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既是为了人,也需要依靠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这是一场激发人口巨大潜能和力量,全人口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全面和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变革。人口规模巨大一方面蕴含着人口力量大、人力资本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等优势和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人口压力大、生育率极低、人口结构失衡、城镇化质量不高、婚姻家庭出现新问题等风险和挑战。优化人口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把握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打造全人口、全过程、全方位和谐社会,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人口红利不是永恒的经济增长源泉,要正确认识人口发展新常态,加快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人口负增长的经济困境、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短缺、人口结构的少子老龄化趋势、人口分布的城乡阻碍与区域失衡等现实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激发经济活力,提升人口综合素质增加高质量劳动力供给,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口发展一直都面临着各种1'4题和挑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太大、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失衡、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等等。这些现象表明,人类的发展从未实现人口的均衡发展。文章在提出人口均衡型概念的基础上,从历史视角切入,通过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并梳理各时期人口自身发展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来看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日益严峻。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问题是造成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梳理了国内外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研究成果,以厘清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研究的历史、现状、方法、结论及研究方向。在人口性别结构研究上,重点集中在性别失衡及其原因、生育意愿及生育性别偏好、婚姻挤压等问题上,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在人口年龄结构研究上,重点集中在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养老服务等相关问题上,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人口因素是影响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而人口因素对房价上升所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需求层面上.从住房需求的角度,对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这三个主要因素的考量,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住房需求进而推高房价的.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需求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住房需求;流动人口增加也使得地城市住房需求进一步上升.这些因素致使房地产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推动房价的大幅上涨.  相似文献   

6.
根据人口转变理论,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负增长是超低生育率作用下人口再生产的特殊类型,是在无迁移人口条件下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人口总量和增速、年龄结构和分布结构等快速变迁的现象。华盛顿大学2020年人口预测数据首次勾勒出21世纪世界人口负增长的基本趋势,对比联合国2019年人口预测数据,发现世界人口负增长在21世纪开启的作用机制在于低生育率水平预期。进一步展望世界人口负增长趋势,不难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化、区域和国别人口发展不均衡、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差异化等特征与人口负增长伴随;通过减少劳动力资源、挤压技术进步空间、增加社会保障压力等方式与人口老龄化相伴生,在后人口转变阶段与低生育率陷阱相叠加,以及通过总体和个体视角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在适应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亟待从缓解老龄社会问题、分类实施家庭计划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等视角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影响。  相似文献   

7.
略论21世纪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等人口结构问题,将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优化人口结构,将成为21世纪我国人口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正徐州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战略中,人口结构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因素不容忽视。为了实现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必须在坚持全力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依旧存在城乡要素双向流通不畅、乡村现代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重塑新型城乡关系,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双向流动机制,运用现代科技建设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加大乡村地区民生投入、提升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打造乡村数字平台,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及建设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民生为本位的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民生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华优秀传统民生思想为文化根基,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经验为思想基础,借鉴西方大国民生经验教训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理论,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底蕴。人民当家作主的民生政治理论、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民生经济理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民生文化理论、和谐稳定的民生社会理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生生态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容。基于“民生”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民生思想进行理论阐释,研究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根基、把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样态,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人口诸因素中 ,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规模。要转变生育观念 ,提高人口素质 ,实行优质服务 ,加强宏观调控和部门合作 ,确保基本国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需要有自身的理论建构。中西比较维度下对西方农村教育现代化道路与理论的批判与超越成为建构中国化理论的起点,这一维度要求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要打破西方意识形态偏见,探索不同于西方的本土现代化模式;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定位教育现代化,积极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破除路径唯一性幻象,探索传统与现代共存、乡土化与城市化并进的新型农村教育现代化之路。历史变迁维度下对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形成中国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党的领导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人民创造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人民中心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宗旨,统筹协调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工作方法,依法治教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问题解决维度下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可以不断丰富完善,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抗拒村落人口过疏化背景下,走城乡教育一体化之路,其理论生长点包括生态发展观、共享发展论、机制推进说等。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人口与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发展潜在风险层叠且加剧。大变局呼唤大调整,亟待重塑应对全球人口问题的治理体系。自1954年第一次世界人口大会以来,世界人口治理格局经过全球治理的价值倡导、规制设置、明确主体、细化客体及前瞻成效五个阶段的构建历程。全球范围内人口发展的丰硕成果虽显而易见,却始终在呼唤一种新全球治理的理论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催生世界人口发展与新全球治理的新动力。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既彰显着崭新的全球担当,统筹人口、社会、经济与制度的协调发展,也兼顾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同源进步,可能是应对世界人口“复合型不确定性”的全球治理策略革新。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乡镇作为中国城镇体系中最基本的地域综合体,其发展逐渐以满足人民生活为立足点,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展开了深刻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给全面推进中国乡镇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全力推进乡镇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认清中国乡镇在新时代发展中的地位,深入分析中国乡镇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特征和现实基础,以探寻乡镇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此,文章提出乡镇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组成,乡镇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引擎。进一步,文章从乡镇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条件出发,论述了乡镇在经济活动发展区、人口流动集聚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和宜居生活典范区建设上具有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上,近代以来乡镇经济活动功能已初具雏形,乡镇企业的兴起促进了乡镇工业的发展,继而推动乡镇承担更多的经济活动;在人口流动上,城—镇—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随着乡村振兴和镇的发展,乡镇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乡镇的人口集聚作用更加突出;在历史文化上,名镇、名村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到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体现出乡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特色景观的营造;在宜居生活上,建设美丽宜居乡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在产业体系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治理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中国乡镇发展的现实基础,文章提出推动中国乡镇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和举措。在坚持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上,要从“四高理念”出发做实中国乡镇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高水平开放;以促进经济要素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打造高品质生活;以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探索高效能治理,以期为全面提升中国乡镇现代化发展质量、制定精准的乡镇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全国和30个省区未来51种生育方案近百年模拟和对人口数量控制、年龄结构改善利弊得失的对比权衡可知,与2020年开始实行一代独生子女政策相比,尽快二孩方案在人口年龄结构上并没有显著优势,而它们的分年龄人口数和人口总量将会有较大差异,前者将稳定在一个适中的或较小的规模上,后者将稳定在一个庞大的规模上.研究生育政策,制定人口战略,既要考虑年龄结构不要过度老化,也要考虑年龄结构相对稳定;既要追求战术性的阶段性优势,更要追求战略性的久远性优势.结合中国已有的大规模人口和年龄结构优化的总体要求,可以选择在2020年实行大、中口径的一代独生子女政策.此项政策在公平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具有九大优点,可以平稳地实现我国计划生育的"自着陆".  相似文献   

