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华振  张昕 《人才瞭望》2005,(11):83-83
注意1:不要让多个和尚挑水 一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以往的批评家都把罪错归于和尚身上,认为是和尚的私心在作怪。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错在于方丈,因为和尚作为庙里的“员工”,要听“领导”(方丈)的安排,方丈是授权者,和尚是被授权者。如果不是方丈授权(实质上是指派)甲、乙、丙三个和尚去打水,大概没有哪位和尚愿意学习雷锋好榜样。作为授权者,方丈如果“一权一授”,让一个和尚去打水,他就能一次担两桶水.而“一权两授”,让两个和尚去打水,就只能一次抬一桶水了”一权三授”时,三个和尚连一桶水都搞不来了。同样道理,老总在授权时,也应尽量做到一权一授,不要一权多授。  相似文献   

2.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寓言说明了在一个缺乏制度和文化的团体内,每个个体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了零产出的极端情况,最终既损害了集体,也损害了包括其自身在内的每一个个体。  相似文献   

3.
不妨少几个和尚文/王琳“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则寓言故事早已被人们听嚼烂熟知。虽然“和尚多了不念经”的道理谁都明白,但真要接受起来却不易,致使不得不旧话重提,老寓新解,再议个和尚与三个和尚的辩证关系。机关精简后,摒弃了机关...  相似文献   

4.
常听人说:人多力量大。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未必如此。就拿三个和尚吃水的故事来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而三个和尚却没水喝。不是人多力量大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谁都不愿吃亏,谁都在推卸责任。  相似文献   

5.
王伟玲 《人才瞭望》2005,(10):90-90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个故事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拾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从数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三个人完全可以通过排列组合,公平分担拾水工作,何致于没有水喝呢?看来问题的关键是三个人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共同找到个三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法,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在此可窥斑。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一天都会因各种事情和大量的人接触。由于年龄、个性、兴趣、爱好等的差异,沟通时难免会有不同意见发生。尤其在一个组织或企业里,我们都是根据各自分工,  相似文献   

6.
弄丢自己     
眼睛只盯着他人的脚步,最后会找不到自己两个同学,大学毕业一起来广州闯天下。甲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乙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且成为甲的手下。乙心理不平衡,就去庙里着急地找和尚,求神明相助。和尚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他找到和尚,很沮丧地说:甲现在是总经理了。和尚说:再过三年你再看。三年又过,他又去见  相似文献   

7.
陈宝杰 《人才瞭望》2007,(8):102-103
绩效管理不是“烤”人的工具。 多年来,接触了不下五十个希望实施绩效管理的企业,实际操作的项目也有十多个,剖析这些企业导入绩效管理的原始动机,大都不脱离想找个让老板和员工都能满意的工具来把员工的绩效给考出来的主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相互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我们的“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要让它产生聚变,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之一。在人与人的合作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和尚争功     
《人才瞭望》2006,(6):107-107
三个和尚在一所破寺院里相遇。“这所寺院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 一个和尚磨磨叽叽, 一个猴子咔咔嚓嚓, 一个蔫灯哏哏啾啾, 一个猪头嘻嘻哈哈。  相似文献   

11.
绩效管理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中枢和关键,基于绩效的评价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在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时,我们需要关注三个层面的绩效:企业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如果我们只关注某一个层面的绩效,就会带来绩效失衡。一个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确保三个层面的绩效管理方向和步调是一致的,员工个人绩效能支撑部门绩效,部门绩效能支撑企业绩效。本文以某化肥生产企业为例,介绍一种以目标管理为主、以关键绩效指标法为补充、关注三个层面绩效的绩效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赵雪 《人才瞭望》2007,(6):104-104
目标管理的实质仅是通过有难度且明确的目标,激发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指对了方向就已经不易了。执行者存在着各种误解,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目标管理的实施效果。概括起来讲,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误解:  相似文献   

13.
惠普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只要公司创造良好环境,员工必然全力以赴。”因此,惠普公司的绩效管理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组织绩效管理,管理的对象是公司绩效:二是员工绩效管理,以员工作为绩效管理对象。  相似文献   

14.
朱兰 《人才瞭望》2006,(5):91-91
一、打网球和晋升。甲和乙参加网球赛决赛,如果奖金为10万元,冠亚军均分5万元,选手为了冠军的荣耀仍然会付出足够的努力争胜。但如果10万元奖金全部归冠军所得,那么胜利本身的吸引力会更大,激发两位选手的努力程度也就更高。  相似文献   

15.
从重庆沿江而下,过了忠县,可见一孤峰屹立北岸,峰项有一塔,其景甚奇,这就是石宝寨。相传石宝寨的塔内本有一洞,称“流米洞”,每日有米自动从洞口流出,供和尚们享用。终有一天,有个和尚不知好歹,偷偷将洞口凿大,图谋多捞一把米上街换钱,不料,天不从人愿,从此那洞竟粒米不出了。 一个出家的和尚,属于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人,竟然动了非分之想,做了非分之事,为捞点外块,结果使“流米洞”断流,难怪古人云:人之病莫甚于贪。 古往今来,患上贪病的人不胜枚举,其下场基本相似:小则害人害己,如石宝寨的和尚,不但让他人没米吃,自己从此  相似文献   

16.
郭建 《人才瞭望》2009,(4):101-101
明代小说《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里引了一段俗语:“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利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  相似文献   

17.
关于管理与绩效管理,摩托罗拉有一个观点,就是企业=产品 服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可见,绩效管理在摩托罗拉公司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正是因为重视,绩效管理才开展的好,正是因为定位准确,摩托罗拉的业绩才会越来越好,员工才会越来越有干劲,企业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相似文献   

18.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处处可以看到江湖化管理带来的成功。乔峰在掌管丐帮时,与众兄弟一起喝酒吃肉论天下事,他没有”老总”的架子,对待部下讲究义气,大家都是平等的,自然,众兄弟也非常拥护他。那个傻乎乎的虚竹和尚,阴差阳错,鬼使神差地成为灵鹫宫主人后,新人新政策,彻底改变了其前任天山童姥的严酷管理方式,与属下拉关系,让他们受宠若惊,几千人的队伍倒也能听从指挥,行动划一。不由让人感叹,原来管理好一支队伍可以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9.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ādhyāya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阁",到了汉族地区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词被用为对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小时候是个混饭的和尚,每天肚子饿了就得念着歪经去讨饭。但他的大明王朝决计不是讨来的。那时候他身无分文,只有要饭的一双手。后来兵荒马乱,谁都吃不上饭,谁还管他?他只好报名从军,押上自己的命,说是吃军饷是骗人的鬼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