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智汪 《江淮论坛》2007,(5):144-14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考据学不能给以恰当盼评价,并加以歧视,这妨害了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而要复兴古代儒学的宗旨,就必须从整理、研读儒家经典着手。考据学者诠释儒家原典目的是为了掌握儒家的真谛,进而以此为出发点使儒家精神能融入时代,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各种问题提出解释和解救的方案。这既是考据的自然发展及其生命力所在,也是儒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具有丰富的考据学思想,并采用了一系列颇有借鉴意义的考据方法考订文献,从而取得相当大的成绩,这使他得以跻身于明清之际的考据大家之列。考据之学也是他义理之学的基础,其别开生面的义理的取得,即得益于他深厚的考据学功底。  相似文献   

3.
南宋朱熹作为一代大学问家,与其严谨的治学有着极大关系。他始终强调治学、尤其是考据学,应该“参互考证、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把握义理”,即朱熹的考据学方法。其考据学涉及校勘、考证、辨伪、训诂等。朱熹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派意义上的新安理学在明初终结之后,徽州学界失去了自我防御的机制,这使得心学的流入变得畅通无阻。心学在徽州的大肆传播又刺激了朱子学者对新安理学的回溯,从元代新安理学发展出的"求真是"的理念又被重新提起,"求真是"理念又激发了考据学的苏生。明代中后期,徽州学界兴起的考据倾向一直延续到清初徽州朱子学者那里,并对皖派考据学"真是"主张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震 《中国学术》2001,3(3):288-292
《从理学到朴学》的作者艾尔曼在撰成该著十年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我常常感到,如果这部书用日语写作的话,也许会得到更多的理解。”这是他为滨口富士雄的著作——《清代考据学的思想史研究》作“序”时披露的感想。艾尔曼想说的是:在清代考据学这一研究领域,日本的研究远远领先于美国以及中国,因此,他的著作在日语世界当中也许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理解。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否与他曾经留学日本的个人经历有关,此且不论。不过,他又谦虚地表示滨口氏的著作已经足以取代他的这部书。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嘉时期是考据学的全盛期 ,天下学者治学无不以此为宗 ,戴震是考据学的集大成者。但同时 ,也出现了自觉与考据学相对立的学者 ,章学诚和姚鼐是最重要的代表。章、姚走上与考据学相背离的道路 ,既有其自身的因素 ,也表明考据学已渐露弊端。更重要的是 ,章、姚的学术观点并非与考据派水火不相容 ,则初步显示了乾嘉之后清代学术的走向 ,即“汉宋调和”。  相似文献   

7.
徐振贵 《齐鲁学刊》2014,(2):130-135
考据学者与戏曲批评者的双向交流,是清代乾嘉考据学影响清代戏曲批评的重要原因。乾嘉考据学著述疑经辨伪、独抒己见、旁征博引、无征不信、以史为据、实事求是等特点,在清代戏曲批评中烙有深刻印记。但两者毕竟都还不能摆脱儒家教化观念、伦理思想的束缚,如果仅强调其桎梏关系,不免偏颇。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代显学的清代考据学曾影响一代学风,并渗透进文学之中。考据家涉足戏剧理论批评,以考据法治戏与传统戏剧批评显然不同,是注重考证戏剧本事;在戏剧创作中,则是"以史为剧"。这对提高戏剧地位不无意义,但又容易带来拘泥本事而创新不足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亢学军  侯建军 《河北学刊》2005,25(5):129-133
从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背景看,明代中晚期考据学的复兴与清代考据学在时间的衔接,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学术成果的继承与发扬上,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这一时段考据学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明中晚期考据学复兴过程中,一些学者批判宋明理学的流弊及空疏学风,倡导怀疑和求真精神,用实证考据的方法从事学术研究,对明清之际学风由虚向实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从“鹅湖之辩”后,“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便一直延续下来。对于这长达五百年之“聚讼”,孙奇逢解决的理路是,既承认二者之别,又阐释二者之同,最终超越出“门户”之争,将二者“折衷”于“孔子之道”。“孔子之道”虽为“本于天”的“天理”,但它不离人伦日用,故“体贴天理”只需“操功于日用食息间”。实际上,这种解决“门户”聚讼的理路可具有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空疏学风弥漫的大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态度鲜明地反对不良学风,提倡实学。在求实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学者一改空谈义理、束书不观的积习,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读书博闻、考证求实上来。由此汉学复兴,考据学渐成气候,并取得不小的成就。明代考据之风是对宋学内部考证求实风气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直接或间接的启迪和影响了清初和乾嘉的考据学,在唐宋以来考据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本江户硕儒荻生徂徕(1666—1728)为日本儒学史之高峰。自唐代杨倞注释《荀子》后,系统注《荀》者一直未见,迨至日儒荻生徂徕《读荀子》(1706-1707草定)出,始续杨倞之志,并多纠杨倞之非。徂徕《读荀子》付梓,江户日本注《荀》者踵现,稍后,清朝考据学界亦竞相注《荀》,杰作叠现。本文分如下三方面:首先,聚焦于徂徕《读荀子》,探讨其在包含中国在内的荀学注释史上的地位,探讨荻生徂徕《读荀子》与明末清初考据学之间的关联;其次,爬梳、比照中日两国注《荀》史,并视徂徕为杨倞之后汉字圈儒学共同体重评荀学的先声;最后,从思想史角度考察中日注《荀》史,并试图凸显十八、十九世纪汉字圈儒学一些耐人寻味的共同倾向。  相似文献   