16.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环境系统是人口、资源、环境组成的对立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 ,是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人口环境系统动因包括人口环境运动的推动、关系的调整和规律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被人口压力突破后表现出矛盾的滞后性、影响的多重性和经济陷于衰退。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三症并发 ,成为中国人口与环境发展的独特现象。环境的作用包括给人类提供自然资源、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 ,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中国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 ,高投入、高消费求得增长 ,物耗和污染代价巨大。环境污染的主因是决策者和建设者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可持续发展可形象地比作人类发展坐标轴 :纵坐标是时间上的连续性 ,即兼顾当代与后代 ,控制人口 ,提高素质 ,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 ;横坐标是空间上的立体性 ,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并举 ;轴心是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青壮红利"渐减,引发部分学者对老龄化的担忧,"人口红利"骤然成为学界与社会的流行话语和政策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人口红利"基于"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形成的庞大的自然人劳动投入和大规模消费促进社会生产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理论,但这一过程必须以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假设前提,这就引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人口—资源环境"安全问题。中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愿景,提出了人类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平衡发展的全球议程,也提出了以人类文明史的"长时段"视角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的中国立场,这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人口—资源环境安全问题的议程设置。随着21世纪30年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革命性创新将极大冲击单纯依靠人力(体力和智力)劳动投入的传统理论,并重构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汉娜·阿特伦所说的"人的条件",也将深刻改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基础结构。因此,应该重新审视有关人口增长理论的逻辑前提,总结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并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下建设全球协同性的"人口—资源"平衡机制,同时为全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预留政策空间。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解决好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城市群人口和经济与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小城镇建设短板突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即:坚持新发展理念,走集约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为新型城镇化夯实基础;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使城镇化建设更具人文情怀;提高县城建设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驱动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前瞻引领性、整体协同性、创新驱动性、人民主体性等鲜明特征,它以“人口工作”为根基,追求“高质量”标准,以“发展”为目标,力求培育素质高、数量足、结构优、分布均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当前,人口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多重困境日益明显,亟须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与优化路径。为了更好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系统观念为导向,加强人口工作的顶层设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口工作方针;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人口工作的根本价值立场;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全面夯实人口工作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浙江未来人口变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浙江未来人口总量达到顶极规模,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达到最大时的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结构、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将发生的影响,提出了下述对策性建议: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调整产业和就业结构,改革社会、家庭和个人财富分配使用方式,建立城乡并重接轨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适合浙江实际情况的养老保障体系;调整教育资源的时间、空间、教育等级分布;推进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管理,使劳动力实现有序配置和整合;发展环保产业,实现劳动就业与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等。并认为在人口问题上应实行数量“两步走”、素质“非常规跨越式提高”、结构“尽可能轻负担”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