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自明末西方传教士入华以降,西方世界对《论语》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翻译已蔚为可观。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处境中,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随着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新的《论语》译本不断涌现,而重译中国经典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反映了西方汉学界重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界重新建构自身文化的内在要求。然而,经典的重译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翻译检视的基础之上。本文首先对《论语》英译的历史作简单的回顾,结合对《论语》英译不同翻译模式的考查,反思翻译之理念及经典翻译中的"中外"及"古今"双重诠释学视域,并进一步思考由此生发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问题及经典翻译研究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帆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57-59
从叙事学出发,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绿山墙的安妮》为例,探讨叙事视角对儿童文学作品中景色描写的翻译的影响,由此证明,儿童文学翻译结果只有遵从叙事视角理论,并与儿童视域的融合才是最有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历史学的基础也是解释学."由于人的历史性,人对文本的理解总是包含着历史的中介,文本也有自己的历史"视域".而理解、解释就是经验这两种"视域"的融合,通过"视域"的融合来扬弃两种"视域"的矛盾和差异.文本的意义不是由作者决定的,而是由处于不同境遇之中的读者和文本的互相作用所决定的,"视域"的融合是对原有"视域"特殊性的扬弃,其结果会形成一种新的、更大的"视域",而这种"视域"又会成为更大一轮的理解的出发点.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朱熹对"四书"的解释来证明体现伽达默尔大师的"视域融合"思想. 相似文献
4.
当今文化融合的国际大趋势使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 ,翻译过程中尽最大可能的异化手法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而语言由于其在形式上相对稳定的特点 ,合理的归化将更有助于翻译作品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在这种需求下 ,《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都做出了一定努力 ,但在满足跨文化交流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从阐释学理论中的"理解的前结构"和"视域融合"角度上看,张培基先生的中国现代散文英译可探析哲学阐释学的解释力。"理解的前结构"主要对张先生选择译介对象产生影响,而"视域融合"主要影响到张先生从词汇、句法和风格三方面对译文进行处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谭兴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6-109
以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短歌行》的罗慕士和泰勒两个英译本为例,尝试结合翻译美学理论,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对两译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三美”理论对古典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陆游《钗头凤》的两个译文看宋词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5):98-101
以陆游《钗头凤》的两个译文为个案进行分析,从原作的写作背景、风格情趣和形式特点来考查译文的翻译,并指出宋词的翻译应该注意到宋词独有的风格情趣和形式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视界融合"看文学翻译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 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又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在理解过程中,应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视界融合".本文根据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Gadamer)的"视界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哲学解释学原则探讨文学翻译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从视界融合看跨文化交流中的广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翻译的目的是要求译文必须为译语读者所欣赏、接受,广告翻译是作者、译者和读者多元合作下的文本再生.成功的广告翻译,要求译者替读者着想,善于做到跨文化交流中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20世纪<红楼梦>在俄罗斯的翻译与传播置于俄罗斯社会变革与中俄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关注其在俄罗斯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红楼梦>在异域传播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12.
莫言的<红高梁家族>以其宽阔绚丽、天马行空、横溢恣肆震惊文坛.已往的批评者大都以神会的方式对其主题、语言、文化等层面进行解读,本文试图从叙事学入手,探究<红高梁家族>在叙事态度、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狂欢化这一特质,揭示莫言狂欢化叙事的内驱力,并略述这种叙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史家唐德刚对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有诸多启示,体现出口述史学视域融合的特点。他认为口述历史不等于口述史料(回忆录、访谈等),而是口述者自我体验与历史记忆,研究者与口述者多重视域的融合。口述史学避免了其他历史研究不在场的距离感,但口述者的在场已不是当下的在场,对口述者和研究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原则,才能取得史料和学术两方面的价值,实现口述史自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已成为国际文坛重要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莫言已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10次以上.各类文学奖的颁奖词虽高度凝炼,但也准确地概括了一些作品的重要特征或一位作家的创作成就.文章以莫言小说的部分颁奖词为据,分析他的小说在域外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5.
翻译必称"信、达、雅",这一理论导致中国的翻译一直停留在字、词、句的斟酌对应层面上,完全忽略了读者的感受与认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在中国逐渐获得一席之地,这也为译者对原作进行适当改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狼图腾》的翻译为例,译者对原作的改写使得该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及蒙古文化迅速被西方世界接受,为中国的文学输出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作为“以塑造男性角色、观照男性世界、思考男性本质而著称的男性作家”,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一直是评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以海明威的小说《伊甸园》为例,通过分析海明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旨在阐释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作家,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男权崇拜者,他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并在解决两性冲突问题上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电视等媒体的普及,我国的大众文化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其中喜剧小品受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推动,成为最受欢迎的文艺形式.本文以小品<红高梁模特队>为例,运用文化研究领域的"话语一权利"理论,对这类作品普遍具有的部分关键性文化成因即依附性与颠覆性进行分析,从而解构这类备受欢迎的文艺作品深层次的部分奥秘.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倡导综合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统一,是对解释学思维方法的创新。视域融合理论视野下应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明确历史根基,彰显当代价值,追求人类高度。审视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时间间距造成的随意性,有限视域影响了深度,视域排斥加大了难度等发展问题。应通过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承与创新的融合等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9.
宇清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功能派的翻译观,翻译被看作是一种目的性行为,重在强调翻译所要达到的功能。旅游资料翻译是应用翻译文体的一种,注重信息传递,其翻译过程涉及到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等诸多因素。在此运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有关原理,浅析《黄山简介》英译,并借以指出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评论作为针对新近事实发表言论、阐述观点的新闻节目,依赖于节目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解释.以巴黎枪击爆炸事件为例,将央视《环球视线》、凤凰卫视《凤凰全球连线》以及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关于该事件的报道置于阐释学视域中.发现对于三档节目的评论者而言,作为阐释对象的巴黎枪击爆炸事件是历史实在和历史理解的实在的统一体.且传播者理解的“前结构”要求他们在理解巴黎枪击爆炸事件时,必须把事件纳入自己的概念框架中,达成与事件视域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意义与理解也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