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年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影响: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老年人的迁移行为较少被关注,有必要对这一问题重新加以认识。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外老年人口的迁移特征,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迁入地特征,以及老年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老龄化、就业、收入等方面的社会影响。最后提出在研究中国老年人口迁移问题中,针对中国国情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家庭背景中的农民迁移行为——以湖北吴氏祠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把农民进城看作一种迁移行为的前提下 ,主要基于家庭层次探讨了农民迁移的模式。研究发现 ,家庭人口特征对家庭成员的外迁人数及迁出人员的类型存在较大的影响。家庭的社会特征各因素对家庭成员的外迁也有促进作用 ,但与每家迁出的平均人数以及迁出家庭人员的类型没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后,我国放开了对人口迁移流动的管制,跨省区的人口迁移逐渐活跃起来,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开始凸显。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迁移人口的问题。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首次成为主要普查的项目。目前,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也已经公布。为此,本文以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迁移人口特征的变化,确定了新的人口迁移中心;此外,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证明迁入人口数和就业人数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口迁移的选择性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重点考察了1990年代后期在转型社会中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和教育选择性,但青年迁移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且呈现出高于男性迁移风险的态势。同时,户籍制度是影响迁移决策和决定迁移类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返迁人口: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皓  梁在 《人口研究》2006,30(3):61-69
本文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计返迁人口的规模并描述返迁人口的人口社会特征及其与现在的迁移人口与非迁移常住人口的差异,从个人因素、居住地类型以及家庭户特征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返迁的决定因素。并讨论了本文的一些缺陷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陈波 《西北人口》2002,(3):17-18
九十年代是我国人口转型阶段。本文以2000年人口普查为主线,对比前几次人口普查资料,系统地分析了90年代甘肃人口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琳 《南方人口》2006,21(1):11-19
改革开放后的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人口迁移无论从规模或强度的强势状态激发了我国学者的研究兴趣。虽然我国目前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的文献,但定性分析占主导地位,而定量分析较少,即便有,其方法也较单一。本文将运用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基于20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关注不同职业的迁移人口对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力,以力争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也算是为立足于这一视角的研究的深入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初探。  相似文献   

8.
王亚力 《南方人口》2013,(5):39-46,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流带有明显异地城镇化的性质,这种跨大区域的异地城镇化对人口移人区和人口移出区的影响是不同的。文章以环洞庭湖区为例,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县域资料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人口净移出区县域人口净移出率与城镇化率之间的空间关系:按县域人口内移指数——城镇人口净移入与农村人口净移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将本区城镇化划分为主动型城镇化、内移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外移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和衰退型城镇等类型;并探讨了各类城镇化的人口迁流特征、动力机制和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洞庭湖区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频繁变化,导致主要年度之间不同口径城镇化人口比重数据出现差值,必须进行科学修正,而已有的修正方案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根据我国现有城镇人口数据特点提出了更完善的城镇人口比重数据修正方案:其一,以月度作为两个代表期间的细分时段,利用联合国城镇人口比重预测法估算期间各年度城镇化理论值;其二,再以各年度基于人口变动抽查的城镇化速度对城镇化理论值进行校正,得到既具有同一统计口径又反映年度实际波动的各年度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并且利用该方案对1991~1999年、2006~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数据进行了有效修正。  相似文献   

10.
巨大成功中的少许遗憾——“五普”一周年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桦  郑晓东 《人口研究》2002,26(2):23-28
在充分肯定“五普”成绩的同时 ,冷静地回顾五普过程中在组织方面、宣传方面、部门间配合方面、普查表设计方面留下的一些遗憾 ,并对产生这些遗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今后提高普查数据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首都地区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在流动过程中实现增值,人才流动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本文对首都地区人才流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状况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移民出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始于19世纪60、70年代,在近150年的历史中,远走他乡的中国人活跃在商贸、建筑、采矿、农业等各行各业,为远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然而这一历史事实不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而衍生出“中国人口威胁论”。通过具体分析远东地区中国移民状况不仅可以客观反映中国人在该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也是对俄境内“中国人口威胁论”的有力驳斥,有助于促进中俄关系更加良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丹 《西北人口》2010,31(6):115-119,125
运用"社会行动-情境分析"理论视角来分析新疆人口迁移、定居的理想类型,发现新疆人口迁移具有多元化、复杂性和历史传承性的特点,不能用单一人口迁移类型来解释。在新时期,新疆人口迁移类型面临新的转型,主动自愿移民会不断增加,这既体现了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与尊重,同时也说明社会的自由度在不断增强。面对新疆人口迁移问题,要因势利导,顺应人口迁移类型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转轨时期移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移民问题是俄罗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苏联国内向国外移民的倾向日益增强。俄罗斯大多数移民外流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选择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快速与国际劳动力市场接轨,俄罗斯成为世界上一个主要的劳动力资源进口国。对于移民迁入国来说,移民的增加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于俄罗斯来说,其正面影响是外来移民的迁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经济部门和某些地区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但与此同时,外来移民的流入也引起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省际间人口迁移的人力资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人力资本的流动与人口迁移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区域间人力资本的流动情况更能反映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采用教育年限来计量东北地区及其各省迁移所造成的人力资本的得失,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在1995-2000年间经历了较严重的人口流失和人力资本流失。但东北地区内部又表现为辽宁省人力资本大比率的流入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大比率的流出。东北地区省份间出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反映了东北三省对人口与劳动力吸引的不同的社会与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6.
北疆城镇区域人口重心迁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口重心模型结合GIS,以2003-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为基础,对北疆城镇区域人口重心的迁移特征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近10年来北疆城镇区域人口重心的迁移轨迹呈连续单一方向逐步向乌鲁木齐市移动.人口重心的迁移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地理梯次流动、职业梯次流动和家庭梯次流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地理梯次流动受到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和父辈的"探路者"效应的影响,职业梯次流动受到流动经历、职业稳定性以及与流入地居民来往状况的影响,家庭梯次流动受到家庭成员特征、耕地面积、流动经历、流入地亲人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考察、分析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口迁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农村人口的非户籍乡—城迁移始终为迁移主流、迁移原因及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口迁移的城乡—区域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文章最后还进一步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这些特征所显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critiques a recent U.N. Population Division report, Replacement Migration: Is it a Solution to Declining and Ageing Populations? The report explores the use of increased immigration to bolster future population size and change age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a group of developed countries. Fertility rate declines and lengthening life expectancies associated with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evitably yield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a falling potential support ratio (PSR), a situation which some demographers and economists view with alarm. As the U.N. report itself suggests, replacement migration can only temporarily delay population aging and decline. These issues are ultimately better addressed through changes in retirement policy. Population projections should be used only with great caution in designing long-term demographic policy. In particular, some assumptions used to make the U.N. projections are questionable, and even minor changes in those assumptions would yield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policy conclusions. Replacement migration also raises difficult environmental questions by moving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from low to high per-capita consumption nations. Modest population decline, particularly in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may have significant local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e policy benefits.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德  叶晖 《人口学刊》2004,2(1):40-4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从规模到强度均呈现强势发展状态。人口迁移现象相较于改革开放前完全计划经济时代有着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1990年人口普查首次将人口迁移的项目列入其中,使众多的研究人员获得了全面把握我国人口迁移的机会,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也随之活跃起来。对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状况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了回顾,并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