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敬的何培忠先生:拜读了大作《吉川幸次郎》后,对这一位如此热爱中国、学术造诣如此之深的日本学者实在敬佩之至,对先生撰写此文也深表感激.我是杜甫杜诗的研究者,不懂日文.想不到异国有这样好的知音,可憎的是病魔已夺去吉川先生  相似文献   

2.
此文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先生于2009年5月2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讲演。原稿为英文。  相似文献   

3.
八百年前建造的南宋德寿宫在今杭州何处?范围多大?有否文物遗留至今?这是最近杭州人民与国内外游客所关注的一个问题。郭俊伦先生在《杭州南宋德寿宫考》一文中,提出了两个看法:第一,认为清末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老板胡雪岩建造的住宅及芝园是在德寿宫范围内,因为德寿宫“宫门当在元宝街迤南”;第二,认为胡雪岩芝园内的人工大岩洞“很可能是德寿宫内的山洞,极可能是国内最古最大的人工岩洞,是八百年前我国叠山匠师所建的实物。”并征引了许多史料加以论述。此文发表后,引起杭州文化界、新闻界及领导上的重视。他们纷纷进行实地调查,有的报社为此专门发布了内部参考资料,似有定案之势。其实,郭俊伦先生的断语,大有可以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金文大保盉,大保罍铭文自发表以来,学者研读兴趣甚浓,部分学者的见解已见于《考古》杂志及中国古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两铭所载周王分封匽国史事,可以补充《史记》记载之不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然铭文古朴,文字看似平易,实则索解颇难。笔者于此铭研读断续数月,勉为此文,祈方家匡所不逮。铭云:“王曰:大保,隹乃明乃心,亯于乃辟”。大保,即召公奭。“隹乃明乃心”,“心”字诸家多隶定为(?),李学勤先生方释出心字,甚是。  相似文献   

5.
(一) 我与东邻扶桑,向无交往。数年前,在沪与留学中国的井上聪君偶遇,方开始了我与日本人的交往。熟识之际,即赠予其父井上谦先生的著作——《中国大河之旅》。这是本十万言的小说,看上去很单薄,似乎不会有多深的内涵。后来得闲拜读,才感到自已早先的想法有点轻率陋断,不禁郝然羞渐。我与井上谦先生向不曾谋识,故以文如其人的常规度之,想他一定是位谦谦学者,宽厚仁和,待人以善,为人以诚。这一点对井上谦先生的抽象的印象,,是我于《中国大河之旅》(以下略称《旅》)的字里行间逐渐树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郦纯先生离开我们十年了,我们对他表示深切缅怀和悼念。先生名禄遒,郦纯是他的笔名,1907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城关镇。早年就读绍兴省立第五中学,1932年毕业于上海法学院。解放前,当过私人律师,又曾在粮食部门供职。新中国成立之初,任鄞县中学中国历史教师,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没有工作岗位。1976年始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因患肺癌医治无效,1980年1月12日在杭州逝世,享年73岁。郦纯先生一生坎坷,而治学勤奋倍于常人。没有工作岗位,生计之艰难是可以想见的。  相似文献   

7.
古来书家名世者,大都以其文显。文者,文郁之气也。此文郁之气必定从读书与行路中得来。在与前贤的契合、与自然的体悟中开阔了胸襟,峥嵘了气象。进而于心为文,发乎为书,这是古时文人的操守,更是书法家的人格特征。海鹰先生素怀文心,公务冗繁之余,习书不辍。于柳公权、赵松雪用功最勤,心仪手追,渐成规矩。近年又从清人处问得消息,其书更呈现出雍容、华滋之气象。海鹰先生作书,颇见古趣,先预想字形之大小,成竹在胸,后濡墨挥毫。其用笔精致,顿挫毫芒,尤于使转处更见其笔情墨趣。近来尤喜作大字行草,恣肆汪洋,不计工拙,一任心手,表现出良好的传…  相似文献   

8.
惊闻宋守宏先生离世,这几日一直沉浸于悲伤之中.几个月前,先生于病榻之上仍念念不忘山东水彩的发展,割舍不下手中的画笔和对水彩画事业的那份牵挂之情.现在回想这些未竟的心愿,如又见先生音容,悲痛难抑!先生的离世不单是凡常意义上的生老病死、现世离别,更是山东水彩界折损了一员老将,痛失了一位领头人!  相似文献   

9.
关于《浮生六记》的艺术特色,我们已在《北方论丛》1990年第1期上撰文论及了,但由于版面所限,此文未能对之作全面的阐述,有些问题也未能展开,因此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又撰此文以补缺憾,故名之曰:再论《浮生六记》的艺术特色。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此文所指的“抒情小说”乃是从广义上来讲的,它既包括废名、沈从文等人的“纯抒情”小说,也包括郁达夫、庐隐等人的浪漫主义、感伤主义文学。因此,我们是将《浮生六记》与整个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来作对比的,并且将通过这种对比来进一步阐述《浮生六记》的艺术特色。一我国古代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以诗而论,从陆机提出“诗缘情”说起,便为我国古代的文论家所接受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六朝以后。尽管各个作家(评论家)的具体看法不  相似文献   

