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宝 《炎黄世界》2009,(1):68-69
一提起袁隆平,世人皆知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面世之后,使中国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他对全中国人民及对整个人类的伟大贡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与袁隆平共同研究和共同论证的第一代杂交水稻制种是谁,全国第一造杂交水稻试种成功又是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幸福老头袁隆平 他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更是一个80岁的健康、好胜、幸福的老头儿。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的成功被誉为是"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他4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孜孜不倦,逐步攻破了培育杂交水稻三系法育种、两系法育种、再到超级杂交水稻的难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也为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从袁隆平的研究历程中分析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4.
余玮 《职业》2002,(11):32-34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高度评价袁隆平所做的贡献:“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做。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5.
《职业》2014,(19):7-7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这顶桂冠最能准确彰显他的本色,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征联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5,(7):51-51
杂交水稻试验的成功,打破了传统农艺的禁区,为全人类农业科学研究开拓了新的境界,实谓破天荒的惊世之举。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使全球粮食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功莫大焉。故人们亲切地称呼袁隆平为“活神农”、米菩萨”,景仰之情由此可见一斑。出句“稻有杂交仓有粟”蕴含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对句“民无饥溺国无虞”亦恰具此种关系,堪称铢两悉称。而整体观之,出句与对句上下联之间又暗含因果。如此双重因果,充分阐发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功德业绩和巨大贡献。故此比列为榜首。倘从构词角度考究,“杂交”一词本身为“形容词+动词”之偏正结…  相似文献   

7.
《职业》2010,(16)
由《职业》杂志社与中国心训研究中心等共同创办的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在北京隆重揭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评中国心灵首富。本次评选意在打破胡润富豪榜单纯以金钱财富做标尺的思维,致力于让心灵情操和幸福指数回归财富价值中心。  相似文献   

8.
《职业》2010,(6):9-9
由《职业》杂志社与中国心训研究中心等共同创办的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在北京隆重揭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评“中国心灵首富”。本次评选意在打破胡润富豪榜单纯以金钱财富做标尺的思维致力于让心灵情操和幸福指数回归财富价值中心。  相似文献   

9.
儿时就跟着父亲在水田里跑 袁定阳是农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为人低调,虽然成绩斐然,在业内大名鼎鼎,可是在圈子外知道他的人并不多.然而,他父亲——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却无人不晓. 袁隆平夫妇有3个儿子.袁隆平没有硬性要求儿子们学习农业,而且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长子袁定安大专毕业,早年是一名司机,那时袁隆平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来袁定安选择复读,才得以进入大学学习管理,毕业后进了国企,之后又辞职经商,现任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10.
正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并在其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201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90岁的他有着"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同时也被国人亲切地称为"当代神农"。他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除本人努力外,还与其母亲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袁隆平说,妈妈影响了他的一生。袁母华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女性?母子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郭志刚 《老年世界》2013,(22):13-13
老年朋友们要珍惜新时代,“离休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精神面貌,不断做出新贡献。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杨善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80岁的全国绿化劳模贾登科,他们怀揣富民强国梦,六七十岁之后创建辉煌业绩。可以说他们是老年人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榜样。不少老同志被关工委等机构聘为辅导员,还有的当志愿者,或义务交通员,或义务书画老师等,有的参加社区活动唱歌跳舞,都在发挥余热,展示夕阳红的风彩。  相似文献   

