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几个贷币政策理论问题的新解说 1、货币政策的目标:还要再争论吗? 可以说,有关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都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后,从西方货币理论中引进,并加以中国化的。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货币政策和目标有四个方面,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在改革初期,由于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规模有限,低工资低就业又是中国经济的一贯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便被很自然地确定为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其后不久,理论上关于纸币流通条件下是否必然产生通货膨胀的争论和实际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的显性化,使许多经济学者坚称稳定货币才应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唯一选择。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是政府的政策目标,而不是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由于经济增长目标与物价稳定目标是矛盾的,中央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左右摇摆,而且特别容易屈从于政府的  相似文献   

2.
近期,随着前期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加,国家宏观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了预调微调,前期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效果已逐步显现,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国持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稳态势,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整体效果.文章围绕货币政策中的调整信贷结构与稳定物价总水平的调控目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与回顾,进行定性描述并辅以定量分析,得到了调整信贷结构对稳定物价总水平有着十分积极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是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通常人们把货币政策的内容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政策工具体系,二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对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目标,或者说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包括哪些内容,目前我国理论界的认识尚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三种看法:(1)单一目标论,即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稳定货币;(2)双重目标论,即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货币、发展经济;(3)多重目标论,即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物价基本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等.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因为,发展经济是国民经济各个部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要素体系的核心 ,它的合理确定对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向、力度及对政策功能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惟一的和一成不变的 ,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不应把币值稳定固定为单一目标或首要目标 ,而应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 ,把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经济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共同纳入最终目标集 ,并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目标的顺序。  相似文献   

5.
马勇  吕琳 《社会科学》2024,(4):109-123
通过构建包含多元宏观政策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初步探讨了国外利率冲击下的最优宏观政策规则及多元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相关结果显示:(1)当国外利率上升时,通过实施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波动和贷款收缩趋势均减小,从而对总产出形成支撑;(2)较之传统的政府支出和税收规则,“财政整顿”视角下的债务规则显著降低政府支出和债务比率的波动,但也造成了财政政策“扩张不足”,而在债务规则之上增强政府支出调控力度的政策安排则可以兼顾财政稳定性和财政有效扩张的目标;(3)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础上,宏观审慎政策可以“组合调控”的形式出现(如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政策和准备金政策),这有助于同时稳定资产价格、企业杠杆、政府债务、银行杠杆等多个金融变量。  相似文献   

6.
2008年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表明政策基调已经转向全面扩张,防通胀彻底让位于保增长。分析预测了宏观政策传导对大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经营利润、资产质量、流动性等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银行业应在政策调整这一过程中寻找新的业务发展方向,优化贷款和收入结构,对风险重新进行思考,银行业应加大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建立宏观经济变化的提前反应机制,强化监管等,从而应对政策调整对银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王务本货币政策的运用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要求。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必须确立恰当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对外收支平衡等四个,这些目标之...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长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由于各种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不同,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困扰着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进行政策协调。 一、经济长期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实现经济长期增长,是实现市场经济的各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政策目标之一。但要保  相似文献   

9.
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和资本市场自身发展共同推动成长的新兴市场,股票、债券资产价格的上涨及波动除了受到宏观经济及各项制度变革的基础性因素影响以外,还受到以货币政策为代表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和政府针对资本市场自身发展政策调控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GARCH均值方程模型和BEKK波动相关模型,透过数据分别考察了中国的股票与债券市场.分析认为,要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央行的货币政策应关注股票资产价格水平,但不需要时时盯住股票资产价格波动;央行的货币政策同样应关注债券资产价格水平,也不需要盯住债券资产价格的波动.央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直接调控我国的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10.
薛瑞鑫 《学术论坛》2007,30(7):103-105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地区差别化及其对内蒙古经济的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已出现了货币政策统一化还是区域化的争论,对此笔者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调控性工具,因此不能轻易谈区域化。而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货币政策在全国统一化的前提下,在内蒙古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适当差别化。这样既能保证货币政策"物价稳定"的全国性目标,又能达到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地区性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货币和稳定物价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需要一个可直接操作的金融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问目标。为了有效地控制社会总需求实现货币稳定,应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另外,中央银行还需要改革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如存款准备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但宏观经济反映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由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工具,不仅要实现总量平衡,更多地应考虑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只是单纯地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政策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政府中长期调控目标应是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一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其协调的本质旨在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及内在机制作用于经济运行,从而实现政府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传统计划调控手段功能作用的削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已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两者之间关系能否更好地协调配合,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和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的实现.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意义非浅.但是,基于我国两大宏观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和绩效不佳的事实,我们不难得出启示:对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的讨论不能仅局限于问题的本身,就事论事,而应放宽视野,把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置于整个经济金融制度环境中去考虑研究.财政与货币两大政策协调配合效果不佳的根本症结在于我国至今尚未具备其协调配合的制度基础,若这个问题在将来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讨论其协调配合的意义似乎不大.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阐述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基础,并就如何塑造这一制度基础陈己管见.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并最终影响既定产出和价格目标的传递途径和作用机理.一国宏观经济调控需要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增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由于受短期目标的约束,以及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偏差和货币政策工具与政策调控时机选择不当,政策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都有可能误导公众预期和增加市场不确定性,从而引致货币政策操作风险.通过建立货币条件指数,并考察其实际值与均衡值之间的离差状况,结果表明货币条件指数及其缺口可用于间接测度政策操作风险的大小,所得到的风险指数可作为宏观调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央银行履行维护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职能的视角,从金融危机爆发后反映出的宏观调控机制漏洞、利用宏观审慎手段与工具调控弥补漏洞、如何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共同纳入中央银行政策调控范围以及中央银行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等方面入手.对宏观审慎管理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并对其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通过制造超预期通货膨胀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但其政策效应具有条件依存性和不可持续性,其政策边界为自然失业率.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政策边界的清楚把握.然而,在充满摩擦的现实经济中自然失业率水平无法直接定量和观测.考察通胀和就业的协整关系可以有效地充当替代指标.通过考察二者协整关系可以有效测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VAR建模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有助于确定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时机.  相似文献   

19.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政策对美国近十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功不可没,中国1997年至1999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在缓解外部冲击,促进内需增加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仍存在通货紧缩,国内需求不足,失业增加,国内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国有企业改革步履维艰,居民消费和非国有投资低迷等不利条件。本文回顾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分析近两年中国货币正政策实践中遇到的矛盾的分析,找出可借鉴之处。中国货币政策实质上面临多目标约束。这些目标有: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房地产价格调控虽措施频出,却收效甚微.对若干调控政策的个别研究表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已步入误区.私人自治是市场社会的根基,宏观调控应当维持私人自治与公共管制之间的平衡,只有建立在私人自治基础上的调控政策才具有正当性.因此,宏观调控措施应当具有向后效应,调控不应增加已确定的私人交易的费用;宏观调控措施还应具有间接效应,调控只应引导而不是直接替代私人的交易决策.宏观调控应在私人自治而非行政命令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