10.
朱白清先生六十年前在温州的情况,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我根据他在温州时的同事兼密友马公愚先生一九六四年夏提供的资料,结合至今仍由马公愚先生的侄孙珍藏的朱自清一九二四年十月二日、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写给马公愚两封信原件,写成此文,算作对这位杰出的文学家,民主战士的一个纪念。  相似文献   

11.
俞美玉 《浙江学刊》2008,28(2):106-110
有"三不朽"之称的刘基是瓯越之子.他的可贵精神表现为对世事的超越与突破、具有成就大功绩大事业的儒家所提倡的"大勇"之精神;表现为心系天下、为民谋福利、刚正不阿之高尚情操;表现为诚于自己、诚于事业、诚于社会的诚信之人文情怀;表现为通晓天地人之性理,遵循人性物性,主张天地之盗的智慧;表现为学问博洽、经世致用的务实主张.刘基的这些可贵精神与瓯越人"不依不赖、敢闯敢创、务实致富"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大的承续性,某种程度上是对瓯越文化精神的超越,对当代温州人具有很大启迪作用,对于温州模式从文化上的突破与超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衡先生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师马衡先生(1880—1955),字叔平,号无咎,又号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人。先世开封府人,宋室南渡,迁两浙路明州,始为鄞县人。明宣德初,自府城迁盛垫桥,至先生十六世。父海曙,清同治十六年,累功调署吴县事,以知府用。先生之母李氏,生八子,先生行二。兄裕藻,弟鉴、廉等以学行显,知名于时。父为延杭县叶瀚馆于家。先生岳父叶澄衷,性诚朴,为人经理商务,雄于资,创澄衷中学于上海,培育人才;资助先生搜集文玩,研究金石。先生聪慧多才艺,通书法,精于治印。喜昆曲,善骑术。读书于南洋公学,与夏元瑮同学友善。元瑮是我国近代自然科学家,乃《中国古代史》作者史学家夏曾佑之子也。  相似文献   

13.
《思旧录》为黄宗羲追念昔日师友之作,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和始终不渝的民族气节,但某些篇章也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阶级偏见。全祖望《梨洲先生思旧录序》云: 梨洲先生产于百六之际,其生平磨蝎之宫、野葛之饷,有为世人所不堪者,而百年中阅历人物,视兖公(指北宋欧阳修——光注)有过之而无不及……。先生碑、板、传、状,文字最多,其《思旧录》则其追怀朋好,杂录见闻,肠断于甘陵之部,神伤于漳水之湄,缠  相似文献   

14.
郑文先生,字天叔,四川资中县人,生于1910年。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受孙鹰若、全叔傥诸先生所传章黄学派学风之熏陶与顾颉刚、罗根泽诸先生《古史辨》学派之影响颇深。历任中央大学助教,江苏省立江苏学院讲师,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  相似文献   

15.
近来,绝耳近半个世纪的“老板”称呼又悄然盛行沪上,并大有越来越走红的架势。呼之者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受之者满面春风,怡然自得。被称作老板者有颈缠粗项链,腕带大金表,一串戒子全都套在指间的粗俗的暴发户,也有西服革履,养尊处优的厂长、经理们,甚至连那些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或者政府官员也有被称之为“老板”的。当然和老板结伴而行的“老板娘”的呼叫也俱兴起来。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刊登了辛更儒同志的《谈“踏破贺兰山缺”和岳飞的‘满江红’》一文,此文后又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五期,扩大了影响。此文考证详尽,从总体来说,是一篇颇有心得的好文章。但个别论点是不正确的,如作者说:令人奇怪的,是《满江红》词对“胡虏”、“匈奴”的仇恨之深,甚至超过了汉朝人对匈奴的仇恨。例如《史记·骠骑列传》所载,霍去病也只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而  相似文献   

17.
正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大胡子、黑脸冷面?一腔激情、以笔为枪?还是和少年闰土一起捕鸟的温柔落魄少爷?但其实,除了我们了解的这些,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鲁迅先生竟然是那么有趣、好玩。他是几十年来中国学生最痛恨的历史人物前三,是学校教室墙壁上的刷屏之王,是语文课本里永远的戏霸,是各种书店里的镇店之宝。同时,他是所有政治领袖各类讲话中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2014,(8):76-77
朋友新近自北方来沪,受近期大热的庆丰包子诱惑,跑去店里一解思乡之情。包子上桌,人却迷惘了——荸荠大小、热气腾腾、薄皮多汁、吹弹可破…对,这就是上海的包子,同样名声在外的南翔小笼!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在国内外事有盛名在费孝通先生的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学实践中,他分别对中国农村社会、社会结构、少数民族、小城镇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套以实地调查为主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同时,他对推进社会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振兴和发展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刊从本期开始将连载概述费孝通先生五十年学术生涯的文章此文系莫晓羱同志研究费孝通社会学实践和理论的一部分,仅限于学术生涯的概述,有关费孝通学术思想的论述方面、本刊将在适当的时候刊出  相似文献   

20.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2,18(4):11-14
元稹的评价问题 ,历来是唐诗学中的一大显案。陈寅恪先生之评贬抑多于褒扬 ,而责之最深者则是元稹弃寒女、婚高门 ,“以巧婚而致通显”。考查元稹仕婚二事关系 ,可知元稹在仕途上没有得到韦家直接的帮助。寅恪先生所云元稹“以巧婚而致通显”当有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