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新闻萌化是一种新闻呈现方式,也是一种新闻表达样式。在新闻传播史上,新闻萌化现象一直存在。从传播媒介的技术特性来看,新闻萌化有三个发展阶段:印刷传媒时代的孕育阶段、广电时期的生成阶段和数字化时期的成熟阶段。根据萌化的路径,萌化新闻可以分为媒介式和内容式两大类。在我国,萌化新闻契合了视觉化传播的时代特征和群众路线的实践特征,有其适用性,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新闻题材。萌化新闻的传播实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发展方向;而语言表达规范化、平易质朴的叙事法则和坚守人文关怀底线,是萌化新闻的三条具体遵循。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都市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就像一张无法躲避的网,将人们的一切行为囊括其中。以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几乎完全受制于大众文化引导下的人们的欲求。并且由审美到审丑的一系列新闻现象的出现揭示出人们潜意识里的“本我”试图挣脱“自我”束缚的狂欢化的期盼。  相似文献   

3.
在各种文化叙事抢占大众文化视野的时代语境下,文学需要对自身形态进行调整和重塑。"影视文学"以借助影音符号为前提的叙事语境、读图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叙事面貌、兼容文化信息的叙事容量等叙事特征拓展了文学叙事的能力,打破传统小说叙事的成规,带给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审美以新鲜感。  相似文献   

4.
以网络和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的兴起,引领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引发了文学生态的裂变。在新媒体时代,文学场域更加多元,文学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变化显著。经典重构面临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深层冲突,因而,现代文化需要从适应新生态、价值坚守和批判性思维三个方面构建与当下文化环境相适应的文学经典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文化叙事抢占大众文化视野的时代语境下,文学需要对自身形态进行调整和重塑."影视文学"以借助影音符号为前提的叙事语境、读图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叙事面貌、兼容文化信息的叙事容量等叙事特征拓展了文学叙事的能力,打破传统小说叙事的成规,带给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审美以新鲜感.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娱乐化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和经济运作方式。从文化角度来考察,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和谐发展中的一个尝试,是大众文化的外衣下裹藏精英文化的内核,体现了电视媒介以受众为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宗倩 《淮海文汇》2007,(3):26-30
新闻娱乐化颠覆了传统的新闻选择标准,而市场经济的推动更加验证了受众中心论在现代商业社会的适用性。在文化帝国主义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新闻娱乐化有其必然性;但须适应中国的国情。要恰当地控制新闻娱乐化的趋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既要将冲击视为一种机遇,又要促使媒介行为自觉肩负起本民族现代化文化建构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的叙事与该时期的大众文化亲缘密切。作者立足大众文化立场.体现大众关怀.表达大众审美趣味,形成谐俗性叙事的文化品位。这表明,即使是正统文人创作的世情小说,在文化观念、叙事角度和话语选择方面,亦往往受到大众文化的深刘影响。同时,又以其亲和大众文化的优势,有效地进行文化与文学传播,显示出世情小说独有的文化精神与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是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性刺激了大众文化的形成,世俗化促进大众文化的流行。从意识形态维度上分析,大众文化既有先天不足和后天无序、盲目,也有先进文化的因子和符合时代的精神。意识形态要正视大众文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背号下,转型期的中国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正处于冲突和裂变之中。精英文化的冲突与裂变致使一些新闻媒介对传统文化的自我矮化和民族文化的虚无化,导致有些主流媒体抱残守缺,唯我独尊,不思进取,主流文化则面临来自市场和腐败的两大挑战。而大众文化的离散与平面化,导致社会公众中缺乏一种具有崇高价值和巨大感召力的主导性价值观。这种转型期的文化冲突和裂变已使中国传媒的政治、公共、市场三种角色的建构更加不平衡,正面临着在政治身份的母体之下,如何合理延伸公共与市场定位,以达到三种角色平衡共存的问题。目前,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已使中国的媒介丈化处于困境之中。本文最后指出,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就在于从早期大公报这样的品牌中吸取极具价值的宝贵营养,重建中国式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为回顾和概述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传媒业的发展态势、技术的革新应用、舆论生态的多元复杂以及新闻传播学科在全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技术革新的演变逻辑和社会现实的复杂语境,通过文献梳理、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学科理论建设、媒体融合、新媒体技术、人才教育等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呈现出技术驱动与守正创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的成果和经验,需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导向,采用多元视角,改进研究方法,开拓国际视野,也是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趋向;技术变革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方式和格局,受众的地位不断被强化,与传统媒体组织共同参与新闻生产,以“用户”为中心,提升新闻生产的内容质量成为新闻生产重塑和传媒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媒体融合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以理念更新为前提,加强顶层设计方案,构筑传统与新兴媒体协调互通的全媒体矩阵,实现多元要素的融合;舆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网络成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舆论场域愈加复杂多元,着力打造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短视频发展成为中国传媒产业新的增长点,从民间文化走向公共传播,参与短视频生产的主体更多元化,短视频新闻成为舆论引导和现代公共传播的重要形式;国家加强对版权的保护和制度建设,但数字版权问题不断涌现,表现为立法、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方面的不成熟,利用区块链等技术解决网络版权冲突成为新的路径;技术逻辑主导下,需建构数字新闻伦理体系,应对新闻伦理风险,通过提升新闻质量,挖掘技术的深层次内涵,发挥新闻规范和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要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促进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和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全媒型人才,聚焦中国问题,打造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把握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现状、热点与轨迹变化,探寻新闻叙事研究的未来进路,推动新闻叙事理论发展,以157篇CSSCI来源期刊文献为研究文本,运用文献分析法和CiteSpace软件的共词分析法对中国新闻叙事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的相关数量和质量都稳步上升,新闻叙事研究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新闻叙事研究的核心机构初具规模,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新闻叙事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叙事创新是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的主线,研究视角涉及新闻文本、新闻主体、新闻载体、新闻创新等; 新闻叙事研究紧跟新闻实践活动,媒介融合、数据新闻、虚拟现实、可视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未来中国新闻叙事研究可以从内容转向、学科交叉、方法拓展3个方面进行深入,即由静态的文本转向动态的新闻传播活动,通过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展其研究深度和广度,同时引入定量研究方法勾连起新闻叙事活动的双方以便于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3.
数据新闻不是传统新闻的简单升级,而是一种全新的新闻范式。数据新闻是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把握数据新闻制作和传播的规律,能够帮助传统媒体找到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数据新闻的产生不是媒体融合的终点,数据新闻只是未来信息产品的雏形,媒体融合时代将会有更加丰富的新闻范式诞生。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信息涌入大众的视野,传媒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突发事件引发的危机传播中,新闻传媒应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如何把握自身的媒介话语权,面对突发事件如何进行危机传播,是新闻媒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融媒体"是一个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广电新闻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扬长避短,优势整合,广电新闻创新要强调特色,创新形式,实现互动,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从而提升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媒介社会角色的嬗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和行业状况等因素相关。近年来中国媒体行业发展迅猛,微传播风头日盛,新旧媒体交融成为常态,媒介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角色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媒介社会角色经历从传播工具到社会公器再到倾向于娱乐施教的动态变迁,折射出微时代新闻社会功能的变化,消费文化盛行、媒介技术驱动、行业发展演变等因素是构成其变迁的主因。微时代守望公众利益、践行职业逻辑、多重角色交融共存既是媒介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媒介机构应该坚守的角色伦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网络、电信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出现了网络广播、手机报纸、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等新兴传媒载体,使新闻传播的过程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传者、讯息、媒介、受众及受众反馈四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提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期待意识逐渐消解中的受众已被新闻的碎片化传播所包围。  相似文献   

