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从一起职业卫生处罚案的受害人赔偿问题入手,对我国的工伤保险赔偿模式进行了简单探讨.在对现行的国内外工伤保险赔偿模式进行评析后,作者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我国应实施补充模式以保护工伤受害人利益的观点,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工伤赔偿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由于第三人侵权行为造成工伤时,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机构支付工伤待遇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吗?而受害人有权同时获得工伤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吗?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机构有权要求获得双重赔偿的受害人退赔吗?本期案例对这一问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伤损害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多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因此,怎样处理好工伤所造成的损害并且确定出工伤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之间的适用关系,成了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补充模式也被提了出来.基于此本文针对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适用关系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设工程施工中对受害人赔偿的情形极为复杂。对建设工程施工单位与受害人之间关系进行类型化分析,是就受害人人身损害赔偿问题进行路径选择的前提。在建设工程施工单位与受害人之间存在合法用工关系的情形下,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和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在权利竞合方面采"兼得模式",在赔偿数额方面采"补充模式";在二者之间存在非法用工关系的情形下,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适用《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一次性赔偿办法》的规定;在二者之间不存在用工关系的情形下,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适用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具有完备的工伤管理系统,其工伤发生率低,工伤保险覆盖率高,对于中国工伤保险体系的发展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日本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发展沿革及基本框架,包括工伤的认定及赔偿的给付,并对中日工伤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浅谈第三人侵权引致工伤赔偿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娥 《中国劳动》2005,(10):23-25
造成劳动者工伤的原因,概括起来无非两种,即因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和非因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对非因第三人侵权造成工伤的赔偿,我国的法律规定非常明确,但对因第三人侵权引致工伤的赔偿,当前的立法则不够明确。本文认为,对第三人侵权引致工伤赔偿的立法应考虑其人身损害的特殊性及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江君清 《中国劳动》2006,(11):31-32
劳动者因工负伤的双重赔偿权是指劳动者因工负伤后,除了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求享受工伤待遇外,还可向侵害人要求赔偿.这里的侵害人包括用人单位及其雇用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劳动者是否享有双重赔偿权与一国的工伤保险性质有着直接联系.唐明法官在文中已介绍了国外四种模式,而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在这一问题上是不明确的.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而言,应肯定已参加工伤保险劳动者的双重赔偿权.  相似文献   

8.
用人单位变更企业注册地和经营地,实施股权转让,变更法人代表。在这种情形下,谁是本案工伤认定中的用人单位主体?谁是工伤赔偿责任主体?用人单位主体与工伤赔偿责任主体不一致且工商注册地分属不同工伤保险统筹地区时案件管辖权应如何确定?作者从程序法和实体法两个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当发生工伤事故时,因工伤事故责任的双重性质往往会产生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情形。劳动者在工伤案件中既有对社保机构或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同时也有对侵权人的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那么,当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时,劳动者如何进行选择适用,这是我国立法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情形说起,阐述我国对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处理规则现状并指出问题,同时考察域外经验,以期通过比较,取其精华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发生工伤事故时,因工伤事故责任的双重性质往往会产生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情形.劳动者在工伤案件中既有对社保机构或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同时也有对侵权人的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那么,当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时,劳动者如何进行选择适用,这是我国立法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情形说起,阐述我国对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处理规则现状并指出问题,同时考察域外经验,以期通过比较,取其精华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工伤认定和赔偿程序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的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拥有工伤认定的专属行政权。而从第2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动机主要是针对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因而应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待遇的情形。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作为法律授权  相似文献   

12.
程巧玲 《劳动世界》2011,(11):47-50
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该法进行了如下完善:扩大了该条例的适用范围和改变了管理机构、完善工伤保险费的缴纳和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完善工伤认定条件和时限以及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程序,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取消了复议前置程序、提高了有关单位和个人违规的惩处力度等。然而,新《工伤保险条例》仍存在缺陷和不足。如:重要概念没有界定和细化、对工伤认定条件过于严格、工伤认定程序仍显繁琐、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关系仍未理清等。  相似文献   

13.
在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的情况下,选择何种方式对工伤职工进行赔偿,涉及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立法的价值取向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时法律适用中存在的立法缺陷进行分析,以及对国外采取的几种模式在比较的基础上,尝试确立工伤赔偿优先原则下的“兼得模式”,从而实现对劳动者的最大保护。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违反《建筑法》工程层层转包现象,施工过程中劳动者发生工伤不能排除第三人承担工伤赔偿责任,依据现有规定如何追究第三人的工伤赔偿责任?作者对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修订后《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以来,对于控制和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维护职工人身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因第三人责任造成的工伤赔付方面,由于相关制度衔接配套不够等原因,致使部分因第三人责任造成的工伤职工不能及时、合理得到补偿,尤其是因第三人责任交通事故引发的伤害,工伤保险待遇应如何支付的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第三人责任工伤赔付难在哪随着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职工外出和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规定:“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机动车事故伤害,或者履行工作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遭受意外伤害,按《条例》规定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的,如第三人责任赔偿的相关待遇已经达到工伤保险相关待遇标准的,用人单位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关待遇:如第三人责任赔偿低于工伤保险相关待遇,或因其他原因使工伤职工未获得赔偿的,用人单位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规定补足工伤保险相关待遇.”但现实中,第三人责任事故的工伤职工要想真正落实工伤保险待遇则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6.
劳动者工伤后是否有双重赔偿权,《工伤保险条例》未作明确定。从当前实践看,参保单位工伤职工可以享有双重赔偿权,而未参保单位工伤职工则不能享有双重赔偿权,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对这一问题是否应该进一步作出规定,又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缪雨 《劳动者》2005,(2):36-37
工伤职工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同时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赔偿待遇,一直是各方面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但随着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公布《工伤保险条例》,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2月26日公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按照混合模式予以规范,基本上解决了工伤保险工作中长期存在的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缴费基数,关乎工伤职工的切身利益.个别企业只为职工缴纳了较低基数的工伤保险和生育险,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该按什么标准计算保险赔偿基数,并赔偿经济补偿金便会产生纠纷?贵州省某锰业公司和重庆市某公司的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为心存侥幸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9.
唐明  李阳 《中国劳动》2006,(11):29-31
本案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主要是由于第三人侵权导致劳动者工伤,劳动者是否可以同时向侵权人和工伤保险机构或用人单位(未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请求赔偿,即是否可以得到双重赔偿。就本案,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赔偿权利人向侵权人主张了权利后,再向工伤保险机构或用人单位请求工伤保险赔偿,并未加重工伤保险机构或用人单位的负担,且目前的法律对赔偿权利人获得双重赔偿没有作出禁止性规定,所以应当支持四被告的请求。第二种意见认为,肖某等人在民事侵权赔偿一案中,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抚慰上,依现有的法律规定,已获…  相似文献   

20.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利益以及职工和用人单位的权益,应当得到重视在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中依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有关工伤界定和赔偿金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困扰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本文作者通过对一些实际案例的研究,对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