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晨旭 《华人时刊》2004,(3):42-43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去年秋河南中医学院2003届博士班开学典礼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叫李耀,时年74岁,刚刚考上医学博士。  相似文献   

2.
鲁迅曾这样评论瞿秋白同志的杂感:尖锐,明白,真有才华。(冯雪峰《回忆鲁迅·关于他和瞿秋白同志的友谊》) 尖锐有力,是秋白杂感的一个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胡风与冯雪峰的关系濒于破裂。胡风认为冯有意阻止他参加有组织的救亡工作,于是萌生“独立地做一点事情”的强烈愿望。胡风随即计划返汉与友人合办刊物及仿效《呐喊》周刊而创办《七月》周刊,这些都可视为他脱离冯雪峰领导后的独立的文化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期胡风“独立”意识的觉醒,是导致其后与某些党的文化领导者持续冲突的前声。  相似文献   

4.
冯雪峰曾经与毛泽东、鲁迅和瞿秋白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有过特殊的亲密关系,又有参加过两种反“围剿”斗争的经历和他勤于学习与思考的特点,因此,他的鲁迅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放射出异样的光彩。本文试图对他在鲁迅研究史上的贡献,他的鲁迅观的发展及其特色等几个方面,作一粗略的探讨。1 正如鲁迅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雪峰对鲁迅的认识和评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  相似文献   

5.
著名文学家冯雪峰,浙江义乌人,1903年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还不到20岁,就成为文坛所瞩目的“湖畔诗人”。1927年6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932年,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冯雪峰在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时,因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为了他的安全,党中央决定调他到中央苏区工作。当冯雪峰辗转数千里抵达红都瑞金时,其心仪神往已久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红一方面军政委、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已被“左”倾教条主义剥夺了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理论中的机械论、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十分盛行的年代里,冯雪峰竭力倡导创造多种多样的典型形象,主张典型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尤其强调“典型的个性”论,本就具有某种“反潮流”的意义;其深层的底蕴——“主体性的文学论”——更是一种超前的观念,预示着新型的文学理念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冯雪峰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火狱》本为一篇优秀的杂文,却在50年代中后期受到错误解读并成为作者获罪的重要依据。因此恢复作品的本来面目和应有价值十分必要。而仅从一篇杂文去寻找造成冯雪峰命运的原因而不从更深的背景等方面寻找答案,这种回顾和总结也没有太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因为写作背景和写作心境的相似,冯雪峰寓言思想内涵中有鲁迅精神的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抨击吃人的旧制度,怒斥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独裁和无能,笑骂国民党反动统治者治下的文化官僚,揭露帝国主义的虚伪性和侵略性,批判伪善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嘲讽中庸主义的哲学,歌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礼赞韧性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9.
木子 《百姓生活》2010,(1):42-43
今年62岁的谌雪花,原是湖南省安化县煤炭公司的一名女工。1994年5月,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时年47岁的谌雪花成了下岗人员。  相似文献   

10.
冯雪峰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也是一个优秀的革命诗人。他的新诗创作活动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初和40年代初两个时期。他的诗反映了他从追求民主自由的青年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演进,也表现了的转变。他的新诗创作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坚持真实的品性,追求思想和艺术的统一,给当今诗歌创作留下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代后半期,“湖畔诗人”冯雪峰文学创作方面的兴趣逐渐转向文艺理论。一九二六年他译著了《新俄文学的曙光期》,从《译者序》中可以看出,冯雪峰的文艺思想开始倾向无产阶级立场,这正是他文艺批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在此后的文艺运动中,冯雪峰致力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建设,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理论批评著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创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每当人们提起鲁迅这个光辉的名字,就不能不想到冯雪峰;每当人们提起鲁迅研究这项光辉的事业,也不能不想到冯雪峰。冯雪峰虽然过早地啣冤死去,过早地离开了鲁迅研究队伍,但是,他对鲁迅研究的卓越贡献,他在鲁迅研究史上的崇高地位,却牢牢地铭刻在广大鲁迅研究工作者的心中,铭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从1928年发表《革命与知识阶级》到他不幸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7,(6)
1978年3月,时年31岁的老鬼,30岁的罗中立、何多苓,22岁的刘学红,19岁的杨千走进大学校园。他们是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在大学  相似文献   

14.
王高岩 《百姓生活》2011,(11):33-34
5年前,辽宁省庄河市山区桂云花乡岭东村九如屯,时年28岁的李玉香在丈夫去世后守着婆婆再婚。再婚5年来,她一如既往孝敬有病婆婆的感人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5.
冯雪峰作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的重要阐释者,有着自己的理论特质和鲜明的倾向。从其真实观、典型观等分析可以见其现实主义理论:既有对文艺特性的尊重,又有为政治而过于理性化的侧重,理论呈现出矛盾和游移状态,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倾向的政治化了的现实主义。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它能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这段文学史,以期对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冯雪峰一生由其革命生涯贯穿起来,而诗歌似乎只是他在革命时期、革命间歇期灵光乍现的偶发"习作"而已。但仔细分析,冯雪峰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时期,都是他生命最为关键的阶段,无论是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还是最困顿的铁窗生涯,都有诗歌创作活动相伴随。鉴于对冯雪峰"湖畔"时期诗歌的研究成果已很多,本文将对其狱中诗集《灵山歌》的特点集中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孔乙己》的写作年月,有的论家根据鲁迅在《孔乙己》篇末注明的写作年月,确定为一九一九年三月,(冯雪峰论文集》下集,《孔乙己》)有的依据鲁迅在发表这篇小说时,写的一则附记中提供的时间,确定为一九一八年冬天。这两种意见并存于鲁迅小说研究领域中,从未引起过争论。似乎人们认为研究这篇小说的写作年月这类无关紧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是文史界的卓然大家,但是人们还很少知道,他与毛泽东先生曾高度赞扬的“宁愿饿死,也不须美国救济粮”的爱国名教授朱自清从师生到朋友的一段史话。多识字反挨揍,7岁成了“小姑爷”。十一二岁在报上连载滑稽小说,未成学问大家,先成“体育明星”余冠英与朱自清一样,都与文化古城扬州有著极其深厚的感情。朱自清原是苏北东海人,6岁全家搬到扬什I。所以朱自清自云:“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於斯,死於斯,歌哭於斯’了。现在仁妻生的四个孩子都已自称为扬州人了二我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政治视角透视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政治意蕴。认为冯雪峰所理解的政治,一方面是指即时、有形和具体的政治,表现为政党、政体和政治共同体的物化形态和政治行为,以及政策条文和口号;一方面是指历史真实,即体现着“人民力”的政治。“人民力”是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主革命中焕发出来的力量,其中隐含民族性和人类性。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政治意蕴主要是后一种政治意蕴。本文通过冯雪峰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论述,揭示了后一种政治意蕴,并进行了基本评估。  相似文献   

20.
皇帝与状元     
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先于其父一届,时年十九岁。杨慎是杨家人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