统散文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散文的取材、命意、真实性几方面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认为:散文的选材是有一定限度的,它受到散文体制短小和作者视野及情感的制约;散文的命意不能将“形散神不散”作为唯一尺度来规范主题,它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散文表现生活只能是基本的真实,在实践中要重视对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感受力的挖掘和培养.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后,散文确立了"形散神不散"传统观念;八十年代解构了一元化的传统散文观念;九十年代建构了多元化的散文观念,使我国的散文从"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散文批评观形成于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语境中,融合社会现实、域外文化和本民族传统三个维度的合力而成,表现为旧中寓新、中西交汇、新质萌生,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带有鲜明的现代转型特征与创新特质。其对"文道"关系、文章之"法"、言文一致、文体概念等都有独到的观点与看法,在散文批评理念上突破传统走向现代;特别强调创作中的"灵感"因素与"自我"品格,在散文创作主体上追求独立性;设定了与古代散文有着不同阅读"期待视野"的读者群体,在散文接受主体上突出大众性;要求散文的表现形式突出"形散"、创作主题强调"神不散"、意境风格追求情理交融,在具体创作方法上体现了现代散文的风格特征,这些已经具备了现代散文批评的理论要素与理论品格,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独立与理论体系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形散神不散”这个命题自提出以来,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中,尽管人们对它的理解始终是五花八门,歧义纷呈,时至今日也仍然是一团乱麻,但公开表现的却又全是一派赞成的意见。1986年下半年,有的同志在《散文世界》上提出质疑,并未引起怎样的反响,直到最近林非同志在《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对这一命题提出尖锐的批评,才算引起了较大的震动。由于这个命题长期以来存在的理论上的混乱,人们在震动之后,困惑犹存。  相似文献   

10.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语言特点也是服务于这种特殊的文体的,它既具有文学性,又不拘泥于文学性,既有自身的使用常规,又追求丰富的艺术美感.散文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朴素的自然美、优雅的诗意美、跳跃的音乐美、绚丽的色彩美、深远的哲理美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从思潮的角度来看,当代散文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两个高峰期,一是20世纪60年代,一是20世纪90年代。60年代的"诗化"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显在象征和营造意境,其代表作家是杨朔。"诗化"散文思潮皈依传统的散文艺术美,对纠正当时直露粗糙的散文倾向有积极作用。90年代散文思潮也呈现多元倾向,分为通俗散文思潮、"文化散文"和"新艺术散文"。当代的散文思潮虽然规模不及小说诗歌,但仍然为散文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散文创作早已突破了"形散神不散"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人(事)--景--情"、"景--人(事)--理"的特定反应模式,而散文教学却自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体系,无论是教材篇目还是知识点都仍停留在20年前的格局.教学的这种滞后的状态,严重损伤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导致散文教学目的难以实现.针对这种现状,笔者着重阐述了"只有解放思想、破除对‘权威'的迷信,才能使散文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进而使散文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观点,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3.
范培松 《学术研究》2005,4(2):126-128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是文学发展的两翼,故探讨散文的发展,除了探讨散文创作本身 的问题外,也应反思散文发展的另一翼,这对于理论研究更为直接。所以,本刊自去年11期刊登“散文理 论研究的视域”笔谈后,又组织编发了这组“散文批评研究”的笔谈,希望能对研究有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景忠 《学术研究》2005,(2):129-131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是文学发展的两翼,故探讨散文的发展,除了探讨散文创作本身 的问题外,也应反思散文发展的另一翼,这对于理论研究更为直接。所以,本刊自去年11期刊登“散文理 论研究的视域”笔谈后,又组织编发了这组“散文批评研究”的笔谈,希望能对研究有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曾令存 《学术研究》2005,(2):128-129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是文学发展的两翼,故探讨散文的发展,除了探讨散文创作本身 的问题外,也应反思散文发展的另一翼,这对于理论研究更为直接。所以,本刊自去年11期刊登“散文理 论研究的视域”笔谈后,又组织编发了这组“散文批评研究”的笔谈,希望能对研究有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晖 《学术研究》2005,(2):131-132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是文学发展的两翼,故探讨散文的发展,除了探讨散文创作本身 的问题外,也应反思散文发展的另一翼,这对于理论研究更为直接。所以,本刊自去年11期刊登“散文理 论研究的视域”笔谈后,又组织编发了这组“散文批评研究”的笔谈,希望能对研究有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剑晖 《学术研究》2005,(2):133-134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是文学发展的两翼,故探讨散文的发展,除了探讨散文创作本身 的问题外,也应反思散文发展的另一翼,这对于理论研究更为直接。所以,本刊自去年11期刊登“散文理 论研究的视域”笔谈后,又组织编发了这组“散文批评研究”的笔谈,希望能对研究有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比较起来,有它自己的特点。它的题材十分广泛,它的表现方式十分灵活,它注意文彩,它能及时地反映生活,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散文虽然取材广泛,抒写自由,却又是以主题鲜明,意蕴凝炼深刻见长的。散文的“形散”并非不讲究章法,相反,它是很讲究布局精巧、结构严谨的。情景交融、意境鲜明,也是优秀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我家有六兄妹,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都生活在小县城,尽管平时忙于生计像盘散沙,但形散而神不散,家里有事,只要母亲一声令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之所以团结一致,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家庭领导班子,母亲无疑是一把手,二哥二姐是“常委”,重大家政均由“三人小组”定夺。父亲是个淡泊得像白开水一样的人物,加上身体欠佳,一辈子除了把工资和退休金如数上  相似文献   

20.
《徽州社会科学》2007,(9):23-24
一个重组尚不足两年的公司,为什么会屡获殊荣?因为该公司有一个业务精湛又愿意为公司付出的领导集体;一个拥有四大板块、20余家子公司的“松散”型企业.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因为该公司的决策者个个身手不凡,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这是一支求真务实的队伍,这是一群开拓进取的精灵,这是一班辛勤的园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