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不忘初心使命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担当。对内蒙古高校而言,培养各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因此,内蒙古高校要通过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第二课堂”主阵地建设,以及加强和规范“虚拟课堂”导向性等措施,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广大大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完善内容、方法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实践,以提升其家国情怀素养,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在重新界定和解析中华民族共体意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维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构建实践铸牢路径,为少数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建构一个从概念认知——理论逻辑——实践路径的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特殊历史文化活动中,相互交往交融,形成的共有身份认同。全媒体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我们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严峻挑战。重视高校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融合,从理论与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提升全媒体建设与管理水平,强化全媒体新闻舆论工作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党的民族工作事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高等教育作为育人育才的摇篮,是铸牢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排头兵”。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广西4所本科高校开展调研后发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基础,且思想与情感认同度较高,政治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较强。同时,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教育内容有待深入挖掘、各教育主体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教育形式有待进一步拓展等问题。因此,要将深耕内容建设、渠道建设和体系建设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着力点,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凝聚共识、增强认同,共同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  相似文献   

5.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容、过程、媒介、效果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传播学意涵。算法传播在认知窄化与情绪裹挟、价值弱化与思想极化、主体扭曲与群体区隔、算法依赖与行为固化等方面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实践产生若干风险挑战。在算法传播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积极省思算法传播以提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自觉,把关算法传播以推送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内容,整合算法传播以拓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阵地,驾驭算法传播以催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和谐的民族关系。基于关系建构主义视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建构各民族的共生关系、利益关系、合作关系和情感关系。同时,需要遵循关系原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治理关系选择的过程、民主关系文化的展现、身份关系语境的建构和分歧关系视角的理解。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考虑他人想法来提升民族认知、以沟通交流达成民族共识、以民主素质扩展民族包容、以担当意识促进民族协同和以共情能力建构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路径将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念与举措。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优势,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具有特殊性,也存在一些困难。民族地区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在思政课程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知”“共情”“共行”等方面着力,切实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体系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高校理论型社团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和实践对策,是对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有益探索。高校理论型社团重在遵循理论深化、政治引领、情感升华、实践转化的接替性过程,在实践中探寻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通点、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侵蚀、地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固化文化的多元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和教育引导之间联动不够等问题,一直阻碍着我们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和成效。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维度入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族文化交流融合,加强理论供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助力青年大学生凝聚普遍意义的民族情感、强化中华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多种共同体样态,其中内含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的文化共同体是激发高校大学生归属意识的关键。作为各民族成员的共同精神图景,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以公为先的义利观念、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则、各民族相辅相依的奋斗历程等丰富资源是高校教育场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在高校教育中,应在辩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共生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融入内容、创新融入方式、完善融入机制等路径唤醒大学生共同的文化生命以及对共有身份的归属感,确保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和协同性。中华传统美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体现在夯实思想基础、维护整体利益和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要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将其有效融入“四史”教育,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四史”教育密不可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有利于丰富“四史”教育内容,提高“四史”教育教学成效;有利于帮助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践行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初心和使命,夯实民族团结根基。以第一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第二课堂宣传教育为辅助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延安民族学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需求为动力,在迎接和面对种种新情况新任务环境中,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实践。延安民族学院奠定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根基,确立并搭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理论与实践、统一与差别、严肃与生动等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框架,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架构,形成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思想基础和情同手足、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延安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实践既是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功尝试,也为新时代民族院校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社会的各个方面,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平台,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民族心理升华的产物,深刻了解对象需求以及心理变化才能凝聚民心。从认知生成、情感认同、动机诱因、自觉践行四个维度探究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分析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心理困境,包括网络信息泛化,干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网络交往虚拟化,淡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网络传播去中心化,削弱各民族共同奋斗的信念;网络平台资本化,冲击民族团结进步的舆论阵地建设。可以在网络空间凸显文化符号、增进网友社交信任、洞察网民利益诉求、强化榜样示范方面着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思想,其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和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和嵌入式社会结构、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构建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具有实践中的可行性。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建构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深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关键途径。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需要从学理维度,增强信服力;从价值维度,提升亲和力;从现实维度,聚焦凝聚力,最终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指引。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对比分析,从历史和现实视角出发,结合各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与传播互动,对文化认同的深层影响展开分析; 从理论探源和现实语境的双重维度,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指向,继而探讨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生逻辑与互动关系; 同时深度剖析各成员的价值观念和传播心理,从而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阻力,探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路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生共契、辩证互动关系,基于“整合、共情、重塑”的发展思维,从知识再造、情感融合和行为自觉3个方面发挥民族成员文化表达的主体性,激发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与创新性发展,发挥媒介与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的中介性,同时能包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独特性,实现文化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通过注重顶层设计、协调中间力量、激发各成员的人际互动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生创造力,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各民族进一步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特定的培育机制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分析,以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认知主体局限化与教学范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为逻辑起点,从建设理念、课程体系、主体保障、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各民族凝心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各民族能否凝心聚力,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实体认知、价值认知和路径认知三部分构成。实体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价值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点,路径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明研究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脉络,丰富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面貌的认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中华文明类课程思政建设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楚文化考古》等中华文明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为此,以《楚文化考古》课程思政为抓手,紧紧围绕增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和楚文化遗存彰显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等主题为切入点,在学生的课堂教学、考古实习、科研创新项目、毕业论文等方面,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有效推进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