18.
在回望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业纷繁复杂的生存环境、新闻传播学科生态、舆论生态和传媒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纵观2014年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回顾了相关媒体或学界关于新闻传播实际现状的评析,认为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热点频繁,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体转型发生变革,数据新闻成为新闻报道新形式,学科范式和学科教育创新实践,互联网治理成新常态,传媒伦理依旧话题不老,大数据、碎片化、互联网思维、反腐倡廉顺应社会发展,媒体生态变化进而成为时代特征变数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公众舆论的监察与分析获得了不同以往的话语权。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类和筛选,辅以数据来计算热点新闻、预测趋势和反馈意见,人人都可参与,深得网民认同。2009年新浪微博的出现和普及,使得用户在言论自由及情绪表达上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渠道。在法律制度的严谨框架与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探讨言论自由与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善政与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共识。在公共新闻事业的驱策之下,媒体问政成为“公共善治”的重要代议平台,其中电视问政最具典型性、仪式性、场景性和参与性。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典型代表。电视问政顺应了媒介社会功能的转型:它脱胎于传统客观性新闻,内生于公共新闻,又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诸多特点,从舆论监督功能到民主促进功能再到建设功能,既有所囊括,又有所超越。在注意力分散的智媒时代,以长视频节目形态“在场”的电视问政当前面临着观众离场、平台转场、节目融场的困境与挑战。在未来发展上,电视问政应向网络问政学习并与之融会,在新闻建设性等方面作出调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拓展意见表达的空间;在公共生活的对话与协商中,促进公众参与,拓宽民主广度,以充分实现其作为“公共善治”代议平台、政民互动渠道、政府协商途径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