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以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抒情散文式的论文写作笔法探求<红楼梦>中<葬花辞>的真谛,指出这是林黛玉一生命运之"诗谶式"的写照.在曹雪芹原稿后八十回中,林黛玉是在宝玉和凤姐双双获罪后的次年春残落花时节,泪尽而去"证前缘"的,并非是高鹗续书中所写的"祸起"之年的秋天,正如辞中所说"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相似文献   

2.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美丽、最生动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令众读者为之痴迷、为之惋惜的悲剧性人物.林黛玉的诗情美使她成为众读者瞩目的焦点.曹雪芹为她撰写的二十多首诗词是书中两百多首诗词的精华,记录了林黛玉一生悲酸的心路历程,刻画出桐桐如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从当今<红楼梦>的年轻读者更偏爱薛宝钗的网络调查谈起,重新对薛宝钗、林黛玉的婚姻问题进行剖析,解读了薛、林二人的性格特征,重点分析了薛宝钗凭借高超的战法取得宝二奶奶的地位,林黛玉追求真爱,但并未同宝玉成就姻缘的原因,揭示了宝钗、黛玉婚姻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一直为两个女主人公薛宝钗和林黛玉孰优孰劣的问题争论不休.但也有人认为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作者曹雪芹所肯定的正面人物,这就是所谓的"钗黛合一"论.对"钗黛合一"论作一历史的回顾与分析,并由此讨论文学人物评价的标准问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诗歌中的追问意识,体现了对生命本体的关怀和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使<红楼梦>带上了关注个体生存状态、呼唤个性自由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新论潘金莲--《金瓶梅》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新论陈经济>的姊妹篇,进一步冲破传统观念,从生命、情性追求充分认知潘金莲独特典型的召示性、感染力.潘金莲不是罪魁祸首,可以理解,应该引起同情.她的无比顽强抗争有社会原因,更有自身条件.纵然是悲剧的,但比起林黛玉来更被女性看好,她是完全自觉清醒的,匪夷所思的,具有震撼爆发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妇女身受神权、族权、夫权等压迫,生活苦不堪言,妇女的生存就是服从,根本不允许有自己的思想、情趣、意志和追求,"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封建社会的圈子里生活,林黛玉所追求的、向往的都是世俗社会不接受、不理解的.她的追求注定失败,但她的抗争过程却深深感染着每一个<红楼梦>的读者.  相似文献   

8.
爱伦堡是20世纪俄罗斯的文学大师.最著名的是<巴黎的沦陷>、<暴风雨>、<巨浪>三部长篇小说.它们尽管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有时还成为政治思想和信念的传声筒,但也并非一些论者所说的艺术上"过于粗糙",而是独具特色人物众多,事件纷繁、空间广阔、情节变化迅速,已强烈的对比、明快的语言、人物内心独白来展示时代的综合形象.作为保卫世界和平的著名人士,他在反对斯大林排挤犹太人的运动中,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斯大林逝世后,爱伦堡成了前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匠.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对宝钗黛婚姻结局的描写中,高鹗表现了贾府为了保住宝贵和尊荣,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舍弃了聪明美丽但由于尖酸刻薄而不能保证"诗礼传家久"的林黛玉,而选择了温柔敦厚、可以让贵族阶级"芳龄永继"的薛宝钗.宝钗的出身决定了她对资本经营熟悉,适合管家理财;人又老成持重,适于和人打交道;身体又好;尤其是有较强的仕途经济之念;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宝钗是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造成"黛死钗嫁"结局的,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09,(7):18-29
艾尔维斯&#183;普莱斯利逝世20多年了,然而,这位已逝的歌唱家,这位“摇滚乐之王”至今广受赞誉,其唱片仍畅销不衰。他是怎么成为“猫王”的?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