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湖广容美土司跨越元明清3个王朝,历时425年,其治所位于被著名文学家孔尚任称之为“万山丛中,阻绝入境”的“古桃源”(今湖北省鹤峰县)。容美土司曾雄踞一方,得到雍正皇帝点赞:“楚蜀各土司中,惟容美最为富强。”容美土司由田氏家族世袭其职。容美田氏原为“武世家”,自明代弘治年间一代中兴司主田世爵倡导“以诗书为义方”“以诗书严课诸男”伊始,遂蜕变为“文世家”,雅好文学艺术,致力于诗歌创作,绵延近200年,连续6代诞生了10位文人骚客(其中9人出有诗集),且有其世家诗歌总集《田氏一家言》12卷刊行于世,  相似文献   

2.
<正>一、前言"以柔远人"是康熙年间官员奏折中的用语,意思是对容美土司采取怀柔政策。容美土司,旧为宣慰司,辖盘顺、水浕、源通塔坪各安抚司,椒山、玛瑙、石梁、下峒、下冈、平茶、五峰、石宝各长官司。雍正十三年改置鹤峰州长乐县。①过  相似文献   

3.
容美土司田氏作家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于湘鄂川黔接壤地区的土家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土家族历史上,曾在较长的时期内存在过制约着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土司制度。在土司时期的大小数十个土司中,湖北容美土司以其强盛的实力雄据一方。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在明末清初之际,容美土司田氏涌现了一个历时六代人、兴盛百多年、有名诗人达十余人之多的家族作家群,为世人所惊叹。这不仅是土家族历史上所绝无仅  相似文献   

4.
作为“边缘族群”与“华夏中心”良性互动的典型,容美土司认同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经验至今为后人赞赏与称道.容美土司国家认同本质上是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根基、身份认同是核心、政治认同是表征,三者表现出统一性与矛盾性的变化;在土司与王朝的良性互动中,容美土司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族群发展与文化繁荣,为国家稳定与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国卷帙浩繁的文学宝库中,有一部反映汉族土家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古籍,就是清初汉族戏曲作家、诗人顾彩撰写的《容美纪游》。《容美纪游》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顾彩游历鄂西南容美土司地区的一部游记作品,记载了他到容美土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其与田舜年寄赠唱和的诗歌,对研究历史上汉族土家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金花 《民族学刊》2013,4(3):54-60,111-112
《容美纪游》是一本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游记作品,记录了作者顾彩在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前往湖北西部、今土家族分布区的容美土司地旅行五个多月的经历。顾彩心中的容美,既是野蛮地,又是桃花源,同时还是一个仙居地。顾彩对容美土司的三重印象,正是他应对自身所处时代的产物,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顾彩的容美之旅,反映出以顾彩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士人的一种山川观念。此类山川观念,实际是中国儒家士人中久存的一个传统。在"士志于道"的追寻中,山川之地成为了对自身社会的一个超越,成为一个"求道"之地。在现今鄂西地区的土家族历史或地方史研究中,《容美纪游》被视为唯一揭示清代改土归流之前鄂西地方政治、社会、地理历史面貌的史籍资料,因此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鄂西丛山中,有一座小城,四面青山环绕。山上多茶树;城中一条溇水河,呈S型悠悠穿城流过。这就是容美茶的故乡——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容美镇。容美镇,原为古容美土司首府。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水有娃娃鱼、鲂鱼、螃蟹;山有生漆、天麻、香菌、木耳,尤其那漫山遍野的茶树,给小城披上了一层绿装,世代生长在这里的土家、苗族人民,就以生产容美茶  相似文献   

8.
沙洋 《中国民族》2013,(11):52-53
因为喜欢历史、地理和旅游,我平时对反映各地风物的古今书籍很有些兴趣。前不久看到一些关于武陵山区土司遗址的报道,于是便上网搜寻了不少相关的读物。其中,一本名为《容美纪游》的史籍,尤其令我着迷。  相似文献   

9.
“毕兹卡”茶道“毕兹卡”是土家族的自称。鹤峰“毕兹卡茶道”由来已久。200多年前,鹤峰县隶属于容美土司辖区。在这片富庶的疆域,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土家山寨山山有茶园,寨寨飘茶香,茶文化更是独具特色。1735年,清朝政府强迫容美土司改土归流,茶道文化随之...  相似文献   

10.
"舍把"辨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中国历史大辞典》“舍把”词条释文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舍把作为土司管区土舍及土目中的亲信 ,其活动地域并不超出湖广土区 ,直接管理比峒与村寨范围大得多的旗 ,管理职能上没有湖南、湖北不同的区分 ,担当土差亦无外乎冬围行猎、充当衙役、外出结盟、下乡视察、料理民间词讼、征解秋粮银、列阵出战、节制外来客民等等 ,由此在围占肥田美地、拥有私人豪宅与马匹、享用防苗工食等方面享受不同待遇。其频频参与土司管区重大活动 ,实际上在一定程度架空了土司事权 ,加剧了土司与土民和汉区官府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马强 《民族学刊》2019,10(4):62-68, 118-119
历史上的土司制度设立之初,其辖区与经制州各有畛域,互不侵犯,即所谓“蛮不出峒,汉不过境”,土司政区的地理沿革相对稳定,大多沿袭传统地域。但随着明代后期中央王朝与西南边地民族关系的紧张及其土司之间土地的侵夺,土司辖区时有扩张与盈缩;土司政区的起源与形成有三种,世袭领地、朝廷赐封与战争扩张。明清时期西南的强势土司大多侵占吞并周邻地盘形成领地纠纷。如明代播州、容美、酉阳土司甚至公然侵夺卫所屯堡。土司之间的领地纠纷往往由地方经制州长官的仲裁与调整,而土司的领地扩张与领地纠纷引起的民族地区冲突也是明季至清代前期中央王朝大规模施行“改土归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湖北省鹤峰县古称“容美”,系被雍正皇帝赞为“楚蜀诸土司(中)唯容美最为富强”的容美土司领地。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本末》曰:“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孔尚任挚友顾彩的《容美纪游》称“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许奇”。2013年,鹤峰开启了旨在打造美丽鹤峰的“最美乡村“”最美家庭“”最美鹤峰人”的评选活动。10年间,共评出20个“最美乡村”、99个“最美家庭”、99位“最美鹤峰人”。10年来,已有4个“最美乡村”跻身“全国文明村”行列,8个“最美乡村”跃升为省级文明村镇;  相似文献   

