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社会科学》2010,(7):13-15
西递村 西递村:黟县碧阳镇东南8公里,现有386户1212人。村落形态完整,保存有古民居224幢,古祠堂3幢,古牌坊1座,古桥梁3座,古街道、巷道、水口环境基本保存完好。2000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徽州社会科学》2010,(5):19-21
万安村:休宁县城东4公里,是休宁县古时的“水口”,也是古代重要的水陆码头,曾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之称。现有437户1376人。保存有古民居132处,古塔3座,古桥4座,古水埠码头12处,古传统商业街1000余米。万安罗盘传统制作工艺已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33琅岐岛     
《中文信息》2008,(2):59-59
琅岐岛古称“琅琦岛”、“琅琦山”。全岛总面积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0%。滩涂面积3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公里。为福建省第四大岛。琅岐岛上现有古刹四座(白云寺、天竺寺、天安寺、南山寺),有古庙宇、古宗祠、古炮台、名人古墓葬10余处。基督教堂2座,基督教活动点3处。摩崖石刻10余处,宋、明古井10余口。古湖一口,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文物保护点一个。  相似文献   

4.
象埔寨是潮汕地区最早的古寨之一,古寨呈方形,布局十分严整,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有“三街六巷七十座厝,座座格局不相同”之说。全寨由一大门进出,并各有通道连接最后面的“陈氏大宗祠”。而此宗祠也在地理上也颇为有趣同属于古巷镇古一村、古二村、古三村、古四村和古五村所共有,这里的村民都姓陈。五个村的人口共有二万人左右。这里历来土地肥沃,地灵人杰,出了不少人才。宗祠有宋代的建筑特点,最为显眼的就是木门和牌匾。在大宗祠的门厅大门楣上接有三个大匾,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当地引以为荣的三块大匾,  相似文献   

5.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部的北宋皇陵,包括皇帝陵墓8座,祔葬皇后墓22座,赵宋宗室、勋臣名将等陪葬墓近1000座,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100处重要大遗址。它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大宋文化及其典章制度的特殊见证。其“五音姓利”的布局,所体现的“侍死如侍生”、“孝莫重乎丧”的传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薄荷片推荐:一座古老而神奇,秀丽而多姿的山,自古以“秀、古、奇、俗、幽”著称于世,有“海上仙山之祖”誉称,其秀美神韵匪夷所思,历史上昆嵛山是佛教,道教的圣地,寺观林立、洞庵毗连、香火朝暮不绝,尤以道教“全真教”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7.
梁氏宗祠     
渼陂村由梁氏祖先开基于南宁初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基祖绅公至今历传了33代。古村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天然形胜。古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铺路,排水设施完备。村边28口水塘如珍珠项链般串连环绕,小桥流水,息息相通。村边有一株古樟,参天立地,被雷劈成两半后,落地生根,根又长出新枝,堪称天下一奇。古村现有民居503栋,明清建筑367栋,古祠堂近20座,古书院4座,古庙宇1座,古楼阁1座,古牌坊4座。  相似文献   

8.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常常使用“由今知古”的研究方法。然而,今与古的联系是多维的。“由今知古”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有如下几方面:其一,研究的对象是“古”,“今”是参照,由“今”领悟“古”。其二,古之存留,长期湮没无闻,今之发现使人们知“古”。其三,“今”作为“触媒”而引起的知“古”。其四,“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知“古”。其五,考察当代,由“今”知“古”。  相似文献   

9.
在山环水绕的徽州(古歙州,新安郡),绿树丛中,矗立着一座座粉墙黛瓦檐牙高啄的楼房。这其中,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黟县西递和宏村村落。这些引世人瞩目的古民居,能历经沧桑健在,时时听人解说:徽州地处偏僻.没有遭受战争破坏……  相似文献   

10.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春梅 《文史哲》2006,1(2):5-25
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是与“走出疑古”密切相关的三个命题,其中“重估”是目的,“重写”是前提,“反思”则是“重估”和“重写”得以落实的根据。三者彼此互动,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走出疑古”论点体系。李先生以“走出疑古”为特征的“释古”与冯友兰的“释古”意向不同,与郭沫若的“古代研究”、李济的“考古重建”也旨趣有异,其最为崇奉的宗师是王国维。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模式被李先生奉为“释古”的典范。李先生一直致力于以考古材料、简帛佚籍和“史实素地”论印证古书、释证古史,以期重新确立古书古史的可靠性权威,但是言辞始终含蓄委婉,是其追随者们的“证古”、“正古”及“现代古史史料学基本概念”等主张让“走出疑古”的内涵和走向明朗化、理论化。围绕古书、古史的考释及方法、规范等问题,“疑古”和“走出疑古”已经是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实际上,这已经不只是“疑古”和“走出疑古”之间的纠纷,更是关系中国学术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徽州社会科学》2010,(9):18-18
永丰(岭下)村:黄山区甘棠镇西北37公里,原名“琳下苏村”,系北宋末年苏辙的后代定居地。现有396户1295人。保存有28处古民居,其中有苏雪林故居及书屋海宁学舍,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希范堂、苏氏宗祠等,还有始建于元代的全石材建筑五福庙,古四方井桂花树年逾百年。  相似文献   

