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地革命     
一  海地革命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彻底的革命性变革之一 ,它推翻了法国的殖民地统治及其经济体制 ,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治国家。作为美洲第二个宣布独立的国家 ,海地没有任何可行的管理模式可供借鉴 (美国独立时 ,保留了奴隶制 )。海地革命的起因与 18世纪后期大西洋世界的更为广泛的伴之而来的纷繁芜杂的事件是分不开的。的确 ,在圣多明各 (即海地 ) ,175 0 - 185 0年代表了一个自发而又相互关联的各种革命事件的年代 ,尽管这一点经常被忽视 ,但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更大范围内的历史的一部分。这些方面的革命改变了他们个人及其群体认识…  相似文献   

2.
2003年以来的"颜色革命"的发生与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各国的政治选择息息相关,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此进行"民主"渗透的结果."颜色革命"后的绩效表明,革命后的国家在政治发展上并无作为,使原政权中存在的政治弊端不但没有得到改观,反而与国家稳定与繁荣的目标相违背.实际上,"颜色革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所谓民主政治全球化的有力武器.在这里,"权力"与"利益"才是西方国家实施革命的真实意图.独联体各国均面临着"革命"的威胁,对此,坚守意识形态,正确认识民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新形势下又以"颜色革命"这一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更易受到"颜色革命"的冲击.唯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防范和化解"颜色革命"的风险,确保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在成立初期对于东方革命的总体构想,学界通常以"东方战略"名之。这个说法流行虽广,却有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之嫌。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共产国际对东方革命的设想是从世界革命总体布局出发的。直到1920年,列宁和共产国际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意义上坚持世界革命理论。尽管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对东方革命的前景作出了超越阶段的乐观估计,但仍然是以欧洲革命胜利为前提的。直到共产国际四大,随着欧洲革命陷入低潮,东方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才变得突出,但却脱离了原来世界革命理论的框架,这是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大革命中一系列错误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5.
“颜色革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形色色的"颜色革命"的表面形式是选举夺权,而其背后则有一只若隐若现的手--国际非政府组织.从南联盟到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每个国家的反对派都有自己统一的标志性颜色,通过策划选举运动来达到和平夺取政权的目的.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这些"颜色革命"中起着相当重要的幕后探纵和推动作用.国际非政府组织表面上不受政府支配和约束,实际上是政府机构另一种形式的扩展和延伸.不少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西方情报机关安插在前方的特洛伊木马,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6.
19世纪80年代后,西方的现代"革命"知识侵入中国。近代国人在格义或运用现代"革命"意义时,总受缚于中西"革命"知识系谱的冲突。康有为围绕着"勤王"、反对"革命排满"、主张"立宪"的主题,积极或消极地运用现代"革命"意义,并使儒家革命不断地与现代"革命"知识系谱融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却失去了近代中国的"革命"领导权。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或立宪派)与革命派联手造成了儒家"革命"的"主体"、"内涵"、"道德标准"、"本质"等方面的现代性转型,为推进近代中国特色的现代"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7.
2003年以来的"颜色革命"的发生与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各国的政治选择息息相关,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此进行"民主"渗透的结果。实际上,"颜色革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所谓民主政治全球化的有力武器,在这里,"权力"与"利益"才是西方国家实施革命的真实意图。由于独联体各国均面临着"革命"的威胁。对此,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正确认识民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从真正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革命的真相是,主将们在实质上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地否定批判,与传统文化"中断"或"断裂",尽管在态度、语气上使用了较为偏激的说法,但这不过是一种思想改良的策略,相反,陈独秀、鲁迅、胡适这些最勇敢地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革命者,恰恰也正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弘扬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原苏联成员国的中亚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内部根源,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角度出发,总结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的教训,并在三个方面给我党先进性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革命叙事:革命与复仇的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仇意识是鲁迅独特生命气质与存在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反抗非正当的生命境遇确立其作为人而非奴隶性存在的证明,也是鲁迅意欲构造国人新的精神与人格的切入路径之一。鲁迅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革命叙事,复仇被纳入其中。鲁迅的革命叙事一方面是书写革命运动被造反、个人复仇等动机混淆造成的失败;另一方面是呈现高渺的革命理念在真实的牺牲之痛与仇恨感、虚无感中的坠落。鲁迅在自然论与道义论叙事眼光之间犹疑,其革命叙事所呈现的道德困境和悖论正是后起的革命文学所用力弥合之处。在鲁迅的革命叙事中被点到为止的“处境的劣,即道德的善”命题,被后起的革命文学组织成为其革命话语的一部分而被权威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深入分析了社会革命的产生根源,明确了社会革命主体和领导力量,为全人类的最终解放指出了一条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是随着时代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在不断丰富社会革命理论的过程中却遭受到了种种诘难。为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有力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责难,就必须厘清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议会斗争策略和暴力革命道路、一国胜利理论和多国同时胜利理论、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潘盛 《南都学坛》2008,28(5):52-56
