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湖南区域学术的概括,"湘学"一词最早在19世纪末出现,至20世纪20年代,湘学已经成为湖南区域学术的专称。湘学经历了楚南之学、湖湘学派、船山之学、晚清经世理学等发展形态,形成了学术传承及其形态,即所谓学术谱系。到清末民初,注入了近代科学的因素,由此而转型为近代湘学。湘学是湖南区域学术,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也是湖南精神的理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是一位深受湘学传统影响的著名学者,其“学”、“政”、“教”结合的学术旨趣,正源于湘学学统.从区域学术史的角度看,谭嗣同个人的学术历程其实也是湘学史的演进历程,其新学学术形态的转化体现了湘学从传统向近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3.
湘学是一个特指的学术文化概念。张舜徽在其著述中有大量有关湘学的论述,既有全景式的观照.又有个人的特写,生动地展现了湘籍学人的行事和学术风范,全面、客观的论述了湘学的学术渊源、学术特征,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湘学显著的地域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卢刚 《船山学刊》2003,(2):102-104,134
《湘学报》、《湘报》是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具有全国影响的两份重要报刊。唐才常作为这两份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对《湘学报》、《湘报》成为湖南维新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由湖南学政江标发起、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的《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作为以开化湖南风气,宣传维新变法为目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报刊。唐才常任《湘学报》主编,同时兼任“史学”、“时务”和“交涉”三个栏目的编辑、撰稿工作。唐才常借助这种新式宣传媒介,以笔为枪,大胆著文,大力鼓吹救亡,倡导变法,在当时的湖南思想界产…  相似文献   

5.
<正> 所谓湖湘学派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湖南地区的理学(即道学或新儒学),二是指它的继承和发展。三十余年来,台湾学术界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发表了一些论文专著。如吴康《南宋湘学与浙学》(《学术季刊》4卷2期1955年12月),蔡仁厚《南宋湖湘之学序论》(《鹅湖》4卷9期,1979年3月等)。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了几部专  相似文献   

6.
王继平 《船山学刊》2021,(2):97-104
晚清云南景东人刘崐,两仕湖南,先后任湖南学政和湖南巡抚,掌湘学与湘政,建树良多,致仕后长期客寓湖南,去世后亦葬在岳麓山麓,在湘、滇士林颇有清名。由于刘崐资料散佚,学术界关注不多,生卒年月也存多种说法。依据《郭嵩焘日记》及刘崐本人奏稿,考定刘崐生卒年月,并对其散佚各处的奏稿、诗文、书信进行考述,对其赢得湖南士人盛赞的"同治重建岳麓书院"史迹亦予以考述。  相似文献   

7.
服务型政府与民生具有高度关联性.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为民众着想,尽可能地满足民众的各种需求; 民生保障的特点又从为谁服务、由谁服务、服务什么、如何服务以及服务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对服务型政府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要求.基于此,以民生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必须处理好服务政府与有限政府、政府与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增加与结构均衡等关系.  相似文献   

8.
1920年10月湖南省教育会组织中外名人学术讲演会,罗素应邀来湘作了题为<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的讲演,主要是介绍当时流行的布尔什维克情形,而并非反对共产主义和诬蔑布尔什维克,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讲演过程中出现一些误译误记的问题,引起湖南听者和阅者的争论,更见讲演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章敏 《船山学刊》2015,(5):8-15
为更好地弘扬船山精神,光大湖湘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8月20日,由湖南省社会科学家联合会主办,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衡阳县人民政府协办的"《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枫林宾馆召开。来自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代表等共14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船山学研究的主要代表性学者,显示了学界在船山学研究上的较高学术水平,更汇集了一批年轻的船山研究者,表明了船山学研究接续开创的青春活力和后继有人。从最初翻译刊刻船山著作,到开始对船山进行学术性研究,再到多角度、宽领域深入研究船山思想,中国学者们已在这一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本次会议的研讨不仅加深了大家对百年老刊《船山学刊》的了解,也推进了同道学者们的学术交流,更进一步深化拓展了船山学研究,对船山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湘学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目前湘学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的梳理与述评。着重对湘学的概念、源流、特征研究、古近代有关人物与湘学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11.
王静雅 《学术月刊》2015,(3):155-161
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在淮盐行销的湖南省内,太平军及私盐攘夺淮盐利益,粤盐、川盐亦不断涌入湘岸市场,统兵将帅在湘岸采取各种变通办法筹措军饷,导致湘岸旧制趋于肢解。战争后期,两江总督曾国藩着手规复湘岸旧制,但兼顾安庆粮台军费筹措,盐价较高,复旧方案难以推行。同治年间,湖南援黔军饷紧张,湘抚刘崐奏请粤盐销湘,设卡抽厘,遭到两江总督曾国藩坚决反对。王文韶任职湘抚后,由于曾氏与王氏交谊融洽,两江对湖南筹饷格外的照顾和支持,使得湖南与两江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两江基本收复湘岸引地。  相似文献   