12.
灵寿,本战国时中山国地,名称始见于《世本》一书,以后沿用至今.关于古灵寿城的地望,由于受史籍阙略的限制,自汉代以来.学者虽多有考证,依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连近年来新出版的《可爱的河北》一书,也出现了与古灵寿地望相悖的情形.1974年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平山县东部和灵寿县西部进行了长时期的考古勘察,发现了两座古城址:一座在灵寿县城西北十五里的故城村周围,为叙述方便,暂称之为“故城村古城”;一座在平山县东部的上三汲、访驾庄、蒲北、河曲、张家庙等村的周围,暂称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古小说起源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对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相通,故“采”对于古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古小说发生过程,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古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古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这决定了古小说的民族特征及文化成因:内容上“博”、“杂”;在结构上崇尚“小”;创作时持非正统心态。  相似文献   

14.
华山北麓华岳庙金城门东西,原有古碑亭,亭壁嵌汉唐以来残碑二百余块;灵官门内外,有碑亭七座,碑数不详。历代兵燹、地震,均有损毁。欧阳修《华岳题名跋》记载:“自唐开元二十三年,迄后唐清泰二年,二百一年,题名者五百一人。再题者,又三十一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云:“岳庙唐人题名,九十二人,有裴士淹、李商隐等名。”比欧阳  相似文献   

15.
论古史辨的评价及其相关问题——林甘泉先生访问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颂金 《文史哲》2003,(2):19-24
解放以后对“古史辨”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与当时的政治气氛有关 ,但总的来说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胡绳 195 7年说“古史辨”的“疑古精神是当时反封建思潮的一个侧面”,1993年又说顾颉刚是“马克思主义的朋友”,评价很高。“古史辨”在思想启蒙方面有积极意义 ,是思想解放的一个环节 ,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古史辨”所受到的诟病是说它把古史砍掉几千年 ,这其实是误解。说它是“民族虚无主义”也不对。“古史辨”疑古所疑的主要是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 ,并不是对一切古史都怀疑。“古史辨”之前已有疑古 ,之后也应该有疑古精神。不能把信古、疑古、释古截然分开和绝对化 ,中国古代史研究也不是这三个阶段的问题。“走出疑古时代”的提法不合适。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歙县中学坐落在古徽州府府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乡歙县县城。校园东半部为明代学宫(孔庙)遗址,有保留完整的“明伦堂”(初创于南宋淳祜十年,即1250年),尚存康熙御书“学达性天”、乾隆御书“百世经师”的匾额和重修歙学的碑记(作于明成化年间)等文物。西半部为古歙县衙,后为紫阳书院。正大门前有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三元坊”,后门有“古紫阳书院”石坊。校园内苍松翠柏、古樟新柳交相辉映,杜鹃玉兰、  相似文献   

17.
“宗唐得古”与戴表元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唐得古”,即诗歌的“古体宗汉魏两晋,近体宗唐”,是有元一代诗人创作、诗家论诗的一条法则,它一方面完成了救治金末、宋末诗坛积弊的任务,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元代诗坛的相对繁荣。“宗唐得古”诗论的提出始于戴表元,本文谨从他的“性情说”、对清新疏朗诗风的倡导、穷而后工的创作要求等分析其“宗唐得古”的诗歌理论及其对元代诗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徽剧是明、清时产生并流传于安徽省南部古徽州及毗邻的池洲、安庆一带的地方戏曲。它有着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在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戏班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朴智淑 《理论界》2023,(9):90-96
吴乔对“古”赋予全新定义,重构了与众不同的“变复”论。他指出“变”的是“古”之外貌,“复”的是“古”之神理,变复乃相互有机的共存关系,这是吴乔别出心裁的见解。而且,他根据对“古”的崭新见解,切中前后七子“复古”之谬误,从而纠正前后七子摹拟弊病。吴乔“变复”论是重“意”诗学观的贯彻,他的这套创新的“变复”论突破了既往议论范畴,开拓了“古”的全新境界,因此在诗歌史论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武旭峰出版了一本书叫《找寻徽州》。在“找寻徽州”时,他踏遍了辙迹深深的皖南古道,攀越了一座座崇山峻岭,采撷了色彩斑斓的民风民俗。人们都称赞他找寻到了徽州博大精深的文化,找寻到了古老徽州的一个崭新的人文世界。今日,他又经过艰难的跋涉,辛苦的耕耘,精心的构思,凭借着丰富知识的翅膀,飞翔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天地中,终于兴致勃勃地“发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