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矛盾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异化与归化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争取异化;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则应进行必要的归化.针对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方法的选择,要求在接近作者和接近读者之间找到一个"融汇点":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改变原作的"风味",特别不会导致"文化错位".翻译的适度原则,即在"纯语言层面"上要归化,在"文化层面"上则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在翻译活动中的辨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有译者、承载着原语言与文化的文本、以及参与实际阅读过程的读者.文本中所承载的语言与文化以及读者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应该动态地去看待翻译活动中关于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之间的选择.本文从译者的目的、文本特点和读者等关键因素出发, 分析了上述因素对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动态选择的影响.说明在翻译实践中,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应用是相辅相成,辩正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选择和采取的两种翻译策略。与直译意译不同的是,归化和异化是以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取向来定义的。归化通常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异化则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本文通过归纳归化和异化的意义以及分析归化和异化的代表人物,论述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运用和译者所采取的文化姿态,并通过翻译实践说明归化和异化对译本的表达和读者的感受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进而总结出通达顺畅的泽本需要译者要把握好支撑点,努力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4.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两者不是绝对独立的,可以相互补充并存,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考虑读者的接受,对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以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小说《满巴扎仓》的汉译研究为例,从语言、文化、文体等层面入手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读者接受情况,力图对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这一处于边缘状态的文学形式的翻译与影响做一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的翻译取向而不是翻译方法,意译和直译是具体的翻译方法,它们与归化/异化并不一定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层面的翻译应采取归化的翻译取向,文化层面的翻译应采取异化的翻译取向。韦努蒂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观点的转变客观上帮助我们明确了有关归化和异化方面的问题,同时促使我国译界反思那种盲目推崇西方译论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翻译历史悠久,但是文学翻译历史较短,仅一百多年的时间。文学翻译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的转化。有文学翻译以来,文学翻译的策略之一——归化与异化就是中国翻译界一直讨论的问题。展望21世纪文学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译者应采取文化上的异化与语言上的归化的文学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和Larson各自提出了翻译中的信息传递模式,Nida模式只重视表层结构研究,而Larson模式只重视深层结构研究,如何结合两者优点实现源语和译语在语义和文体信息上的对等传递值得探讨。译者作为语义和文体信息传递者,翻译中经常面临两种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通过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论证异化与归化看似互相矛盾,实则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异化和归化各具特点,在实现语义和文体信息对等传递中都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往往由于诗歌语言的特点和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差异而陷入翻译的困境。异化策略保持原文特色,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归化策略以读者为中心,利于创造出贴切自然的译文。在开放的文化体系中,异化与归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二者相互结合是克服译诗之难,促进文化交流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但要注重语言,更要注重语言所载负的文化现象,翻译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承原文本身的语言价值,还在于使读者更好更准确地体会其文化函义。文章在功能对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归化法和异化法在翻译比喻词时的不同效果。探讨两者对跨文化交流的作用,以及译者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翻译的绝对等值难以做到。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一成不变地复制原作。文中就汉英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进行探讨后得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长短,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均有失偏颇。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1.
译者处理文化信息时一般采用异化手段或归化手段。《儒林外史》英译本的译者在翻译其中的习语、礼仪习俗和思维方式等时尽量采取异化手段,辅以必要的归化手段,保留和传达了源语的文化信息,从而让译入语读者获取异域文化知识、领略原著之美,达到了传递文化信息这一翻译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议的焦点,有的坚持异化翻译观,有的主张归化翻译,还有的认为异化翻译是大势所趋,归化翻译是必要手段,从功能学理论和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诠释异化和归化翻译,作为翻译策略并不排斥彼此的存在,如何灵活地妙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法并在彼此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和最切近的关联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译界的归化、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考虑到语言形式的特点、交际原则和接受理论、目的语内部规律以及文化的融合等事实 ,语言形式的翻译应以归化为主。由于语言形式具有多样性 ,归化策略的具体形式也应该灵活变化 ,可采用替换法、形象法、借用法、多种句式调整、衔接转换等具体实施归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汉、英文化之间存在空缺是很多译者苦苦思索的问题。后殖民杂合理论主张颠覆和反抗西方文化霸权,在译文中多保留原语的异质文化成分,这对粗俗语的翻译有切实的指导作用。粗俗语的翻译无论在语言文化上还是在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水浒传》赛译本和沙译本中粗俗语的翻译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合。在全球化的今天,粗俗语的翻译应当根据其文化空缺程度的不同,在借助归化策略清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更多的异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平等交流,保持文化差异性和混杂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转向为归化与异化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据,基于这一理论,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获得不同译作,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的策略进行翻译,从而存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达成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同时,归化、异化的使用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必须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必须体现原文的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归化和异化之争在国内外翻译界由来已久 ,笔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出发来比较《浮生六记》的两英译本 (林语堂译本和布莱克译本 )。最后得出结论 ,即归化和异化是互补的翻译策略 ,异化应是主流 ,归化是补充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化翻译观理论,根据英汉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从文化层次上采用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来探讨英汉习语翻译。强调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使目的语和源语的受众反应一致,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是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用的侧重点不同的翻译方法,归化法的侧重点在于目的语读者,而异化法侧重点在于源语作者。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两者要结合使用,缺一不可。文中还探讨了在中、英诗歌互译过程中,归化法用于转译双语诗歌中的"意美",异化法用于转译诗歌中的"形美"和"音美"。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欧美文化的强势地位,在翻译我们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色时,应采用异化法,以保留我们的文化瑰宝,提高汉语文化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9.
韦努蒂的"异化"和"归化"理论是处理文化信息的主要翻译策略,"异化"有益于彰显源语言文化特色,但容易引起文化冲突。商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不同情况下,应针对性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避免造成文化冲突,同时兼顾到商标所蕴含的源文化特色和目标消费者的兴趣,从而达到推广产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