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历史上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对民族地区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成为湘西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湘西苗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过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产物.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顺应了湘西苗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生态,满足了湘西苗族社会对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在经济不发达,教育相对落后的湘西苗族地区,振兴民族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湘西苗族山区的经济十分贫困,教育还相当落后,特别是基础教  相似文献   

3.
杜林泽 《世界民族》2022,(5):125-126
<正>2022年7月30—31日,第四届世界民族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西南大学与西南政法大学合办,《世界民族》杂志社、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和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承办,西南大学跨国苗族研究中心、伊朗研究中心联合协办。  相似文献   

4.
, 《民族论坛》2013,(4):21-21
正【代表简介】吴正有,男,苗族,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作为工作在教育战线的一名同志,全国人大代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正有最关注的还是教育事业如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同步,民族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他建议,要加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实现国家教育在区域发展上的平衡发展、公平发展。吴正有认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民族地区职业教  相似文献   

5.
<正> 一据《湖南通志》记载,湘西苗族地区迟在南宋绍兴年间才建起历史上第一所学校——东洲书院;元、明两代只增建了泸溪县学、辰洲府学和五寒司学(后改为凤凰厅学),而且这些学校时兴时废,等于虚设。清代,从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至乾隆年间止,共在湘西苗族地区建立了书院6所、义学33馆,重建和新建县、厅学5所;镇压了乾嘉苗民族起义以后,又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增设书院6所,屯、苗义学一百馆,嘉庆十五年(1810年)又  相似文献   

6.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兄弟民族,现有人口42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湖北、广东等省区。其中,黔东南和湘西为“大本营”,历史上有“千里苗疆”之称。苗族地区在经济上的重大特点之一,是桐油和杉木生产非常发达。自古以来,桐油和杉木的经营对苗族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笔者借助文献资料对苗族鼓舞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湘西苗族鼓舞具有历史、宗教、文化、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有传统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外在价值,并能以文化的涵盖面广、知名度高的资源优势有机地整合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基于此,本文认为湘西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专门的舞蹈艺术行为,还能有效整合服饰文化、音乐、绘画、手工艺、祭祀等多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8.
跳月,是湘西苗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自主婚恋习俗,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择配的盛会,也是苗族人民繁衍生息、文化娱乐与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由生活、向往和谐与发展的民族心理模式。尽管这种婚恋习俗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或者说甚至绝迹,但这种婚恋习俗的遗韵仍然渗透进民族的心灵之中,它像一首余音袅袅的民歌,将永远响彻在苗族历史的晴空之中。  相似文献   

9.
<正> 1992年4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长沙召开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我省一批民族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获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张协堂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彭继宽、姚纪彭的《土家族文学史》获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获省社科联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奖的有:田开华、李大任、周复兴等的《凤凰县志》,吴荣臻的《乾嘉苗民起义史稿》,彭武一的《湘西溪洲铜柱与  相似文献   

10.
在地处湘鄂渝黔边界的湘西地区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土家族、苗族、汉族、瑶族等民族长期以来互通有无,共同演绎了湘西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从先秦时代的民族交往,到历时近八百年的土司王朝,直至清代的"改土归流",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以及诸多历史事件对于湘西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文化因子在互动中有机融合,构成了湘西特有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 湖南境内的民族,历史上关系复杂,源流难辩。对此,现代学者论述颇丰,笔者细心阅读之后,有两点看法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以便同仁指正。一、“南蛮”和“三苗”的关系“南蛮”与“三苗”间的关系民族史家颇多著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苗族简史》写道:“至于‘南蛮’,从‘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和《帝王世系》关于唐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等记载来看,可知‘南蛮’是被放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实际上是‘三苗’的一个支系”。《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3期)上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湘西苗族巴代古歌》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苗族女作家龙宁英、苗族巴代传承人石寿贵、苗族歌师石寿山等合作收集、整理、编注,苗族著名学者龙海清作序,耗时8年,终于正式出版。《湘西苗族巴代古歌》共分15章308篇,包括天地  相似文献   

13.
唐方科 《民族论坛》2004,(11):30-30
鼓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族鼓舞表演奇特,风格独具,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其文化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了苗族鼓舞,并有了传…  相似文献   

14.
正湘西苗族银饰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展成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其品种丰富,形式多样,造型精美,色泽洁白明亮,让人们从头到脚,无处不饰,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刻的民间崇拜和信仰,成为民族文化的独特象征,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淀的文化结果,也是苗族民族性的重要表征和苗族的一种普泛性文化现象。湘西苗族银饰的产生和发展与苗族本民族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不可分割,其制作与工艺明显带有浓厚的湘西区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黑龙江民族丛刊》创刊六周年之际,《黑龙江民族丛刊》北京地区读者座谈会于1990年4月28日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会议厅举行。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单位的近50名民族学、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文学、民俗学、民族教育、民族法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正> 1949年春爆发的“湘西事变”,是解放前夕我国民族地区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变乱。它不仅波及湘西各县,而且震动省内外,影响很大,是值得认真分析研究的一个历史事件。本文就这次事变发生的原因、性质及其影响做些初步探讨。有人认为,湘西事变是国民党当局内部的派系斗争、争权夺利引起的。其实,这只不过是问题的一方面。从近代湘西社会的特点看,这次事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湘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国  相似文献   

17.
王婷  于涛 《民族论坛》2010,(7):46-47
土家族摆手舞和苗族团圆鼓舞是湘西极具特点的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湘西土家族与湘西仡佬人(苗)具有亲缘关系,摆手舞和团圆鼓舞具有"同根异流"的民族特质,这对促进两族人民团结友好,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1年5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和《民族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与辛亥百年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土民族学者第一人忆苗族学者、教育家石启贵先生文/石路生平·事迹石启贵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湘西苗族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对近代湘西苗族社会文化的发展、政治经济状况的改善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1940年撰写的30余万字的《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  相似文献   

20.
吴晓 《民族论坛》2006,(8):42-43
枫树是湘西苗族的主要崇拜物之一,从生活起居到精神理念都形成了一系列枫树崇拜的仪式性习俗。这些习俗源自本民族的发展诗史《苗族古歌》,是围绕《苗族古歌》所积淀的文化场,所延展的文化实践和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