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国家公民社会与民主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理论界对公民社会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见仁见智,但诸多学者在探讨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性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梳理和发掘,笔者认为,公民社会与民主两者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一方面,良性互动是两者关系的合理诉求,规范性意义的公民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同时,民主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冲突,公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阻碍民主发展的可能性,应当尽量避免这种潜在的冲突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族认同首先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同时也属于政治的范畴。民族认同的政治表达有多种形式,主权国家、国籍、国语等只是民族认同之政治表达的外壳,具有普世性价值观的民主才是其核心。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实现民主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这就是民主的民族性,只有民族性的民主才是民族认同可接受性的政治表达。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是美国藉“民主化改造”之名用美国的种族政治手段推行的一种“新帝国范式”。  相似文献   

3.
雷勇  杨和英 《民族学刊》2023,(10):130-136+161
分离主义道德论证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将民族国家的内涵曲解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该观点混淆了民族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民族构成,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政治理想主义色彩。二是滥用民族自决权,认为民族自决权包含民族分离权。该观点将作为民族自决权主体的(国家)民族(nation)误读为(文化)民族(nationality),逻辑上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对民族自决权的权利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权并不包含民族分离权;忽视了行使民族自决权的具体条件,只有在一个国家出现殖民统治需要去殖民化时才能适用。三是利用民主政治说事,认为分离是一种民主权利,利用公民投票等民主形式推动分离。民主政治实施的前提是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及公民对其的认同。但是,无论是“分离权”主张,还是利用民主形式推动分离,都意味着对国家的解构,在逻辑上难以自洽;在强调一部分人利益的时候,却忽略了其他人的利益,违背了民主政治的初衷和平等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极大的现实危害性,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民族关系,极易诱发民族矛盾甚至民族冲突,影响国际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的一亿零九百万国民中,约有二百万从前称作贱民的部落民,近一百万冲绳人和大约五十万虽然拥有日本的公民身份,但是由于种种理由受到日本的主体民族歧视的其他少数民族。后者包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原子弹爆炸幸存下来的“被爆者”;新入籍的外国人,主要是朝鲜裔的“归化人”;以及传统上被视为处于边缘地位的几种非贱民职业的操业人。除本国国民之外,日本还有大约一百万外国侨民,其中大部分是朝鲜人,也包括为数可观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以及微不足道的其他国家公民。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民族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恕  李捷 《世界民族》2008,(1):20-30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其民族关系经历了从激烈冲突到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起着关键性作用.美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各民族成员享有宪法规定的平等的个人权利; 任何种族、民族的群体不能要求特殊权利(印第安人除外); 各民族文化可以在统一的美利坚国家认同下得到保护,但各民族成员对其权利的要求不能违背构建美国公民国家的目标.由于美国民族问题的形成历史与人口构成所具有的特殊性,对美国的民族政策应先重于研究、分析,后慎于借鉴.  相似文献   

6.
种族歧视下的美国黑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之所以要对美国的黑人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基于学术方面的考虑,还因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通常以“最民主、最平等”的国家自居,它倚仗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其他国家的事务指手划脚,将“不讲民主”、“违背人权”一类的帽子抛给别国。这里所做的阐析,或许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现实中“最民主、最平等”的美国的黑人种族主义真相,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坚持反对种族歧视、反对霸权主义的原则立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东伊斯兰文化中,都包含着构成民主观念的本质要素.这两种宗教强调的一神论信仰,都奠定了平等这个民主思想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础.同时,伊斯兰教强调的"协商"、"公议"、"尽力而为"等观念,是培养公民社会和建立民主制度所必须的因素.近代以来,尽管民主在西方国家和穆斯林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伊斯兰文化中同样包含着民主的成分,更不能以伊斯兰文化缺乏民主因素作为西方国家改造穆斯林国家的借口.  相似文献   