"十七年"是一个文学"一体化"的时代,革命回忆录作为一种"一体化"特征极其明显的文类,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写作者身份的真实和叙述手段的虚构。这两个特点在文学生产过程中策略性地结合,起到了改写和重构集体记忆的作用。从"十七年"革命回忆录书写中代表性文本以及生产过程可以看出,革命回忆录的书写与生产是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出现了作为精神符号的"榜样"与"典型",出现了集体作者及读者与作者的合谋。这种特殊的写作模式对"十七年"公共记忆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是:以多方位的集体叙事强化记忆,创立一种群体性的文艺生产方式,在新的政治一体化语境中建构了一个新的历史主体——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都具有某种"传奇性","传奇性"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一个两难的位置"传奇性"有利于突出革命英雄的精神优势,但"传奇性"的过分膨胀则将导致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直接抑制,因为"传奇性"的过分有可能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所以,在当时的革命小说中,"传奇性"实际上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文学想象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四人帮”在按劳分配问题上散布了大量的谬论,搞乱了思想,搞乱理论。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中,根据“百家争鸣”的方针,报刊和杂志刊载这方面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共同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分配原则,是分配制度上的一场革命,与按资分配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此基础上,又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归结起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世界性的现代诗歌运动,其中以"自由诗"革命为具体体现。对诗的艺术性的重视是法国现代诗歌得以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法国现代诗歌运动及自由诗革命比中国稳健得多,既追求诗体解放和作诗自由,出现了诗的散文化、自由化倾向,又重视诗艺的探索,尽管也有激进的改革,但更多是较为稳健的改良。法国的自由诗革命的目的与中国为了推翻传统诗体的目的颇异,更没有中国新诗革命所承担的政治革命重任,只是从诗艺的角度对已有诗体进行改良,因此达到的效果也迥异。法国的现代诗歌运动也对中国的新诗革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街头政治"已成为美国推行其"美式民主"、拓展其势力范围和在别国建立亲美政权的有效工具,并在"颜色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给我国今后的思想意识,民主法制,和经济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和平演变是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改变苏东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而制定的一种战略,该战略在苏东裂变和冷战结束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战略,使其继续成为美国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有效武器.为了推行其全球霸权主义,美国在全球推行所谓的“颜色革命”.具有重要地缘政治意义、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中东成为了美国推行“颜色革命”的重点地区之一,而和平演变战略是这场“颜色革命”的幕后推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一学术问题进行解析有助于揭示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实质,对构建我国防范敌对势力分裂、渗透、颠覆的长效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革命话语体系中,由于斗争对象不同,革命斗争的叙事功能已被分化.综观17年农村题材小说,我们发现:这种叙事分为高度监控的叙事功能和严厉教育的叙事功能.尽管两种叙事功能不同,但都是为了构造一种新社会秩序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想象共同体".尽管革命的理性意识被大力张扬,但是文本在革命和人类精神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上暴露出自己天然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忽视人性深度的审美形态也是17年农村文本远离当下读者阅读视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革命"一词,源出《尚书》和《易传》,与汤、武革命紧密相连。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臣民推翻君主;二是诉诸暴力手段;三是"诛无道",为民请命。"革命"作为维护"民本"、捍卫"民权"的一种手段,对君主专制下暴君暴政构成了一种威慑,具有积极、进步的法理意义。不过后来历朝历代的某些"革命",都走向了反面,这却是值得引以为戒的惨痛教训。衡量"革命"正义与否、合法与否的试金石是看其对人民是否有益。有益,这种"革命"就是值得赞赏肯定的;无益而有害,那么,这种"革命"就是值得警惕防范的"假革命"。  相似文献   

20.
虽然鲁迅在广州的时间不长,但广东民众,尤其是文化人,对鲁迅的革命性却有着高昂的期待。对此,鲁迅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进行回应:他既冷静应对,同时又渐渐积极介入,除了参加与支持革命组织,亲近、指导青年学生,并营救被捕的青年外,他还以文学的方式反思革命的辩证性,考察其中的陷阱、危机与其他可能。尽管当时他未能与创造社造一条革命战线,但历史却以别样的姿态呈现出他们各自的革命性与迥异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