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方管理的民族个性比较及中国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管理的民族个性比较及中国管理模式探讨戴昌钧,张金成一东亚经济的振兴,日本管理的崛起说明不同于西方的东方文明同样可以孕育出现代化的先进管理现代意义的企业管理溯源于西方,它是伴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演进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紧紧...  相似文献   

2.
论近代西方的人文哲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在近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由于其对中世纪神学斗争的辉煌胜利,而在思想史上取得了十分显赫的地位,它在科学和技术上的巨大成功,导引着人们把近代标示为“理性的时代”和“科学的时代”。然而,当人们沉醉于理性主义的功勋榜上时,却潜藏着忽视近代西方文化中人文关怀思想的危险。而对这一方面的忽视甚至否定,必然导致我们认识不到西方近代文明的真正本质。当我们在设计现代化的道路和蓝图时,如果仍以这种“误读”的近代西方文明作为参照模式,那就必然要误入歧途,重陷西方文明之困境。因此,清理近代西方文化的另一条思路──人文哲学思潮,对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代东方讲命运。近代西方讲机会。马列主义讲偶然。这是因为事有着意栽花不发,无心插柳成荫。  相似文献   

4.
一、中、西省理思想的渊源与整合人类的管理思想有两种类型,一种渊源于古希腊海洋文明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经过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已发展成为日臻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即是渊源于华夏大河文明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也曾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由于近代政治经济的落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未能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以至今人言管理必称西方,缺乏对中国传…  相似文献   

5.
欧洲文明是建立在小规模多元体相互竞争基础上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是大一统的以安分教制为基础的非竞争性文明。后者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虽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形成对前资本主义西方的优势,但这种砖墙式的帝国结构.与西方文明的类生物细胞体的多元结构相比.缺乏面对环境挑战的适应力与微观试错的变异能力。这就导致了它既不能发展出资本主义,在近代也无力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日本作为东方国家应对西方挑战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关键在于其结构内部具有类似于西方的多元性、分散性、竞争性的特点。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就在于。在政治威权体制的推动下。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机制、从而使小规模、多元性、自主性与流动性相结合而形成的竞争机制,在中年大地上得以形成。这一转型的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汉学主义概念的出现与汉学或中国学以及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有关,因为中西现存的少数涉及该词语的资料都赋予了它这样一种特征,认为它是汉学研究中的一种东方主义形式。因此,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和汉学都有关联。这种双重关系必然会导致两个问题:汉学主义是等同于或者近似于汉学或中国学的一种形式,汉学主义是另一种东方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事实上,汉学主义不是汉学,也不是东方主义或其他形式的西方中心主义。汉学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带有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范畴,是关于知识生产的研究。确切地说,汉学主义是对相对于西方和世界的中国及其文明的知识生产的一种批判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是科学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是一种系统的并且可以实验的科学。这种科学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近代以来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而对于“历史学是科学吗?”这一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历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它比科学多了一点什么,又少了一点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和自然科学所知道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自然科学知道的事实,可以实验或实证,可是历史无法进行实验也无以实证。事实上,历史学家除了科学的头脑以外,还不可避免的要有一颗诗人或文学家的心灵,才能由此体会到人———作为历史的主体———的心灵深处。就此而言,历史学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艺术,是文学;它因此也就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人文动机和价值上是中立的。历史既是自由的人所创造的事业,所以它并不总是具有自然界那样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还没有一种学说象马克思主义这样,引起如此持久的争论,在实践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反响,也没有一种学说象马克思主义这样历时一个半世纪仍有如此巨大的活力。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学术,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在东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亲眼目睹了科学技术改天换地的巨大威力,转而提倡物质救国,呼吁科学兴邦。他认为欧洲文明发源地是英国,英国物质文明首倡者是培根。因而他讴歌培根是实验学派的先驱,拨千年黑暗而致万里光明,推动欧洲从中世纪进入近代世界。康有为受到培根《新工具》批判道德哲学的思想启发,指出中国积弱原因之一亦在于重道德而轻物质科学。他模仿培根《新工具》著《物质救国论》一书,走近了培根的科学论,标志着康氏从政治道德救国论向物质科学救国论的思想转型。康有为接受了培根把人的力量拓展为知识的力量能改变人类命运的论断,认为西方文明先进与东方野蛮落后的反差,是知识的高低与科学的盛衰所造成的。康有为提倡科学的目的与培根不同,康氏是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培根提倡科学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10.
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位置:世界秩序原理批判 也许,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在<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中周宁的这样一段经典表述:1750年前后,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确立.成为改变中国形象的决定性因素.启蒙运动中完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建立在一系列二元对立范畴上.诸如时间的现代与古代.空间的西方与东方.以欧洲为中心,以进步、自由、文明为价值尺度的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秩序,是一种知识秩序,每一个民族都被归人东方或西方、停滞或进步、专制或自由、野蛮或文明的对立范畴;也是一种价值秩序.每一种文明都根据其在世界与历史中的地位.确定其优胜劣败的等级,生活在东方、停滞在过去、沉沦在专制中的民族.是野蛮和半野蛮的、劣等的民族;还是一种权力秩序,它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扩张准备了意识形态基础.野蛮入侵与劫掠成为自由、进步、文明的‘正义'工具……这种意识形态改变了西方文化构筑中国形象的期待视野,中国形象也成为停滞、衰败、专制、封闭、愚昧、野蛮的东方帝国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有比较重要的作家,几乎都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这是由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方面的扩张,以人文主义思潮为基础的近代西方文化对东方封建文化产生过一段强大的冲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中诞生的一次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革命。时隔七十年,在经历了两次“断裂”之后,对“五四”以后一  相似文献   

