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的奠基入,列宁和毛泽东实现了这一思想的实践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实质、外部社会条件和多样性的认识,标志着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走向成熟,并推动着唯物史观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性、继承和借鉴的统一性以及外部条件的机遇性等是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的产生或条件的把握源于民族国家自身所具有的良好的开放性,多元社会结构是系统开放性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后发文明系统的跳跃转型具有普遍性,探讨后发文明系统的内部结构是深入揭示跳跃转型特点和规律的内在要求。历史经验表明,传统农业社会新兴文明共同体由于其内部结构的多元开放性,在特定的外部社会条件下存在跳跃转型的可能性。满族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开放结构促进了这一新兴文明的迅速崛起和跳跃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民本”结构社会形态的升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民本”结构社会形态的升级转型,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是“民本”意识理念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政治体现,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国之策。当代“民本”价值的内涵是“一切以民为本、科学发展为民”,是民众信仰、信念和民众对社会、政治生活价值尺度的追求。其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又是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问题。全面促进“民本”结构社会形态的升级转型,需要坚定“民本”价值目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促进优化经济结构运行升级转型;需要“五位一体”运行环境升级:需要促进道德标的建设的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先生以"乡土中国"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是包括"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政治—社会治理格局"和"文化价值观念"等在内的中国整体社会形态,而不是中国乡村社会形态。自晚清开始,随着中国被动地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相遇而被迫步履蹒跚地迈向现代世界,传统"乡土中国"不得不走向终结,由于这种终结是被迫发生的,因而是扭曲的、病态的。但费先生在揭示这种扭曲、病态的终结形式的同时,也构想描绘了传统"乡土中国"之另一种可能的良性终结形式,这种良性的终结方式实际上是我国整体社会形态之自觉的现代转型:既是农村的转型,也是城镇以及城乡关系的转型;既是经济的转型,同时也是政治—社会治理形态乃至社会心态的转型。对于今天正在实践进行中的"新型城镇化",也应该在整体社会形态之现代转型的视野下来认识;套用费先生以"乡土中国"来指称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方式,不妨称经上述转型而来的新社会形态为"城市(镇)中国"。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改革与发展,都是从观念创新起步的,没有观念创新,就不会有改革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同样如此.因为固化的社会观念会产生固化的社会行为,固化的社会行为会造成固化的社会形态,固化的社会形态会导致社会衰弱,这是天数,也是定律.为此,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7.
走向技术形态与经济形态的整合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8.
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社会"的崛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平 《河北学刊》2004,24(1):46-49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9.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0.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1.
社会形态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都有其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一般都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而到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但是,人类社会历史在个别发展阶段上的顺序,在某些国家或某些民族是会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跳跃发展的。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集第4卷,第690页)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过…  相似文献   

13.
讨论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前提是确认前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近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流行说将中国前近代认定为"封建社会",此说不符"封建"的古义("封土建国"),也不符"封建"(feudalism)的西义(封土封臣、人身依附),并且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观相悖反.中国前近代社会形态的表述应为"宗法专制杜会".中国杜会的近代转型所立足的历史前提为此,而不同于西欧、日本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社会形态在世界各地区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我们知道历史存在下列现象:社会形态的中断与跨越、社会形态的并行与交错、还有社会形态的长期延续与老化。本文仅就社会形态的长期延续与老化问题进行一些考察和探索。 如果我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总的座标系,而把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形态演变和发展置于这个总座标中进行考察,就会看到世界各地区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现象和规律,例如,首先进入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该社会形态长期延续与老化  相似文献   

15.
一、城市社会转型与普通学校教育 城市转型是指从传统城市向新型城市的转变过程。城市的社会结构重构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是城市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结构,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普及水平,是实现城市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所以建立和健全国民的普通学校教育体系就成为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型的必由之路。近代华北城市转型与近代华北教育发展正是这样一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转轨、结构变化以及社会形态变迁都可能带来社会秩序的失调.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失调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秩序的失调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暂时紊乱,但是也孕育着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秩序,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重构社会秩序,使之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秩序的重构可尝试通过重建价值体系、完善社会规范和加强社会控制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关于社会转型的研究多数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哲学上的考察较少。本文尝试从社会系统哲学这一新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系统转型的一般规律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并认为,层次演进、区域互动和跳跃发展是社会系统转型的三大规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是我们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对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必须运用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针对各民族社会历史的实际进程,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各民族所经历的社会形态正确把握其社会形态演进变化的轨迹,科学地区分各民族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从而正确阐述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的研究,不仅是民族史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民族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后发文明系统的跳跃转型具有普遍性,其内部结构的开放性是实现自身跳跃转型的重要基础。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外部推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多元结构被动形成,其开放性根源于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由此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跳跃转型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在表征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有大小两种社会形态范畴。大社会形态范畴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阶段,即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小社会形态范畴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小阶段,即大阶段的阶段,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这两种社会形态范畴,直到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真正弄清楚这两种社会形态范畴的含义,对正确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社会形态的历史转变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