12.
杨顺东 《老年人》2003,(8):26-27
邓哲,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妻子。她深深地爱着丈夫,全身心地支持丈夫,为着丈夫事业的成功而默默地付出自己的一切。邓哲1960年毕业于安江农校,说起来还是袁隆平的学生。她长得美丽动人,在学校品学兼优,酷爱体育,打得一手好篮球,是校队的主力队员之一。毕业时,只因父亲有“历史问题”,她被分配到原黔阳县农机站,在这个小小的单位做了一名小小的技术员。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邓哲尽管背着沉重的家庭包袱,但还是盼着有“白马王子”和她相爱。就在她的个人问题一度成为难事的时候,母校的两位老师登门牵线来了,他们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3.
简单是福     
贾泽宗 《老年世界》2006,(14):10-10
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居住着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邓哲夫妇。不了解情况的人,一定觉得名人的生活不一般,会很特别很复杂。如果到他家看一看.便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位在国际科技界享有盛誉的名人过的也是普通人的生活。袁老虽已年逾七十,但生活上从不用保姆代劳.还亲自带孙女。只要有时间.袁老就亲下厨房为家人做他拿手的“干挑面”。晚饭后。不是与夫人散步,就是与同事们打打牌。正是袁老这种简单的生活,使他在古稀之年仍然保持着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且科研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4.
袁松松,男,生于1978年,江西星子人。他高中毕业后参军,退伍后先后在温州、厦门、深圳等地打工。从2004年开始,在近5年的时间里,袁松松一直坚持给"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写信求教。终于,2008年8月袁松松作为农民代表,和袁隆平院士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相遇、相聚,共话粮(?)安全问题。2008年8月24日,当时仍在深圳打工的袁松松给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写了一封信,希望进一步了解(?)西的"三农"政策。一周后的9月1日,苏荣亲自打电话给袁松松,详细地向他介绍了江西的一系列(?)策——这令袁松松十分感动,也进一步下定了返乡的决心。不久前,袁松松从深圳辞职回到老家江西星子县,准备微"种粮大户"、圆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感悟创新     
创新,时下在中国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放眼泱泱神州,自主创新的春潮涌动,策人感奋。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自主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的本质力量所在。全民动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大升华了中华子孙爱国、强国的热情,一系列贴着“中国创造”标签的科技成果赢得了世界的喝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呕心沥血凡数十年,创造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当今中国,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5%的人口,袁公功不可没。中国现代印刷之父王选和他的团队坚持创新,研制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中星微电子公司五年攻关,屡败屡战,终于成功推  相似文献   

16.
于沙 《老年人》2004,(9):47-47
写诗不是诗人的专利。许多人不以诗名世,却能写得一手好诗。作家鲁迅、老舍、朱自清、沈从文是这样,画家齐白石、黄永玉是这样,音乐家贺绿汀、吕远、王立平是这样,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也是这样。我曾问:不知袁隆平会不会写诗?诗是一门最富感情、最富想象、最富浪漫色彩的艺术。作为科学实验者,如果不是最富感情、最富想象、最富浪漫色彩,恐怕也不能达到科学研究的顶点。袁隆平誉称“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科学实验达到如此惊人的高度,我料定他是一位具有诗人灵性的人。但我没有听说过他爱写诗,更没有见过他写的诗。今年“五一”长假,我在家里…  相似文献   

17.
谭士珍 《老年人》2004,(8):19-20
2004年春节,我收到了中央民族大学杨进铨教授的贺年卡。他告诉我,我写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已被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教材初中三年一期语文课本。这给了我又一次惊喜。之所以说“又一次”,是因为我的这篇文章有幸第二次入选。第一次是1994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此文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后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作了大幅度调整,很多名家名作被删减了下来,但是我的这篇文章仍然得以保留。这次教材重新修订出版,又被编选进去,怎能不令人惊喜!其实,我心里知道,这全在于人生的一段缘分———20世纪50…  相似文献   

18.
诗词书画     
《老年人》2004,(2):46-47
书法吴必章童年的记忆︵国画︶樊哲礼金缕曲·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文建虎坎坷神州路。更哪堪、凄风黑日,?民无数。梦里相思粮仓满。温饱情牵黎庶。观变异、无分朝暮。试验田中熬酷热,迈寻花问蕊通天步。遭浩劫,泪如雨。科研报国心专注。下云南、恰逢地震,死生不顾。海角天涯忙制种,岂畏台风如虎!为九域、粮丰民富。创立遗传新理论,敢驳斥布朗悲观语。是赤县,顶梁柱。新年颂●钟秀凤绚丽烟花照九霄,城乡处处庆丰饶。一年好景新春到,万里长空瑞雪飘。鹊叫枝头声最脆,梅开岭上色多娇。民安国泰??日,遍地笙箫步步高。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19.
信息平台     
《老年人》2003,(7):41-41
6月12日,中共湖南省委老干部局在长沙召开《老年人》杂志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办刊、读刊、用刊和发行工作。图为会议现场。(文坚摄影报道)80余名诗协会员集体采访袁隆平院士为庆祝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湖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安排编辑出版《袁隆平颂》诗集。该协会80余名老同志日前参观袁隆平科技成果展览,并对袁院士进行了集体采访。(李克贤)湘潭市雨湖区老干部工作的新发展湘潭市雨湖区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老干部的两项待遇按规定落实,多年来没有发生“两费”拖欠现象,老干部思想稳定,也没有上访现象。近期,湘潭市委老干部局专门编…  相似文献   

20.
不要觉得袁隆平只知道成天和水稻打交道,他的秘书小辛告诉我们:“老头打排球、拉小提琴、游泳,样样是把好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