8.
世纪震荡: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原因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经济问题的长期存在;政治民主化进展迟缓;地区人口的年轻化;公民社会的发展;全球化时代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进一步凸显;相关国家外交上缺乏主动性;信息化时代的政治影响;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民主、自由”的鼓吹;阿拉伯世界的整体性。当前阿拉伯民众抗议的开端是社会经济性的,但迅速向...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人需要一个梦——美国与日本的移民政策有多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雁 《民族论坛》2004,(7):46-47
<正> 2003年12月15日,一名104岁的俄罗斯移民施勒玛·利夫施茨,在田纳西州一所医院的病床上,宣誓成为美国公民。美国移民归化局的官员声称,利夫施茨有可能是美国公民中年龄最大的移民。老利夫施茨的入籍,只是美国移民大潮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今年还有约2100万人正排队等待着进入美国。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论坛》2013,(3X):96-96
<正>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认同意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与"认异"相对。简单地理解,"认同"就是某一个体或群体将自己从心里上、精神上、行为上归属于某一特定客体。人有多重身份,群体也是如此,因此会导致多元认同,诸如家族的、地域性的、民族的和国家的等等。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这些认同的各自轻重分量也会发生变化。关注少数民族认同意识的变迁,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公民意识"、"国家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以民主自由为名推动“颜色革命”,造成了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危害地区安全稳定。本文就民主自由与安全问题展开讨论,认为:一、西方推动“颜色革命”的要旨是:“西化”,“再西化”。中亚地区“最民主”的吉尔吉斯斯坦被“民主化”的“颜色革命”击倒,说明吉尔吉斯斯坦的“颜色革命”是一场与民主无缘的非正常的政权更迭。二、亨廷顿1992年撰写了《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是西方政治学家系统鼓吹“颜色革命”的开始,生动体现了美国国际政治理论主流思想开始由现实主义向新保守主义嬗变。三、20世纪90年代,西方关于在民主与自由孰先孰后的争论的焦点是:民主和自由下有没有安全稳定。新保守主义占据了话语霸权,成为小布什政府新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四、“9·11”后小布什新保守政治运作的结果是:反恐,越反越恐;民主化,越搞越乱。华盛顿的外交不得不从新保守主义向传统现实主义回归,但世界仍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 ,就是对人的价值的不断发现、不断尊重的过程 ,是对政治权力及其资源的合理分配、控制与整合的过程。也就是说 ,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民主与法制建设。政治文明是否进步的主要标志在于公民是否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特别体现在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广度和深度上。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宪政文明和法治文明 ,以宪法推动法治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国家认同程度如何,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意义特别重要。以是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成为我国当下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宏观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在尊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强化各族人民之公民意识,培养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移民的增加,民族国家的边界日益受到挑战。东道主国家在考虑外来移民归化入籍的诉求时,并不总是做出接纳或拒绝的二元选择。一些国家赋予外来移民公民资格,但只给予其"半公民资格"或"差别公民资格"。华人、印度人等外来移民虽然被缅甸政府接纳归化入籍,但并不被给予"完全的成员资格"。缅甸公民法规定,华人是缅甸的"二等或三等"公民,其在政治权利、公民社会权利和公民权利等方面均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作为外来移民,华人享有的"差异公民资格"不仅是对华人个人或群体的不公平,更阻碍了缅甸民族国家的建构和公民国家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西藏乡村建设呼唤新文明.造就具有公民素质的一代新人是实现西藏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和谐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立足点.公民素质是在民主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有价值引导的文化过程使人从内在本质上成为公民.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发展观出发,西藏乡村的公民教育应致力于主体精神、公共意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并从内容、方法和教育主体等方面探索切合西藏乡村教育条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华人移民与美国政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移民参政意识的增强和参政水平的提高是美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公民选举为基础的分配政治是美国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参与选举是个人、团体取得权力和参与资源分配的主要手段。一个群体所取得的政治资源与该群体的人口数量、参政意识和参政水平直接相关。而要想参与美国政治,就必须是美国公民,因为在美国,只有美国公民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这种政治框架下,政治发展的主要标志就是政治资源在各种族之间的分配日趋合理(相对于一个种族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以及该种族对美国经济和文化的贡献)。华人是在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公民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由 5 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 ,因此 ,少数民族人民的公民教育便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角度思考少数民族公民教育模式 ,探索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公民培养机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新检讨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认为它是加拿大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建构国家的认同,而且保证加拿大成为一个包容、平等和民主的社会。首先叙述多元文化主义的历史发展,着重多元文化主义之含义的蜕变。同时将探讨多元文化主义与其他加拿大价值观念(诸如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最后认为须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加以扩大以容纳各种文化。唯有如此,每一个公民才能融入一个集体的意见交流过程,共商如何建构国家认同与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国内某些学者提出的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等观点切人,指出这种观点不是原创,而是美国学者杜赞奇提出的民族问题"复线历史"的翻版;从晚清两种民族主义思潮的考察分析展开,指出晚清维新派、立宪派民族观的内核并非所谓"文化主义",实质是穿着文化外衣的政治化的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将清王朝从"帝国"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指出"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国族-族群"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论等不适应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