13.
一在宋代历史上,理学在北宋末年曾遭到统治者的禁锢,南宋时,随着时局的变化,统治者重新认识到理学在社会生活与伦理道德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其道统观念更对政治统治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而大力倡导新儒学,使得理学在南来才真正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并且对意识形态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表现为一股时代性的文化主潮。与理学本身的历程相似,理学词施也是在南宋真正确立,依倚着理学的强大影响,理学家的词学观念便逐渐由对词坛的渗透而被接受,由此而折射的理学思想甚至对整个家代词学产生重大影响。从词学的发展看…  相似文献   

14.
钱寅 《船山学刊》2023,(4):83-96
清代以公羊学为核心的今文经学复兴,是清代考据学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随着考据学的成熟,其研究对象和内容不断深入和拓展,学者为了复古与求是,逐渐将经学体系上溯至西汉,今文经学随之被纳入研究范围。考察考据学内部对公羊学等今文经学的研究以及传统意义上今文经学者对考据学的吸收与利用,可以看出沿着考据学发展这条脉络而生成清代今文经学复兴局面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朱子理学对立学术体系的心学,至明中叶经王阳明力主是说,而逐渐取得了堪比官方理学的强势地位.这种学术格局变动的同时,也伴随着思想界的震动和学术群体内部的撕裂,并在客观上促成了明至清初儒学学统建构与再建构问题的产生.在与朱子理学的学术竞争过程中,王阳明以集学术与事功于一体的独特气象支撑着心学体系.倾向心学的知识群体们从朱陆异同、心禅界限、治学主旨、史籍书写等方面的论辩中宗其原而应其变,力图展现出心学理路之价值与谱系之"正宗",从而在儒学学统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占得一席之地.从明代社会的整体发展脉络来看,心学与朱子理学就儒学学统中的位置之争,不仅仅是两种学问绍续薪传过程中的学术命运问题,亦且演递为关涉彼时道统与政统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宋词经典作为历史性的审美存在,是一代代读者选择的结果.根据清代词选、点评及唱和等传播接受宋词的有关资料数据,对清人选择和认同的宋词经典名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客观、科学地揭示文学作品影响力的嬗变轨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姜夔<暗香>、<疏影>等,是清人最喜爱的经典名篇.清人既传承了部分前代的宋词经典,也建构了一些新的宋词经典.清人对宋词经典的择汰,彰显出经典的两大特征:经典名篇的影响力是起伏不定的,变异性大于恒定性;经典既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具有突破时代文化环境局限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7.
论清代儒学的再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志明 《文史哲》2005,(5):46-49
清代儒学家力图从儒家经典中重新挖掘儒学的意蕴,致力于儒学的再整理。针对宋明理学的弊端,顾炎武提出两条挽救儒学的措施,一条是正本清源,另一条是由器求道。戴震提出“道器一体”、“气化即道”、“理在事中”、“理存乎欲”等新观点,重申了儒家关心国事民瘼的民本主义思想,恢复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清代儒学表现出较强的批判意识和学术独立的意识,构成儒学的第四个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中期 ,面对儒学的内在危机及佛道的外在挑战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学学者进行了复兴儒学的艰苦努力。他们突破汉唐儒者章句训诂之学的局限 ,在训释经义时不作繁冗琐细的训诂考证 ,注重阐发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 ,并且大胆创新 ,自出己意 ,对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解释 ;与此同时 ,他们以兼容开放的态度 ,融汇百家而陶铸己说 ,在坚持儒学本位的前提下公开汲取佛、道、法诸家学术之长 ,在治学方法上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寻找精神家园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无论是对现代化梦寐以求的发展中国家,还是所谓超现代化的发达国家,都在经受人类精神发展的新挑战,都在不同程度上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提出人类精神文化建设的共同课题。面对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失落和迷失、道德的危机、信仰的崩溃、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儒学以其对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自我完善等生命智慧的深刻性,展示了其在现代人重建精神家园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裔介是清初理学名臣.他的复性之学与宋明着重思辨色彩不同,所关注的是人性在现实中的成就与展现.面对当时混乱的伦理秩序、空疏的学术风气,魏裔介以复性为线索与目标,确立了人性之本善,提出了格物知性的方法,最后将人性上升到天人境界,要求时人在对天命的体悟中去完成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