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人口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在中国“特色”的转型发展中,流动人口红利也带来了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教育回报率对于收入影响十分显著,男性就业流动人口收入显著高于女性就业流动人口收入,非农村户籍就业流动人口收入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就业流动人口收入,已婚的就业流动人口收入显著高于未婚就业流动人口收入,跨省流入的就业流动人口收入高于市内流动的就业流动人口收入.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人口流动日益加剧,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与资源供给的矛盾亦日益突出。着力解决社会转型期区域人口管理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对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大量需求以及国家政策对人口管制的松动,在"推-拉"双重合力下,上世纪80年代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追寻他们的"城市梦",从而形成了浩大的人口流动潮.由于转型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诱因主要是经济因素,所以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人口流入地区,人口流动规模大,空间分布集中;流动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学历结构以中小学为主;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强烈,持续居住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郭玲 《中州学刊》2015,(2):86-9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流动半径越来越宽,流动频率越来越高。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和不同地域之间的自由流动,给农业转移人口实现自己的市民化梦想带来了机会和可能,给流入地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给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和活力。但是在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利益、观念不断分化的大背景下,由于人口管理理念的滞后和信息统计的缺失,加上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足、公共资源供给有限等原因,我国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必须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健全流动人口法规制度,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平台,转变流动人口工作观念,保障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促进流动人口心理融入,这样才能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铺平道路,并为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顺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李俊奎 《河北学刊》2006,26(6):81-83
未来一个很长时期内,中国将存在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过剩。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是大量劳动力失业凸现的社会保障问题;二是大量劳动力为寻找就业而进行的流动,特别是二者结合所产生的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当前流动人口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严重的国民待遇缺失。为此,应当以就业地负责制作为建立国民待遇体制的一项过渡性安排,以保障人口在流动期间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是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是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流动的经济实质既具有微观上追求更大收益机会而进行跨区域流动的经济理性选择特点,同时又在宏观上实现了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再配置和优化。采用多项Logit回归分析方法,并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吉林省流入与流出人口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吉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缘、业缘关系,"非农化"倾向明显,职业角色以雇员和自营劳动者为主;收入水平偏低,且承受较高的劳动强度,所拥有的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条件较差。吉林省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和流动特点对其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流动特点主要影响流出人口的职业选择,年龄控制变量在流出人口收入模型中具有更大的发生比。  相似文献   

7.
从限权到平权: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口流入所在地政府没有给予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而是试图通过限制流动人口的权利,以期达到控制人口流动和降低城市公共服务成本的目的。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流动人口管理理念和管理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对流动人口进行权利限制转向给予流动人口平等权利。可以说,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正处于从限权到平权的演变过程之中。这具体表现在,户籍政策从严控户口转向松动户口,就业政策从就业歧视转向就业公平,公共服务由公共服务排斥转向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8.
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采取民族学实地调查法与参与观察法,总结归纳城市化进程中的兰州市民族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量化统计的方法,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情况,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市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村青壮年人口;人口的流人以本区、邻近省份为主;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活动主要以务工经商为主,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人城市,不仅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使城市民族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议政府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与管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06-210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不在于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而在于"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关键在于两个市民化:一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实现市民化;二是流动人口在流出地实现就地市民化。概言之就是实现流动人口的合理固着化,去除"浮萍化"的无序流动,重点在于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宋全成  张露 《东岳论丛》2023,(7):158-168+192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当前青年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以租购房为主。“历史时空中的生命”,即个体出生的时间和地点对青年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购房概率是:80后优于90后,出生地点的行政级别与购房概率正相关;生命历程中的“个体能动性”因素即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和就业单位性质,“相互联系的生活”即社会网络、“生命的时机”即婚姻和流动,都与青年流动人口的购房概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为促进青年流动人口在城市中购房或租房,实现青年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继续实施房价调控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