12.
周宁 《人文杂志》2006,1(6):1-10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作为对工业文明的一个反拨,一种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正在逐步形成。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最初是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提出来的,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最重要的基石不是外在的发展模式,而是沉积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和观念形态。而一种观念的出现不是偶然  相似文献   

15.
在考虑迈向21世纪的广东精神文明建设时,必须首先把握21世纪精神文明将要形成的根本性特点。简要地说,21世纪的精神文明既不是西方文明战胜、取代东方文明,也不是东方文明战胜、取代西方文明,而是伴随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和过程,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不断的...  相似文献   

16.
文明的和谐--兼评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方曾经一度站在世界文明屋脊上 ,也曾有过落日的凄凉。代之而起的西方文明 ,在与东方文明和大自然的较量中似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工业文明时代如日中天。然而 ,固有的征服欲和对抗情结 ,使得西方文明在导引人类不断逼近文明巅峰的同时 ,也把人类诱入了危机四伏的文明困境。西方的太阳眼看就要无可挽回地陨落了。千年伊始 ,文明正在面临着由工业文明到和谐文明的型式转换。通过打通东西方文明的互补管道 ,和谐文明的太阳有望再度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拯救人类的和谐文明之光 ,即将烛照大地。只有既熏染人类一颗海纳百川的博爱之心 ,又赋予人类一双威力无比的真理之手 ,实现以东方文明为主导的东西方文明的千年“牵手” ,才能共同打造出世界和谐文明高地。反观渺渺文明史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曾经有过激烈的冲突 ,也曾经有过和谐的内需。从文明发展大势看 ,和谐将是二者关系的主流 ,冲突则是和谐大势下的冲突。和谐是金 ,冲突必自焚 ,和谐则双赢。亨廷顿从文明达尔文主义出发虚拟的文明冲突论在理论上逆文明潮流而动 ,在实践上则十分有害。  相似文献   

17.
金砖四国崛起真正冲击的不是西方的经济主导地位问题,而是西方式的工业文明模式的本身.西方式工业文明是一种"成本外化模式"适于少数国家独享的文明,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占世界人口40%的金砖四国,需要重建一种适于全人类共享的低能耗、自净化的"成本内化"生态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弘 《阴山学刊》2009,22(3):59-62
魏源的富民思想与19世纪上半期以及历代的富民思想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了商品经济,重视富民并鼓励他们消费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文明的“师夷”思想等。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虽然还没有完全实施的土壤,也不可能使广大民众尽快富裕,国家强盛起来,但是它从近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为近代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起到了启轫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相对主义与东方美学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的发见具有文化相对的内涵和意义。这种“相对”意味着,如缺失了比较一方,东西方在自体封闭界域内都不可能自为发现近代意义上所谓“东方”。相反,只有在东西方文化由拒斥到接触后,“东方”方可获得比较文化视界内的定性。追本溯源,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地球主要文明形态几乎同时独立建基。依斯宾格勒对文化系统的粗线划分,奠基于此时的平行文化系统有: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巴比伦文化。可见,西方文化的古希腊单元根基与东方文化的多元丛生从创建伊始便殊途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文化讨论中,有些人从分析与综合的角度来探讨东西文化的区别。如有人说:“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关键。东方科学文化善综合,西方科学文化重分析,两者产生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相生相成,互补共荣,构成人类共同的科学文化。”①季羡林先生说:“我是从一种比较流行的,基本上为大家接受的看法出发的,东方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特点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的文化特点是分析。从总体上来看,我认为这个看法是实事求是的。……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这种取代在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