13.
湖广总督石文晟三参容美前任土司田舜年不法,关涉田昞如与向长庚二土司,经二次会审议定罪成,田案终以削职、降级审结,是为议罪废土政策初议。湖广督抚提镇明确反对因田案而起所提的分袭为流之议,主张以严定土司治罪条例、议拟土司罪成以实现主动废土,并获谕准,是为议罪废土政策的确立,湖广诸司废土为流即为该政策实施的结果。较之明时因罪而致废土的被动,清时议罪废土政策则更为主动,既能加速改流,更能促进国家一统政治追求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正> 田舜年(1640—1706)字韶初,又字眉生,号九峰。生于明朝宗祯十三年(1640),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承袭父职,为湖广容美(今鹤峰)等处军民宣抚使,后赠骠骑将军加三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其子丙如袭职,在政二十九年,康熙四十五年(1706)出游武昌时病故,终年67岁。 田舜年是一个地道的土司王,残暴而喜于征伐,好大而独断专行。但他又有别于一般的土司王,他治政有方,刻苦好读,广交文友,崇尚礼节。他大胆引进汉文化,实行文化开放政策,是一个著述家,一个戏曲爱好者,一个有涵养的封建文人。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时,我国西南土司众多,纂修方志者甚少。纂成而流传至今者,更为罕见。笔者在主编《来凤县志》时,曾有幸搜集到一部民间珍藏多年的《卯峒司志》。该志纂修于"改土归流"前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编纂者为卯峒安抚使向舜的胞叔、权司中军向子奇。全志约2万余字,内容虽然简略,但对卯峒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诸方面情况,都有所记载,是一份难得的研究土司制度、土家族历史、土家族地方志的重要资料。某些史料,还是鲜为人知的珍贵文献。对土家族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探讨,很有必要。一、卯峒土司的沿革及纂志经过卯峒土司位于鄂西、湘西、川东诸土司环绕的土家族分布中地带。"东连永顺司,地名渔例坡、那几铁,西、南抵酉阳司分水岭、猫儿坡、洗多峡、干溪,北抵大旺司夹牛洞。"相当于今来凤县的河东、枫洞、高洞、安抚司、观音坪、荆竹、洗车、五台等8个管理区。到改土归流时,则只相当于今高洞、安抚司两管理区及荆竹、枫洞两管理区的部分村。  相似文献   

16.
<正>顾彩(1650—1718年),字天石,号补斋,江苏无锡人。清戏曲作家、诗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游山东曲阜,被衍圣公孔毓圻赏识,被聘为孔府的西宾。次年,他与在扬州做官的孔尚任相识,两人相交甚欢,并结识了时任枝江县令孔振兹。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顾彩受孔尚任之托,进山传授戏曲《桃花扇》,从枝江府出发,游历容美,历时五个多月,将所见所闻逐日记录,撰成《容美纪游》一书。《容美纪游》构思精巧,叙事流畅,寓意深邃,是一部反映容美土司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百科全书。特别是书中多次提到茶园、茶农、茶客,让300多年前的五峰茶叶种植、生产、贸易的情景跃然纸上。回到山东之后,顾彩将《容美纪游》刊行于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明代湖广、四川、贵州行省毗邻区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上,对目前发现的由明代皇帝、“客家”知识精英、“客家”官员与土司及其代办和土舍分别书写的60块金石碑刻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认为这是生者的自由书写和对死者的盖棺论定,客观地反映了土家族土司观念、情感和意象世界在明早中晚期及南明时期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展示了土家族各土司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有机关连的“中华情结”的聚积及变化过程.在明清易代之际,它对旧朝是“情结”,对新朝却是“症结”.基于土司学所做的此项研究,对于客观地评价我国土司及英文化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甘肃土司始于何时,这是撰写《中国土司制度通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明史》《清史稿》等记载,明代甘肃的卫所官并未列入土司系列,《明会典》中所列明代的土司职衔,也不包括卫所官。明代严格区分土官与夷官,土官指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广之土官(即土司),而甘肃及东北等卫所官则属夷官。此外,明代甘肃卫所官的世袭与内地卫所官并无区别。甘肃的卫所官是在清朝划归土司系列的。  相似文献   

19.
2010年8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的容美屏山土司文化园、满山红纪念园、五里坪老街保护与开发、走马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董家河景区、溇水——江坪河生态旅游景区等6个项目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相似文献   

20.
湖北鄂西,地在我国腹心,古来就是土家族聚居区,自元代以来,即在鄂西实行土司制度,支持利用少数民族的酋长、头人做土官,以实行对土民的间接统治。明代如何治理鄂西?《明史》土司传序说:“有明踵元故事,大为恢拓……而法始备”,“洪武初,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这是说的总体情况,至于在鄂西,明前期实行什么政策?采用何种措施?甚是跌岩起伏,《明史·湖广土司传》语焉未详,不曾勾泐清楚,兹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