12.
《湘报》作为湖南第一家近代日报,是湖南戊戌维新运动不断高涨的产物。《湘报》报人不仅在理论上对缠足恶俗给予了深刻的揭示和犀利的批判,还在实践中支持创办湖南不缠足会,使湖南的不缠足运动办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3.
所言黔学,是与徽学、湘学、蜀学等具有同类学科命名与相似内涵界定的学术分野。具体而言,黔学是指从古典到现代发生于黔地由学术活动而形成的学术成果与学术研究之总称。犍为舍人的《尔雅注》,是现存《尔雅》最早的注释文本,受到后代学者的高度赞誉,堪称黔学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4.
王盾 《船山学刊》2009,(1):45-46
王闿运是晚清湘学三大家之一,作为今文经学大师、史学家、方志学家、湖湘诗派宗主、教育学家、近代纵横学开山,其学术成就在传统儒学衍变与传承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 湖南因为地理、移民、血统、风俗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士风民气历来炽烈强悍。翻开湖南地方史志,描写湘人“任性刚直”、“其俗慓悍”的词语比比皆是。甲午战败也并未使强悍的湘人一蹶不振,而是更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与自信心。他们抱着“救中国从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湖南时务学堂缘起》,《知新报》)的豪迈气概。揭开了湖南维新运动的序幕。此时,湖南的士风民气也空前的激越高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民国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民国湖南学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文史、哲学、法学、教育诸领域的大家。晚清以来史学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得到延续,史学成为民国湖南学术的奇葩,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史学的影响巨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得以运用,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和文学研究成就;传统学术方法继续在学术研究中传承,在文字学、文献学研究中收获硕果;西方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和流派也在伦理学、法学、逻辑学研究中打上烙印;由此呈现了民国湖南学术的发展轨迹,并凸显其湖湘学术独特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叶,在国内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及其《时务报》、《强学报》等报刊的带动影响下,湖南谭嗣同、后才常、熊希龄等维新人士陆续创办出版了《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等报刊,大力介绍西方新学和宣传变法,在两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随着“戊戌变法”的迅速失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辛亥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在这个阶段,极受维新报刊影响并步谭嗣同等湘籍报刊宣传人士后尘的陈天华(字星台,湖南新化县人),则以其风行一时的《猛回头》、《警世钟》和小说《狮子吼》等几部鼓动性作品,成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海…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粤汉铁路作为近代湖南最大的实业,在其建设过程中,湖南省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以湖南巡抚为代表的官方势力以及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等都曾深度介入其中,试图使粤汉铁路湖南段的建设能够沿着各自政治力量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湖南新政是湘省铁路事业的最初原动力,陈宝箴主持的湖南新政,打破了近代湖南的保守风气,铁路等实业受到了湖南绅商的重视并借粤汉铁路筹建之机,积极延路入湘,为湖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长远的基础。粤汉铁路定线湖南后,围绕着粤汉铁路的建设,湘省官、绅、商等各方势力均积极介入,他们既斗争又合作,由此对粤汉铁路的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经济出现企稳回升,既而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进入后危机时期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国内发展阶段的变化叠加在一起,必须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迫切要求政府的政策机制、运行方式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创新更是重心之一.因此,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破政府垄断供给的格局,构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分工,开放社会公共服务市场,吸引其它性质的主体和民间资本进入公共领域,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政府社会服务由单一服务主体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健 《船山学刊》2014,(1):67-73
湘学是湖湘文化数千年来积淀、蕴育的精髓,其思想源远流长。远古的炎文化和舜文化是湘学形成的重要渊源;古老的湘楚文化是湘学萌芽和茁壮成长的温床;先秦与秦汉时期流寓湖湘的屈原和贾谊,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和精神是壮大湘学的重要思想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